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因為一個「夢」,朱曉飛走上了音樂創業之路

2020-12-14 騰訊網

認識朱曉飛是在一年前,那會兒我剛畢業從事媒體行業,對事物極其敏感的我,第一次見面便因朱曉飛的一頭長髮而記住了他。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因工作原因我們就很少再聯繫,直到最近的一次採訪,讓我對他、對身邊的很多草根藝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朱曉飛,別名:卡厄卡多飛,是一個痴迷於音樂的傳統草根藝人。與很多草根藝人不同的是,朱曉飛可以說是半路出家,14歲輟學的他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專業音樂根基、也沒有音樂教育背景......

本期嘉賓:朱曉飛編輯:陳麗紅

一、平凡人生,不平凡之路

在最美的年紀,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事。對朱曉飛來說,他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完成自己作品的錄製。首張與夢有關的個人專輯《夢之行》,詞、曲創作靈感均來源於少年時期的一個「夢」,現在專輯已進入成品錄製階段並將於2020年6月前全網發行。

和很多創業者一樣,朱曉飛胸懷對未來的憧憬走上了與別人相似又不相同的創業之路。相似之處在於他和很多創業者一樣都是為夢想而奮鬥;不同的是朱曉飛走的是一條草根創業之路。所以,聊天時他總強調「介紹我的時候,一定要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一定要寫清楚,我是非專業的,也不是什麼音樂家藝術家,我就是一個喜歡音樂的普通人。」

鏡頭回到小時候。火塘裡燒著滾燙的熱水,父親吸著煙筒,母親在火塘邊掰著玉米哼著山歌......一家人其樂融融。可,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在朱曉飛的記憶裡卻只停留在童年。上初中後朱曉飛的父母就分開了,他跟隨父親生活。那時,父子倆的生活雖然艱苦,但還算幸福互相也有個依靠。可沒想到的是,朱曉飛的父親不幸遇難,這讓本來就有生活陰影的朱曉飛在情感上又再次遭受重創,生活也瞬間變了個樣。時至今日,他仍不敢去回憶當時的情景。後來因生活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朱曉飛選擇了退學決定自食其力。

15歲那年,朱曉飛決定到普洱打工(當時名為思茅)。可當時朱曉飛剛輟學不久,身上沒有多餘的積蓄,路費成了他最大問題。為了攢夠路費,朱曉飛在縣城裡的一個親戚家做一份搬運工的工作。不久後,朱曉飛拿到了工錢,花42元買了一張前往思茅的汽車票,開始了流浪生活。

二、三個月學會和弦,四年學會彈唱一首歌

興許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朱曉飛從小就喜歡本民族哈尼文化,尤其喜愛民族音樂。一次偶然的機會,朱曉飛在電視裡看到關於樂隊的演出,瞬間就被吸引。跟隨視頻中吉他的節奏,朱曉飛感覺音律似曾相識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內心很是喜歡。於是決定下班後去商場(當時的百貨大樓)看看有沒有吉他售賣點。也正如他所願,朱曉飛在商場找到了一家新華書店,書店裡有很多不知名的樂器也有吉他,但當他看到吉他售價為「150元」時,朱曉飛猶豫了,「這,是我近兩個月的工資啊!」可又止不住內心的喜歡。最後朱曉飛還是狠下心來從表姐那裡借了100元,再加上平時積攢下來所剩不多的積蓄買了人生第一把吉他。

雖說買吉他容易,但「怎麼彈?」對朱曉飛才是難點。朱曉飛第一次拿到吉他時,不僅不會彈就連調弦他也不會,更不用說是看五線譜。但為了能儘快熟悉吉他,朱曉飛決定從書店買一本吉他五線譜自學。2000年,那時的老電視機還是用無線電接收信號播放的,當時有一個外國音樂頻道,裡面有一些和吉他有關的演出內容,這更增添了朱曉飛自學吉他的信心。

工作之餘,朱曉飛常常會守在電視機前,等節目一開始便抱著吉他邊看著電視邊學習。有時他也會在自己住的地方,彈著吉他自娛其樂。只可惜很多時候,因朱曉飛忙於工作而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所以這一路走來,學習的速度要比別人慢很多。如同他花三個月時間才學會按一個和弦,用四年的時間才學會彈唱一首完整的歌。

三、幾年北漂,三次創業,只為一個夢

當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十八歲那年朱曉飛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切美好景象是他之前從沒遇到過的。「摩天大廈,疾馳車輛。夕陽西下,一個美麗的女孩隨著吉他的節奏闖入夢中......」也許是心底裡的那份自由和喜歡;又或許是為了遇見夢中的所有美好;又或者是年輕時的那股勁.....它們一直深埋在心底驅使著朱曉飛做出了北漂的決定。

新城市帶給你的,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更多的是視覺與精神、價值觀的改變。在朱曉飛決定北漂學習之前,他一直在餐廳工作,而且時間長達九年之久。也是在這九年的時間裡,他學會了怎麼樣看待人生、怎麼樣自我成長。在音樂方面,對朱曉飛來說雖然當時還處於一個較陌生的階段,但隨著靈感的萌芽朱曉飛已經開始逐漸在學習寫詞。當時還因為這件事,朱曉飛曾被很多同事取笑過說,「一個在餐廳上班 的服務人員想要自己寫詞、唱歌?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尋夢這條路上,朱曉飛先後到過北京、上海、山東,輾轉於三座城市之間。在這段時間裡,朱曉飛曾遇到過很多,為著各自不同理想而選擇北漂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在這期間,朱曉飛也和很多流浪藝人一樣,登過舞臺、去過酒吧,也同樣在夜晚馬路邊拿著一把吉,拖著一個音響做過自己的「專屬演唱會」。也同樣在這些朋友幫助下,朱曉飛學會了怎麼樣更好的彈吉他,怎麼譜曲和簡單的錄音,怎麼樣在大城市獨自一個人生活......

家是情感的歸宿,是一個人創業的源泉和動力。經歷了幾年的北漂生活後,朱曉飛決定回普洱發展。2015年,朱曉飛和自己的舅舅在茶馬古鎮開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開始決定走音樂創業之路。同年朱曉飛還入股於一家酒吧,每天除了忙於自己的工作室還要兼顧酒吧的經營和演出。那時,雖然每天日夜辛苦,但有收益忙得也很欣慰。可好景不長,許是因為性格或其它原因,不久後朱曉飛就轉讓了酒吧股權。

張近東說「工作上的執著實際上是人的一種意志」。工作室雖然前期還有些業務,但隨著同行業的增多,漸漸地發展也不容樂觀。2018年,朱曉飛第三次創業,與兩位朋友發起了文化傳媒計劃並註冊了普洱超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為股東之一。目前,公司不僅有專業的影視策劃拍攝製作、音樂策劃錄製、文化藝術交流策劃等服務外,還有LED大屏、舞臺、燈光、音響等器材租賃設備,以及計算機軟硬體的研發及銷售技能等,能最大程度上滿足客戶的需求。

嘉賓:朱曉飛編輯:陳麗紅

Q您覺得在普洱靠音樂可以維持生計嗎?大多數草根藝人的生活狀況是怎麼樣的?

A:很難維持,做音樂相當於人的一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一個前後過渡階段。隨著寫歌、唱歌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市場周期性的疊加,逐漸會被市場淘汰。現實中,很多音樂人雖然辛勤勞作每天不眠不休,但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不是很高,一般只能維持基本的生計。

起初,他們也很熱心投身於做音樂這一行,但漸漸地不得不因生活的壓力而被迫轉行或是做其它的副業。所以身邊的很多音樂人分為三種:一種是仍堅持專心做音樂;另一種是把音樂當成副業,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兼顧音樂,有演出就排練;第三種就是直接轉行。所以普遍出現了一種「不專業」的現象。一個人如果連「生活」都成問題,是很難專心於做一件事,也很難做好一件事。

Q、您覺得草根藝人,需要哪些幫助?

A:在普洱,很多音樂人是獨立的,有少部分是三四個人組成的團隊。有些音樂人寫的歌還是很不錯,但聽的人不多,而且一直以來發展得都不是很好。很多時候,不是他們的創作能力不強,而是沒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和資金支撐,所以不能專心於做音樂。

一首好歌的出現,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年、兩年、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有時,很多音樂人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創作,且創作出來的歌曲也很不錯,可一旦等到價值轉換時,經常會出現一種很尷尬的局面,大眾的對歌曲的消費水平很低。他們常常面臨高投入與低產出之間價值的不平等,中間出現的這個差距有時是很難彌補的。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時除了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地域文化等方面有關外,還與大眾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意識有關。

Q您選擇創業的初衷是什麼?

A:其實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一直想往音樂方面發展,靠自己的能力把想創作的歌曲做出來,讓更多的人聽到我的作品,因為這一過程也是在完成我自己的心願。如我買的第一把吉他,只是為了完成這個想法。

Q.聽說您之前一直在寫歌,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

A:一首歌的出現,除了需要完整的音樂編曲藝術架構,還需要了解大眾的消費習慣,而且一首歌具有持久性和附有生命力,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所以,從北京回來以後到現在,雖然我一直在學習編曲創作,但我知道自己的歌還不夠成熟。我也知道自己不專業,因為寫詞、作曲都是我一個人獨立完成,每寫一首歌我都要花很長的時間,尤其是試驗階段周期比較長。即將發行的專輯《夢之行》中的小樣,每一首都經歷了幾年,嘗試過種種編曲。我想我寫的歌也能同其它好聽得歌一樣,能瞬間觸碰到聽者的內心,帶給他們似曾相識又很舒服的感覺,被很多人所記住。

Q、您們公司目前、未來發展及當地傳媒公司普遍存在的現象?

A:我們公司目前在普洱,可以算是一家具有專業設備和技術團隊的公司,但因資金、影響力等方面的原因,發展也是荊棘叢生。

普洱雖然城市小,但傳媒公司很多,多數時候是市場供過於求,又或者信息流通不順暢等,資源對接不是很融洽,所以普遍發展得不是很好。我們很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資金和政策上的援助。

未來,我們將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實現民族歌舞文化的建設等。

Q.聽說專輯《夢之行》小樣已編好,它的發行對您來說代表了什麼?

A:專輯《夢之行》由六首單曲組成,詞曲創作靈感圍繞「夢」而展開,內含少年時期懵懂的記憶、夢境中的生活、以及這些年來對尋夢之旅的感悟!很多是在尋夢途中寫的。雖然創業之初目標就是把這些單曲歸整出來,但因時間及其他原因一直沒能如期進行。今年目標是做完《夢之行》的前期工作,預計明年六月將完成所有單曲MV的發行上架。

專輯《夢之行》的發行及宣傳不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對公司的發展也很重要。《夢之行》的發行將是我這些年來圓夢之旅的一次沉澱;一次十幾年來對音樂之行的領悟;同時也是《夢之行》的開始。待明年發行完後,我將做幾場屬於自己的小型音樂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尋夢。對於公司,我想通過發行專輯,讓更多的知道我們「普洱超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知道我們在做的一些事,也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普洱。

Q:您對當地民族音樂發展有什麼想說的?

A:普洱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隨著經濟發展它們可以相互包容又可以獨樹一幟,也可以在各行業中體現出民族特色。之前在北京,我遇到過一家彝族餐廳,裡面不僅可以吃飯,還可以進行民族服飾、首飾等消費,最具特色的是他們還有專業的彝族歌舞表演,餐廳的配套體系非常完整,可以說是一家典型的品牌形象店,我想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打造民族文化內容的輸出,建設自己的品牌。

在很多地方,相關單位在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特色,通過民族節目、節慶音樂節等形式,實現對本地區的民族民間文化立體式輸出的同時,還可以與外來文化做恰當的銜接,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化傳播形式、文化價值的轉換等,從而助推本地區文化的發展。當然輸出的內容多了,可能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進來,對很多企業和創業者而言也是有利的。

相關焦點

  • 烘焙火熱 從DIY走上創業之路
    據悉,中國家庭烘焙料理大賽是中國首個且唯一一個國際性的國家級家庭烘焙賽事,過去四年已經累計有30000人參加,其中不少人更是通過大賽成功創業開店。實際上,烘焙行業的從業者中有許多是從家庭DIY走上了專業的道路,可以說烘焙行業為解決社會就業助了一臂之力。
  • 今年北京23.3萬畢業生 2%走上創業之路
    □創業現狀  北京23.3萬畢業生2%走上創業之路  根據去年數據,2014屆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約23萬人,在大學生畢業總人數持續升高的大趨勢下,今年北京市高校應屆畢業生23.3萬,較去年增加0.3萬,就業壓力攀升。
  • 逐夢、創業、綻放:鴻文教育董事長李文龍的創業之路
    在大學期間他就是一名想法非常多的優秀學生幹部,不但在大學期間就帶著同學在學校創辦社團,而且自己也在摸索創業的成功之路。大二下學期,他就邁出校園開始接觸社會從事兼職工作,在大連一家著名教育機構擔任市場專員,因其能力突出,很快被提升為校區負責人,經過兩年的努力不斷晉升至公司副總裁,負責校區運營與市場拓展,幫助該公司在全國開拓近50家分校,創收近億元。
  • 打破創業心理枷鎖—開啟創業之路
    時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成為潮流,那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有理想有野心,不甘平庸的人,我們該如何創業,又該如何打打破內心恐懼呢?一,不盲目,三十歲前最好不要自主創業。當今社會,三十而立不再是標準,大學畢業後的十年應該是積累的十年,提升自我能力,選對行業,積累行業資源,是學習的十年,是決定你能走多遠的十年。
  • 創業是貧困生最好的人生經歷-曾燕華 家教 創業故事 貧困生 創業...
    畢業後,她不等不靠,開辦起一所家政服務站,在自主創業的路上努力拼搏。  她說:「創業是貧困大學生最好的人生經歷,在遇到挫折時就要學會自己不斷地爬起來。」  福建師範大學的同學和老師們說,在福州大學城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有千百個,曾燕華的創業故事最普通卻也最動人。
  • 創業之路,始於尋夢
    本來的我們,都是一個個快樂、好奇心特別重的孩子,夢想很大、很美,卻一直未能努力、有勇氣去實現它們。響應李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大家就跳下來創業了!創業是利眾的,因為只有利眾的行為才能承載一種比時間更真實、比肉體更永恆的精神,才能實現一種歲月毀不去的價值。然而,創業是一路情況,一路問題,一路困難,一路矛盾——因此要一路抉擇。
  • 一個中國式創業故事
    《中國合伙人》的故事最初來源於徐小平的敘事。2011年徐小平第一次和韓三平見面,韓三平建議徐小平寫一個關於新東方三人合夥創業的故事,事情就這麼成了。 可惜,描述中國企業家創業故事的文藝作品也實在太少了,以至於帶有不少美化色彩、抹去了創業之初俞敏洪母親和妻子故事的《中國合伙人》都算得上其中精品了。 《中國合伙人》描述的是創業兄弟情誼,讀者朋友可能會覺得前述男女之情已經很複雜了,其實男性之間的情誼也並不簡單。
  • 創業時代羅維結局是什麼?羅維最後因為剽竊罪坐牢了嗎?
    都市創業劇《創業時代》正在熱播,劇中郭鑫年有才華有智商,然而是個大渣男。《創業時代》由安建執導,黃軒、Angelababy領銜主演。這是部由付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講述了軟體工程師郭鑫年研發手機軟體魔晶走上創業之路,在這個過程中與同行競爭,相識投資公司投資分析師那藍收穫愛情的故事。
  • 多次創業失敗後,李德斌靠「養蜂」走上了致富之路
    可就有那麼一個「蜂人」, 通過人工培育,養殖胡蜂、中蜂, 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 \二、多次創業,兩次是因為看《致富經》欄目 / 「當時沒想過要留下來,後來縣政府把這一地方規劃為工業園區,覺得未來這裡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 「等你的故事」徵文欄目|馮祥:一個80後創業男兒的心酸史
    我是馮祥,一個80後的熱血男兒,從小出生於大山深處,因家庭貧窮,小學畢業後為了生計而步入社會,走上打工創業的生涯之路。先後在離家較近的工地上幹小工,鐵路上幹苦力,夢想擺脫和改變貧窮家庭的面貌,讓含辛茹苦的父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 90後創業者—鍾正茂的創業之路
    創業,是孤獨的、寂寞的。創業,是一場血腥的戰爭。是天堂,亦是地獄。多少人,承受不住創業的千辛萬苦而退縮、倒下。「堅持不懈、勇往前行」是今天的主人公—鍾正茂先生創業過程中一直秉承的宗旨,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他故事。從小對做生意很感興趣的鐘正茂先生,14歲開始,半工半讀的他半步踏入社會,自力更生,擺地攤賣衣服,賺取零花錢。15歲學習做一個優秀的業務員推銷紅酒。16歲銷售手機,趕上了蘋果手機的熱潮。
  • 夏津農商銀行:「魯青基準貸」圓大學生創業夢
    「感謝咱夏津農商銀行給我們年輕人提供的資金支持,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為我提供了30萬元的魯青基準貸,不僅給我解決了實際困難,而且為我的創業之路增添了足夠的信心,我們終於可以繼續靜下心來搞創業了!」大學生創業者劉書程激動地對夏津農商銀行工作人員說道。
  • 創業之路優秀演講稿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創業之路優秀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開場白:各位學長同學大家好!我想創業之路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的創業思想:有道是萬事開頭難,創業之路可謂難上加難那麼如何走一條比較不那麼難成就又不低的創業之路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前人之路,新興的前人之路。話到這裡可能會有點矛盾,既然是前人之路又怎麼會是新興的?事實上正有這麼一個行業!——微商。微商,是興起於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中的一種職業,且必將在三年之內必將成為最時尚的兼職。成為中國的第361行!
  • 南京工業大學浦瀚:因為創新,所以創業
    編者按:為響應大學生基層就業與創新創業的號召,江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基層紮根就業,在創新創業中綻放青春芳華。12月14日起,「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將聯合推出「就業先鋒行·朋輩故事」,通過江蘇省大學生就業創業年度人物的創業故事,展示江蘇大學生立足專業,敢夢敢創,在廣闊的舞臺上書寫奮鬥青春、實現自我價值的獨特風採。本期我們將為你帶來南京工業大學浦瀚的創業故事。
  • 韓偉剛——上海「米麵大王」的傳奇創業之路
    為更多的人提供「能量」 「米麵大王」韓偉剛的創業之路 多年來,一批壽縣籍企業家到上海打拼,他們克服困難,把握機遇,從零起步,逐漸紮根於這片土地,他們對上海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同時又心繫家鄉
  • 自主研發、自創品牌——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創業寢室」的創業故事
    自創有故事的T恤品牌  寢室裡唯一一個廣告專業的學生邵明威,憑藉自己的廣告專業知識和從小的設計興趣與該校另外一名合伙人萬雷浩創建了武漢英奈菲泊商貿有限公司,推出同名品牌「INEFFABLE」自創服裝,主打T恤,採取線上銷售。
  • 山東酵媽媽商貿有限公司榮獲首屆中國夢創業創新故事「搖籃獎」
    日前,由中國夢組委會主辦,中國中小微企業聯盟協辦,唐人匯新三版加速基地承辦的首屆中國夢創業創新故事「搖籃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據了解,中小微企業「中國夢創業創新故事搖籃獎」秉持實事求是與創業創新精神,旨在積極響應「全民創業 萬眾創新」的政策號召,積極以創新引領創業、帶動就業,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傳播中國創業創新文化,致力於表彰和鼓勵在推動實施中國「雙創」事業中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小微企業和企業家。
  • 「榜樣到身邊」創業峰會關注「三農」創業故事
    2001年1月1日,她生下一個女兒,家庭卻在此時說散就散了。1個月後,劉運田供貨的兩家超市出了問題,兩千三百多萬元的貨款追不回來,雙重打擊讓她患上了重度抑鬱症,最終離家出走,一個人去了西藏。  幾個月後,親情和責任又讓她重新振作。回京後的劉運田,一心撲在事業上,並且尋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從種植到採摘,再到消費者,她追求品種與品質的與眾不同。
  • 李紅梅:20年堅守的創業之路
    在創業之路上,取得了一個有一個突破。立足當地,做產業行興民之路創業初期,李紅梅所在的團隊選擇了卜留克這一獨特的醬醃菜產業。這就是說,如果培育起一個新型的「卜留克產業集群」,不僅能讓農民致富一方,吸納社會人員廣泛就業,同時財政收入更會大幅增長。可以說,卜留克產業將不單單是團隊的一個創業項目,更是一筆造福地方,功在千秋的民生產業,將引導內蒙古東部貧困地區農牧民發揮地理資源優勢,開展卜留克種植生產。加強產、加、銷各環節的利益聯動,形成「公司 + 基地 + 農戶」的產業鏈形式。
  • 林輝煌:一個農村青年的創業夢,夢而已
    那一年,小廣正在一個專科學校讀書,什麼未來,什麼人生規劃,根本沒考慮過。性格內向的他,從小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些怯弱,沒有什麼大的主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幾年後他會完全拋棄家裡為他規劃好的工作計劃,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教育,有什麼用 小廣二十六七歲,他的家在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