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傳統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喜歡,它不僅讓普通民眾更了解我國優秀的詩詞文化,還產生了一大批令人敬佩的詩詞選手。其中,五歲半的王恆屹小朋友更是讓全國觀眾驚嘆不已。
五歲半的年齡,在與成人的詩詞比拼中絲毫不落下風,讓很多家長感嘆: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讓兒童背誦古詩,可以算是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無論是知識分子的「書香之家」,還是山野村夫的「草莽之家」,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在吟誦「床前明光」和「曲項向天歌」中長大的。
教孩子背誦古詩,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對家庭條件和家長的知識水平沒有太高要求,加上聽著孩子童稚的聲音讀出詩句,更增添了一份純真的樂趣,所以是很多家長願意選擇的育兒方式之一。
近來有一種聲音,認為小孩子背痛古詩,意義不大。因為孩子只是機械地背誦,完全沒有理解古詩的意思,和念一串沒有意義的聲音符號沒啥差別;再說,即使現在會背很多古詩,時間一長,也忘記了。那些小時候背誦更多詩詞的小朋友,在後來的學習中,也沒見得比其他孩子強到哪裡,大多數是「泯然眾人矣」。
那麼,小孩子背誦古詩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們須從多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能流於片面。
1 理解文章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說小孩子不理解古詩,那麼什麼樣才叫理解了呢?三五歲的小孩子不能理解,十來歲的孩子上小學,對課本上的古詩能理解嗎?初中階段的孩子讀到古詩是否又理解了呢?或者說我們成年人是不是在拿到一首古詩時,都能理解?
答案是否定的。小孩子理解詩詞,是需要藉助大人幫忙的,在校學生理解古詩,需要老師講解,成年人要讀詩,有時需要查閱資料。
所以說,對文章或詩詞,不理解是正常的。從不理解達到理解,需要一個過程或需要外界的幫助。
我們在小孩子背誦詩詞的時候,也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適當地加以講解,這並非不可。
2 理然文章是動態發展的
同一篇文章或作品,不同的人,理解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有人從《三國演義中》讀到了權謀,有人從中讀到了人才學,有人讀到了企業管理的知識。無論哪一種,都可以算是對文章的正確理解。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讀到相同的文章,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可能也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時,在課堂上學到朱自清的《背影》,只能聽老師告訴我們這是體現了一種父子之情,在內心其實並沒有多大感覺。等到自己做了父親,再來看這篇文章,內心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只是個孩子,不懂做父親的感受,就不讀關於父親或父愛的文章。
所以古人說,讀舊書,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對的。我們教小孩子背詩詞,先給孩子儲存材料,讓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不斷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悟,讓這個過程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3 背誦詩詞兼有多重作用
小孩子背誦詩詞,是提升孩子語言感知和語言能力的絕好素材。我國詩詞優秀作品眾多,有的想像豐富,有的對仗工整。用詩詞來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總比教孩子認一些孤立的詞語,要好得多。
詩詞一般節奏鮮明,朗朗上口,極富韻律感。孩子在朗讀或背誦詩詞的過程中,可以很充分地感受我們漢語音律美的特點,培養良好的語感。這對於以後的語文學習,其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4 忘記詩詞不影響背誦的積極意義
有人會說,背的古詩,後來大多數不記得了,所以背誦沒多大意義。這種看法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或者說不太明白語文和語言學習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從小時候上學,都讀了不少的課文,看了不少課外書,現在能記得多少?大多數都忘記了。
可我們的語文水平卻是一直在提高的,並沒有因為忘記了文章,語文能力就停滯不前。因為語文能力或語言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一部分知識轉化為我們能力時,也許我們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得到。
綜上所述,只要孩子不反感,我們教孩子背誦詩詞,是利大於弊的。您的看法如何?歡迎加入討論。
正話反說 語帶雙關 充分體現漢語自然巧妙的兩種修辭
孩子作文好不好 家長讀讀就知道 見解要獨特 道理要深刻
幼兒園升小學 家長做好一件事 孩子可能成學霸
愛朗誦的孩子 語言能力格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