跟其他青瓷相比,東晉甌窯青瓷有什麼突出特點?

2020-12-20 收藏家雜誌

根據東晉甌窯精品瓷器,結合其它瓷器和瓷片,概括起來,東晉甌窯青瓷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胎體灰白,釉色淡青,青中閃綠、閃黃,釉層薄而均勻,滋潤透亮,釉面有魚子紋開片。這是東晉甌窯青瓷主要的胎釉特徵。然而,是否為西晉潘嶽《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詞中的「縹瓷」,值得深入探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東甌縹瓷芻議》《「東甌縹瓷」駁證》《東甌窯三題》等論文。不過,這一特徵確為東晉甌窯青釉區別于越窯、婺州窯等青釉的主要特徵,將其作為判斷窯口依據之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青黃釉褐色點彩香燻

2.廣泛應用褐彩裝飾是東晉甌窯青瓷最突出的特點,這也是甌窯青瓷區別于越窯、婺州窯等青瓷的主要特徵。它突破了刻劃、模印、堆塑和鏤雕的限制,使釉面色彩發生變化,豐富了裝飾效果。它的裝飾形式十分豐富。有的在口沿、肩腹和蓋面上點飾一圈或數圈褐彩;有的在蓋面以鈕為起點,向外點飾四條褐彩,呈十字形布局;有的腹部點彩組成連續菱形圖案;有的雞首壺腹部點彩呈連續交疊垂簾形,區間填聯珠花;有的碗外壁點飾聯珠花、梅花;有的在口沿對稱點彩,二點、四點對稱或二點四組、三點四組、三點三組對稱。有的利用褐彩圓點的大小、多少、濃淡、暈散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有專家認為,這些褐色彩斑有一部分應屬釉下彩。這種觀點顛覆了中國釉下彩發源於長沙窯的觀點,唐代長沙窯釉下褐彩可能受到了東晉甌窯釉下褐彩的後續影響。甌窯褐彩還出現了局部描繪、條紋裝飾以及題寫文字。

青黃釉褐色點彩缽

3.動物造型是東晉甌窯青瓷的另一大特點。多數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或者是令人畏懼崇拜的動物,有的寓意吉祥,如多子長壽、蟾宮折桂等,造型誇張,幽默風趣。以動物形象作為造型主體的器物較多,如牛形燈、虎形燈座、獅形燭臺、羊形器、龜形水盂、蛙形水盂、鳳鳥碗等。有的取動物身體局部來裝飾器物,如雞首壺、虎子。還有的將雌雄動物的形象塑造於器物,如瑞安隆山東晉6號墓出土的雌雄成對雞首壺。

青釉褐彩牛形燈

深入探討研究東晉甌窯青瓷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於東晉甌窯青瓷的研究,既有傳統的綜合、專題、分期研究,也有胎釉化學成分、顯微結構、電子掃描、探針分析,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討。

1.窯址與墓葬數量、規模不相稱的問題

目前溫州地區確認的東晉甌窯窯址有夏甓山窯和啟灶窯。然而,自清晚期以來,溫州地區至少發現了近百座東晉墓葬,出土的瓷器至少有四五百件,加上沿海、沿長江省份墓葬出土的甌窯瓷器,總數不少於500件。因此,兩者在數量、規模上極不相稱。筆者認為,造成這種不相稱的原因主要有考古調查不夠深入、從宏觀角度分析溫州地區東晉墓葬的分布不夠兩方面原因。「東甌窯」系早期窯址主要分布在甌江下遊和飛雲江下遊,今後應加強這兩個區域窯址和墓葬的調查研究。

青釉褐色點彩小尊

2.世家大族墓葬的分布與政治經濟的關係

六朝時期,溫州的社會階層大致可以分為北方士族、吳會世族、土著大姓、峒獠逋逃四個類型。四個階層的衝突、矛盾、合作、融合的關係錯綜複雜。甌江北岸、楠溪江口的永嘉縣甌北鎮一帶、甌江南岸永嘉郡治一帶、安固為中心的飛雲江流域等區域,世家大族的來源不同,出土瓷器的胎釉、紋飾、褐彩裝飾以及精美程度等有著細微區別,但是,總體來說,東晉溫州世家大族墓葬的分布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密切。

青釉褐色點彩雙系盤口壺

3.產品外銷與出土地點分布問題

專家們一般認為,根據浙江紀年墓出土的瓷器資料,結合南京地區東晉中晚期隨葬瓷器中大量的甌窯產品,特別是一些世家大族墓出土的甌窯精品,與同時期的越窯比較,東晉甌窯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越窯。但是,全面支撐這一觀點,需要系統梳理甌窯與周邊瓷窯的關係以及全國各地出土的甌窯瓷器。其中,甌窯與台州窯的關係需要加強研究,兩者在褐彩裝飾手法與紋飾,包括褐色點彩聯珠花、散點梅花、褐彩文字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福建、廣東、江蘇等沿海省份東晉墓葬出土有較多甌窯精品瓷器,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沿長江省份如江西、湖北的東晉墓葬出土有甌窯精品瓷器,是筆者新提出的觀點。

青釉褐彩鳳鳥碗

4.外來文化對東晉甌窯青瓷裝飾的影響

外來文化對東晉甌窯青瓷的影響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課題。有論文在討論甌窯青瓷褐色點彩裝飾時,認為與當時的宗教和外來文化影響有著密切關聯;環繞虛線和連續菱形紋,應是纏枝圖案的前身,它的應用與佛教宣揚的精神不滅、輪迴永生的教義有關,象徵靈魂的連綿不斷;菱形、環形、十字形和弧線形等各式圖案,顯然是由波斯薩珊王朝的聯珠紋發展而來,用圓點組成的聯珠形花、散點梅花,也是來源於薩珊朝波斯藝術。筆者認為這與東晉溫州是沿海重要港口,海上交通較為發達有關。隨著對外交通貿易的發展,西域藝術品及其文化必然傳入並影響當地手工業藝術。2018年甌北鎮礁下村鹹康三年(337)墓出土的磨花玻璃碗就是例證。東晉晚期甌窯青瓷出現佛教蓮瓣紋也是例證。圖案豐富、形式多樣的東晉甌窯褐色點彩裝飾更是例證,與溫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關係密切。

青釉褐彩銘文硯殘件

東晉是溫州重要的發展歷史時期,永嘉郡的設置,北方平民、世家大族、官宦文人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倡文立教,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東晉甌窯青瓷取得長足發展。外來文化的輸入,使其褐彩裝飾特色突出。加強溫州窯址、墓葬和全國各地墓葬出土的東晉甌窯青瓷的整理研究,將更加豐富甌窯瓷器的文化內涵。

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8期《東晉甌窯青瓷鑑賞》作者:伍顯軍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的南北兩地青瓷區別
    在這一時期,只要有瓷器生成的地方幾乎都有青瓷的品種。但是這個時代,青瓷的生產地還是以其發源地浙江為中心,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其窯場數量大·分布廣,產品質量高,影響遍及周邊地區,成為這一時期青瓷發展的龍頭。越窯的名稱應來源於唐代,唐代通常以窯的所在地來稱呼窯名,所以「越窯」實際上是「越州窯」的簡稱。
  • 浙江溫州柴燒龍窯首窯開窯 超千件青瓷出爐
    永嘉縣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溫州1月13日電(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汪伊帆)連日來,在浙江永嘉甌窯小鎮唐代坦頭窯遺址旁,溫州龍窯柴燒第一窯試燒的1000多件作品陸續出窯。開窯現場,甌窯研究所副所長章長才取下一塊塊帶有溫度的窯磚,並從窯中取出裝著青瓷的匣缽。遊客們紛紛圍至窯門,翹首企盼。
  • 英美博物館藏唐宋浙江青瓷
    越窯其他的器形還有唾壺、各類不同紋飾和造型的粉盒、碗等器形。   英美館藏龍泉窯瓷器數量是比較多的,並且分別於宋、元、明、清各個時期都有。這裡薦選部分宋代器形,如竹節瓶、蟠魑瓶、碗、葵口盤、膽式瓶、洗、鬲式爐等。   大英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蓮瓣紋碗,這種器形比較多見。敞口、斜腹、圈足。施青釉,釉面滋潤,碧透。外壁飾蓮瓣紋,猶如一朵開放的蓮花。
  • 宋朝興起的龍泉窯,元朝達到高峰,元朝的龍泉青瓷有哪些特點?
    元 龍泉窯青釉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之所以會有這種特點,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整體環境所致。元朝的統治者出身於草原,身上帶著屬於草原民族的大氣與粗獷之風。這種風格與中原本土的文化相結合,並形成了新的審美風尚。受到元朝審美的影響,元朝的龍泉青瓷器型風格也隨之產生變化。
  • 1100年前 唐代甌窯窯工有著「微信」秘密
    今年5月到12月,為了配合杭溫高鐵和甌窯小鎮的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永嘉縣文物館聯合進行了發掘。  「我跟這裡太有緣。」帶著小夥伴在這裡發掘了8個月的鄭建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坦頭窯址的考古領隊,很感慨。2005年,他拿到領隊資質後發掘的第一個窯址,就在這裡,當時這裡在修繞城高速公路。
  • 唐代甌窯出永嘉 窯工留下千年文字待解之謎
    其質量上乘,胎質細膩,呈灰白色;釉色極佳,以淡青釉為主;玻璃質感強,釉面晶瑩;基本以素麵為主,有少量的細線劃花與褐彩裝飾。考古專家在一件匣缽上發現「大中十一年」的紀年,由此確定窯址的時代為唐代中晚期。這是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區發現唐代用釉封口的瓷質匣缽,並出土部分可與秘色瓷媲美的高質量青瓷。
  • 嶽州窯:曾是與越窯齊名的全國青瓷中心,主打產品是泡菜罈
    雖然這些青瓷殘片都是早期的青瓷,但從殘片中依然可以看出它灰白色的胎色和薄而細膩的胎體,大概這跟湘陰一帶優質的瓷土有關。繞河灘走一圈,我們又找到了類似墊片的圓形殘片,它的材質跟青瓷相似,放在手中摩挲,並不顯得粗糙。這是青竹寺窯用來墊隔器物的窯具,也反映了匠人們的智慧。「這是玉璧型墊圈或圓形墊餅之類的窯具。」
  •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雖然當時宋朝士大夫們的審美取向,更推崇簡約、素淨、以釉色和玉質感取勝的青瓷,但以釉質瑩潤、巧飾繁雕見長的高麗青瓷,仍然得到了他們的青睞。北宋書法家徐兢曾經出使高麗,他在著作《宣和奉史高麗圖經》中這樣描述高麗青瓷,「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以來製作工巧,色澤尤佳」。徐幽梨: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香爐,特點是手柄的蓋子上面有透刻。在中間我們能看到白點。
  • 青瓷益茶,是真還是假?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漢族勞動人民製作瓷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三國兩晉南北朝後,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開始各具特色。
  • 專注傳統青瓷手作 熹谷文化全面助力青瓷文化傳承
    專注傳統青瓷手作 熹谷文化全面助力青瓷文化傳承 2020/10/07 19:07 來源: 瀏覽:1825
  • 「見」龍泉青瓷
    白胎厚釉,釉層豐厚,光澤柔和,蘊潤如美玉,其有稜線處,微露白痕為「出筋」,腳呈紅色為「硃砂底」,被譽為「青瓷之花」。 再有,龍泉青瓷以釉色取勝。由於釉料成分、配方、焙燒工藝和窯內氣氛各不相同,龍泉青釉的色調各不相同,罕有絕對相同的釉色。大致可以分為青、灰、黃三種主色調,每種又產生一些或近或似、或深或淺的色調,變幻多端。
  • 依託地域文化 開展特色教育——上浦鎮小《越窯青瓷欣賞與製作...
    上浦鎮小坐落在東山之麓,曹娥江畔,這裡是東晉名相謝安的隱居地,也是文學巨匠謝靈運的出生地。近年來,學校依託地域文化特色和資源,提出「傳承東山文化,學做時代新人」的培養目標,以「吟詩吟詞吟出人生味,學詩學詞學做好少年」為載體,致力於開發越窯青瓷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其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其成為地方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 「龍泉青瓷展示角」落戶韓國首爾 講述青瓷故事
    海外首家「龍泉青瓷展示角」12月8日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落成啟動,展出45位龍泉青瓷藝術大師精心創作的龍泉窯青瓷精品,全面展示千年龍泉青瓷的厚重之美。龍泉今年啟動海外「龍泉青瓷展示角」推廣計劃,以青瓷為媒,編織一張體現傳統文化內涵與薪火相傳技藝和諧相融的文化網絡。首爾中國文化中心「龍泉青瓷展示角」成為推廣落地的第一站,將通過互動展覽、文旅交流、學術對話等方式,凝聚文化共識,促進民心相通,增進文旅貿易。
  • 影青瓷|景德鎮獨創的「假玉器」
    唐代時瓷器呈現出有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南北交融影青瓷順勢而生,一時間清新淡雅的風格受到了大眾的喜愛。這種審美特點與當時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的天下後吸取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武人粉墨登場稱王威脅皇權的教訓,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武將全力,重文輕武。
  • 博採眾長古老青瓷獲新生
    走進顧少波的工作室——顧氏越窯青瓷研究所,與古樸厚重的古瓷片陳列區「平分秋水」的是精緻實用的越窯青瓷文創產品。在認真思考了幾天後,顧少波毅然決定辭掉工作,為復興越窯青瓷盡一分力。自那以後,顧少波一邊在舅舅處學習陶藝製作的基本技藝,一邊騎著小電驢漫山遍野尋找越窯青瓷的古窯址。找到一個後,就會拍照記錄一些有意義的古瓷片,以便研究上面的花紋和工藝。由於古窯址在深山老林,顧少波常需沿著野徑爬山。好幾次,當他扒開茂密的植被時,才發現毒蛇正和他四目相對。
  • 漢帝國掀開世界瓷器歷史巨幕——東漢青瓷燻爐之傳奇 |青瓷英語公益課堂Celadon English No.32
    隨著東漢青瓷的發明和批量生產,瓷器的出現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在今天的存世的最早幾件有明確紀年的青瓷瓷器中,其中一件就是寧波出土的越窯青瓷燻爐,考古學家在東漢熹平四年(175 年)的古墓中發現了這隻燻爐和另外幾件成熟瓷器,這隻瓷燻爐告訴我們中國瓷器的發明歷史距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
  • 龍泉青瓷藝人群像
    近年來,他結合自己對青瓷和藝術的理解,投身於個性鮮明的青瓷創新創作中,經常與各地美院師生交流創作心得與體會。龍泉青瓷始於三國,盛於宋代。傳承千年,窯火至今不滅。一代代龍泉青瓷藝人匠心雅藝,守正創新。如今,浙江省龍泉市29萬人口中,知名度較高的青瓷工藝美術大師就有近300人,名不見經傳的民間藝人更是為數眾多。
  • 從茶、香、文房、陳設之器,看龍泉青瓷在宋元明時期的發展
    龍泉窯以甌江上遊龍泉溪為軸線,窯址主要分布在龍泉溪的兩岸,龍泉境內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達500多處,其地位於浙南山區,有著瓷業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優越的自然條件。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龍泉窯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等瓷窯的影響開始燒造。據對窯址的考古調査表明,此一時期的出土器物種類以碗、小盤、執壺、盞、罐等生活用具和穀倉罐、五管瓶等隨葬用品為主。
  • 高麗鑲嵌青瓷對中國瓷器鑲嵌工藝的仿製與傳承
    我們可以把制瓷技術的交流分為三個層級:第一級,在瓷器的銷售市場上或使用過程中,其他產地的窯工見到了一種受到市場認可的瓷器,對其外觀進行簡單的仿製;第二級,兩個產地的窯工有互訪的行為,見到了對方的生產過程,因此可以在更高層面上進行更有效的仿製;第三級,有一方的窯工直接參與了另一方的生產,使用了自身所有的核心技術,這種情況下可以做到除原料不同、其他工藝完全相同,有時甚至出現窯工攜帶原料到另一方進行生產的現象
  • 聽,青瓷在說話!海外首個龍泉青瓷展示角在首爾啟幕
    海外首家「龍泉青瓷展示角」日前在首爾中國文化中心正式成立,45件龍泉窯青瓷精品將通過互動展覽、文旅交流、學術對話等形式向韓國民眾展示龍泉青瓷的文化內涵、歷史沿革和燒制技藝,進一步深化中韓陶瓷藝術交流和互學互鑑。此次活動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首爾中國文化中心、龍泉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