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5歲的時候,會背多少首詩?能認識多少字?
我從未覺得孩子的起跑線有多重要,直到我在電視中看到5歲的王恆屹,能背詩580首,認識3000個漢字,我第一次認識到同齡孩子的差距是怎樣拉開的!
我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被王恆屹這個小選手圈粉了,一組「姓氏飛花令」讓全場驚呼。他的一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讓我瞬間汗顏,我都不知道是哪首詩。
我當時就想,人家這孩子是怎麼養的,啥樣的家庭能教出這麼優秀的娃!這一了解才發現,在王恆屹的教育背後的功臣是他的奶奶。
因為父母要去上海工作,於是小小的王恆屹就跟爺爺奶奶在青島長大,所以說能養出這麼個「神童」孩子,奶奶功不可沒,那這位奶奶的家庭教育厲害在哪裡呢?讓我們一起來揭秘。
一、國學啟蒙、背古詩
如果說這位退休奶奶有何過人之處,就要提到她的愛好。王恆屹的奶奶非常喜歡古詩詞朗誦,平時自己就喜歡聽。
沒想到一歲多的王恆屹對詩詞非常有興趣,還跟著哼。於是王恆屹的奶奶找到一些國學啟蒙的經典之作,比如《三字經》、《百家姓》給王恆屹放著聽。
沒想到沒用多久,王恆屹就背下來了。我想這就是普通孩子和他的區別吧,我們孩子聽兒歌,人家聽國學,從小就能感受國學的魅力,並且對於古詩詞類更有語感。
等到這些基礎聽完以後,王恆屹的奶奶開始教他《千字文》和古詩詞,為了讓王恆屹記住更多的詩詞,奶奶還會利用遊戲去鞏固詩詞。
比如平時會跟王恆屹互出考題,兩個人比一比,誰詩詞接的多,接的準確!也正是這樣日復一日的訓練,才有了5歲就能背詩5百首的王恆屹。
家長會問:「這麼小背詩是浪費時間嗎」?據研究表明,6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記憶效率最高,就連詩詞女神葉嘉瑩也認為讓6歲前的孩子背書符合兒童的發展規律。
二、每日堅持識字
那王恆屹是怎麼識字的呢?奶奶又用了什麼方法呢?王恆屹奶奶分享經驗的時候,特意強調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就算孩子記性再好,但也逃不過遺忘。
所以想要讓孩子真正記得住,就要每天堅持學習。有的時候一首詩也要讀上三四遍,尤其是詩詞中的文字,奶奶要一個字、一個發音的進行講解。
王恆屹的奶奶認為,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記憶得更加深刻、更加牢固。再想一想我們多少家長有真正有耐心去給孩子講述一個字的意義呢?
我們最常見的方式是什麼?不就是拿著一個識字卡,一遍遍地念,每次孩子還沒被念困,自己已經開始打哈欠,這樣怎麼可能讓孩子達到識字的效果呢?
而且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本身對於抽象的數字、文字就不感興趣,家長再教得無聊點,認識個百十來字都困難,何談上千字呢?
但你若不讓孩子識字,很多小學是要求孩子入學之前有識字基礎的,而且要達到700字,讓很多家長很慌張。
建議可以從具體形象思維出發,通過象形文字讓孩子識字,不但增加了識字興趣,還能夠讓孩子更理解一個字的含義。
比如下圖的「旦」字,我們要給孩子解釋這個字的含義,挺困難。但是通過圖像讓孩子理解就容易多了,把比劃中的橫比作大海,上面畫一個太陽,就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意思。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形象記憶法,孩子不但不排斥,還會覺得很有趣。為了讓孩子更理解這個「旦」的意思,還搭配了一個小故事。
家長可以問孩子,你知道太陽從什麼地方升起嗎?然後你就給孩子看這幅圖片,是不是這樣,然後引出「旦」這個字。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記憶,還可以讓孩子背一背木蘭辭中的「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給孩子解釋,木蘭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就離開了父母,到了晚上就睡在黃河邊。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孩子對於這個「旦」字的理解,一定比你拿著識字卡念上一百遍管用。上述的方法出自《水墨漢字繪本》,非常有趣的一套識字繪本。
是為4-8歲孩子,從識圖到識字而準備的自然過渡的繪本,通過48幅水墨手繪的象形字,再到48個趣味故事,讓孩子發現漢字的美。
每一個漢字都包括甲骨文、漢字故事、意境畫、古詩詞、現漢簡體字5個部分,讓孩子真正去認識一個字,是孩子識字路上的「神助攻」。
通過王恆屹的故事讓我意識到,其實不論是老人帶孩子,還是自己帶孩子,只要講究方法,都能養出一個「不凡」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