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舞,一聽這個名字,就會讓人覺得很唯美,仿佛能聯想到在雲霧繚繞、如夢如幻的地方,一群美麗的女子如仙鶴般翩翩起舞。實際上仙鶴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平涼市的涇川縣,目前已被列為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涇川縣是西王母降生地,也是其祖廟所在地。受西王母文化的浸潤,也孕育了各種各樣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古風古韻的仙鶴舞,便是這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關於仙鶴舞的歷史淵源,民間口口相傳的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為漢武帝說,傳說仙鶴舞是漢武帝拜見西王母時,所演奏的音樂驚動了天上的神仙,廣成子帶領仙女,駕仙鶴前來助興,當時,仙樂繚繞,仙鶴翩翩。先民們為表心意,用道具仿仙鶴起舞而流傳下來的舞蹈表演形式。二為萬曆說,認為仙鶴舞起源於明萬曆年間;第三種是同治年說,認為仙鶴舞的起源與晚清至民國期間在涇川民間興起的「取雨」風俗有關。
仙鶴舞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本地的一些民間藝人執著的代代傳承,完整地保留下了原生態的舞蹈模式。古風古韻的道教音樂,歌詞也是一些祈求平安、吟誦美好、勤勞善良的內容。仙鶴舞傳承的方法主要為口傳心授,很少有文字記述。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許多唱詞已散失。
仙鶴舞的道具自然就是仙鶴了,製作仙鶴的過程也比較簡單。首先用竹子做成仙鶴的骨架,然後將長頸、前胸、雙翅、腹尾部均用白紙覆蓋,再綴上象徵羽毛的紙鱗片,鶴頭頂部用細線連一小竹棍,用來指揮仙鶴的頭部和頸部。
仙鶴舞一般由8到12個扮演仙女的演員組成,演出者穿仙女衣裙,顏色各異,將道具仙鶴固定在腰部,由扮演廣成子的仙道領舞。仙道身著道袍,右手執銀色拂塵。仙鶴舞的舞蹈動作多樣,表演像仙鶴翱翔、行走、抖羽毛、嬉戲等動作。隊形也是多變的,有聞雞起舞、燕子抄水、烏龍擺尾、一字長蛇等形式。由於仙鶴扮演者腰部與鶴體相連,因此動作幅度不大,形成了平緩自如而優美曼妙的藝術風格。
仙鶴舞的伴奏樂器以竹笛為主,伴以堂鼓、鈸、鑼、笙、三音雲鑼等打擊樂器,把道教音樂和當地祈雨的音樂融合,旋律委婉動聽,樂曲純樸古雅、婉轉悠揚、禪韻綿長,給人以空曠、輕靈、悠遠之感。主要曲目有《西方贊》《粉紅蓮》《採茶歌》《乙五乙五六》等。
仙鶴在古代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僅次於鳳凰的「一品鳥」,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可見古人認為鶴是多麼長壽了。因而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所以,涇川人民在每逢年節廟會時,以仙鶴舞這種形式,為村民們祈求幸福平安、長壽延綿。
仙樂、仙人、仙鶴,給人以悅耳的聽覺享受和美的視角盛宴。由於表演仙鶴舞不受場地限制,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2014年,參加了平涼崆峒古鎮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會,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評,希望仙鶴舞以後能發揚光大,走向更大的舞臺。
非遺傳承人展播
岷縣巴當舞之楊景豔
楊景豔,1951年生於甘肅岷縣,國家級非遺項目巴當舞代表性傳承人。他的家鄉在岷縣中寨鎮窗兒崖村。17歲時隨祖父學藝,接受了嚴格的藏文《巴當舞曲譜》的訓練,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巴當舞的舞蹈程式、唱腔及藏語唱腔的含義。作為巴當舞的領舞者「春巴」,他不但是本村的春巴,而且是流行區七個村的總春巴,培養出的年輕春巴個個都是優秀的巴當舞傳承者。由他整理出的「巴當舞」參加了2004年甘肅省特色文化大省宣傳周演出活動並榮獲二等獎,並被搬上了2005年甘肅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由他組織,每年舉行一次「巴當舞」比賽,以促進「巴當舞」的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