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部分市州紛紛出臺政策,確保農民工進城購房買得起留得下住得好。圖為瀘州城區一角。劉學懿攝
瀘州房交會上,市民了解購房政策和房補政策。牟科攝
熱點
春節將至,農民工吳東準備去巴中市巴州區龍北街「迎接」新房,這套房是他2016年3月購買的,如何裝修,他心裡已盤算了很久。
吳東的故事正在全省各地上演。2016年農民工佔購房群體的比例不斷提高,不少城市農民工的購房量佔當地商品房銷售的30%以上,巴中比例更是高達75%。
改革浪潮中,不少農村人口加入城市建設大軍,如今在一系列利好政策驅動下,他們終於在城市萬家燈火中點亮了屬於自己的那一盞燈。
買得起
財政直補和信貸支持降低進城「錢坎」
吳東老家位於巴州區凌雲鄉,購買的新房剛好100平方米,總價41萬元,除去政府補貼和開發商讓利,總價為38萬元,吳東首付只花了12萬元。
2016年5月30日,巴中市出臺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新房九條」,在2015年的基礎上加大補貼力度,規定農村居民在巴中新建城區購房,每平方米財政補貼400元,在老城區購房每平方米補貼200元,同時引導房產銷售企業適度讓利。
巴中並非個案。
之前,眉山實行農村居民購房,每平方米財政補貼300元、企業優惠200元的「3+2」購房補貼政策。2016年7月1日,省委、省政府印發《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實施方案》,對釋放農業轉移人口購房需求措施進行進一步細化,在此背景下,攀枝花市將農民工購房獎勵標準由原來房屋評估價的1%提高到5%;宜賓則直接給予每平方米200元的獎勵。目前全省有18個市州出臺了支持農民工進城購房的類似政策措施。
金融機構也加入扶持隊伍。巴中市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苟哲銘介紹,70%的巴中農民工進城購房都會申請商業貸款,以農行巴中分行「農民安家貸」為例,截至目前,共辦理「農民安家貸」1526戶,涉及金額3.2億元。2016年前11月,全省共發放此項貸款28414筆,總金額68.69億元,佔農行省分行個人購房按揭貸款總量的17.4%。農行「農民安家貸」、中國銀行「愛家分期」、郵儲銀行「安居貸」……前所未有的多樣化金融產品正在助力農民工進城購房。
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眉山、巴中等地正在制定政策,在適當條件下將有進城購房落戶意願的農村居民,納入住房公積金貸款購房覆蓋範圍,進一步降低進城「錢坎」。
留得下
放開落戶限制並確保農村權益不變
進城購房落戶後,吳東第一件事就是把正在讀初二的孩子轉到巴州區第三中學就讀,就近接受更好的教育。
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成都外,我省已全面放開農民工落戶限制,而巴中、瀘州、南充等地更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確保農民工進城購房後,在農村的各項權益不變。
以巴中為例,進城購房後,農民工除了可獲得財政資金補貼外,其農村居民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上房屋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林地經營權等「八權一股」權益不變,繼續保留。
在自主選擇前提下,不少市州也開始嘗試有償放棄相關權益。
自貢開始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在城鎮已有或已購商品住房,或與城鎮直系親屬共同居住,且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的農戶,將按退出宅基地復墾的驗收面積,並結合房屋結構,最高給予每畝20萬元的指標收購價款,還可購買低於市場價20%的限價商品房,並可整戶登記為城鎮居民,享受每戶每畝2萬元的養老保險補貼。
眉山也有類似的探索。2016年10月,彭山區江口鎮雙江村有償退出了第一批6戶村民共3.7畝的宅基地。宅基地退出後,彭山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擬對其進行招拍掛出讓,如果招拍掛的出讓價格高於掛牌價格,超出的70%返還給村集體。
住得好
就近吸納完善配套讓「新市民」融入城市
截至2016年11月,巴中市當年新增商品房銷售面積261.5萬平方米,其中高達75%屬於農民進城購房,按三口之家戶均100平方米計算,巴中11個月內吸納了6500多人從農村進入城市,換言之,每個月誕生的「新市民」多達近600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鎮人口數字增加,關鍵在於讓『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我省約有500萬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其中大部分將採取就地就近城鎮化方式。
2013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百鎮建設行動」,分三批納入300個試點鎮,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改善和提升城鎮承載能力和吸納能力。幾年間,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脫穎而出,成為農民工就地轉移、居家就業的重要載體。
宏大的「省級戰略」之外,一個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措施也開始在各地推行。
為讓這批「新市民」在城市安居樂業,巴中市實施農民工回引工程,激勵農民返鄉就業,通過建立城外勞務基地、農民工服務站、農民工創業園、創業培訓中心及創業實訓基地等,對農民工分類開展創業培訓和創業孵化。
瀘州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當地專門進行了農民市民化成本測算,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投入,明確農民工進城轉換為「新市民」後,由政府承擔其轉移成本的73%,社會和企業承擔17%,轉移人口自身承擔10%。此外,瀘州還設立20億元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專項基金,用於「新市民」的義務教育、養老保險、住房保障等各項扶持。(記者 羅之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