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了解一種目前感染率極高的胃部細菌——幽門螺桿菌。
過去,人們認為因為胃內部高酸的環境,細菌是無法生存的,但實際上我們一直伴隨著人類進化發展。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人類發現了幽門螺桿菌的存在,這是一種與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癌的關係非常密切的菌。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們世界範圍內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其發病率各個國家不同,甚至同一國家的各個地區也不相同。
在亞洲地區,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等感染率高達60%-70%。
幽門螺桿菌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幽門螺桿菌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它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水源等途徑傳染, 一般情況下通過「糞 — 口」傳播和「口 — 口」傳播。
「糞 — 口」傳播:如廁後不洗手,又去吃東西或者摸嘴巴。
「口 — 口」傳播:相互加菜,接吻,用嘴餵寶寶等。
換句話說,如果家裡有一個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那麼其他人也可能因為共同飲食,共同生活等而受到感染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感染幽門螺桿菌有什麼危害呢?
目前的數據顯示,感染者中有將近100%會伴隨著慢性胃炎;95%的十二指腸潰瘍和70%的胃潰瘍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 63.4%的胃癌是由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的。
對於那些相對輕微的症狀,比如說腹脹、不消化,甚至腹痛,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腸胃不好」「老胃病」,並沒有被重視。
有研究表明,我國 10 歲以下兒童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會達到 40%~60% 。
孩子如果感染幽門螺桿菌,會導致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欠佳,從而生長發育落後,甚至患有胃部慢性疾病。
如何檢查自己是否被感染了呢?
一、侵入式檢查-胃鏡活檢
(1)胃鏡檢查(快速尿素酶試驗)。
這個方法是在做胃鏡的同時,取1-2塊胃的組織放進一個小瓶子的水裡面,通過水的顏色變化來判斷你的胃裡面有沒有菌。
二、非侵入式檢查
(1)碳13、碳14呼氣試驗
你先吃個藥,等藥和你的胃互相作用後,再吹個氣,最後機器通過"氣"來判斷你有沒有幽門螺桿菌。
碳13和碳14檢查方式也很簡單,吹口氣就能完成。
具有無痛苦、靈敏度高、檢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2)抗體測定法——抽血檢查
抽血檢查血液中是否有抗體。
但不能代表是否正在感染,因為即使根除了,抗體依然還是陽性。
(3)抗原測定法——糞便檢查
檢查糞便中是否有Hp抗原。
不同的檢查有什麼區別,各自的優缺點又是如何的呢?
下面整理了一張表格↓↓↓
那平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
①第一次檢查並且有做胃鏡:選抽血、呼氣、糞便或胃鏡。②第一次檢查但不做胃鏡:選抽血、呼氣或糞便。③複查:選擇呼氣或者大便,一般都是呼氣。(停藥一個月以後查)④消化性潰瘍出血、胃MALT淋巴瘤和胃黏膜嚴重萎縮:選抽血⑤在2個禮拜內吃過質子泵抑制劑:不能選擇呼氣。⑥在4個禮拜內吃過抗菌藥物、鉍劑和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包括生大蒜):不能選擇呼氣。⑦切胃手術:不選擇呼氣。
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根除嗎?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感染了HP的患者一定要根除,
不過這7類人最好要及時根除
1.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狀、胃黏膜萎縮或糜爛的人;3.患有胃癌、胃癌術後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4.MALT淋巴瘤患者;5.計劃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或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6.患有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人;7.其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如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enetrier病)。
孩子要不要根除幽門螺桿菌呢?
根據當前的國際指南權威解讀建議:在查兒童消化不良的病因時,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情況
——不用查!
因為醫生發現兒童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弊大於利:
一部分孩子感染後可以不治而愈; 一般孩子感染不會造成潰瘍及腸化生的局面。 過早給兒童使用抗生素,可能會造成抗生素的耐藥性,對未來的健康不利。
兒童HP感染與成人HP感染有所不同
1、兒童HP感染者發生嚴重疾病的機率很低,大部分感染HP後沒有明顯症狀,少部分有腹部不適,如噁心、嘔吐、返酸等消化道症狀。2、兒童HP感染根除後再感染率可能較高,而成人真正根除後,再感染率較低。3、兒童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大約10%左右,而成人HP感染,不經治療,不可能自發清除。
關於幽門螺桿菌的介紹我們先到這裡了,下個章節我們講下如果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那麼應該如何做?日常生活要怎麼吃?藥物有什麼講究?什麼時候需要複查?
我們下個章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