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陽禺國,是廣東瑤族一手建立起來的國度。因而說起「陽禺國」,就要先說起中國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一——瑤族。瑤族是我國華南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之一。而陽禺國的建立,就是與瑤族的起源與大遷徙有關。
一.瑤族的起源:
1.瑤族的起源不在現在分布最廣的華南,而是在華南以北的東方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而瑤族的起源,便是來自於長江流域的東方「九黎。
2.東方「九黎」是遠古時代的一個部落聯盟,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又有九個氏族,共計有九九八十一個酋長,蚩尤便是東方「九黎」的大酋長。而瑤族,就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
3.歷史關於東方「九黎」的最早記載,見《國語·楚語下》:「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意思是東方九黎的每一位酋長都與神溝通,導致神權和政權的混亂,不能分辨事物的名實或名分(即造成嚴重的後果。這也是東方「九黎」與炎帝黃帝聯盟交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瑤族南遷的原因:
1.東方「九黎」,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三大部落聯盟集團之一,而另外兩大部落聯盟集團分別是:中原黃帝部族(黃帝軒轅氏領導的部落聯盟)、西部炎帝部族(炎帝神農氏領導的部落聯盟)。而三大部落聯盟集團中,尤以擁有九九八十一個部落酋長的東方「九黎」,勢力和實力最大。
2.正是蚩尤領導的東方「九黎」實力最大,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不得不進行了結盟。蚩尤與炎帝黃帝聯盟,為了爭奪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的中原地帶,在涿鹿進行了大戰。涿鹿之戰,可以說是上古時代原住民南方集團、與北方集團對入主中原地區統治權的爭奪。而且涿鹿之戰的勝敗,對中華古華夏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雙方誰勝誰負,直接決定了中華上古時代的歷史走向。(涿鹿即今河北涿鹿、懷來一帶)
3.最後很不幸,東方「九黎」在涿鹿之戰中戰敗了,退出了對非常適合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的爭奪。並且作為戰敗一方的東方「九黎」,除了一部分留在了北方(後來建立了黎國),其他大部分都不得不大舉往南方、華南地區遷徙。而「陽禺國」的建立者——瑤族,就是東方「九黎」大舉南遷的諸多部族、氏族中的一支。
三.歷史變遷,其中一支瑤族最終遷徙到今廣東陽山、英德一帶
1.歷史變遷,瑤族躍過長江流域,最遠達到兩廣地區。而其中一支瑤族,遷徙到達今廣東陽山、英德一帶,居住在秤架大山之中。
2.這一支瑤族遷徙居住在秤架大山之中,平時對外聯繫、出入大山,因而踩出來了一條通外周邊區域的羊腸小道。這條小道就是陽山古道,是周朝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陽山縣境內的一條古道。
3.而秤架古道路段,則是陽山古道的主要路段。秤架古道,東起今廣東陽山縣青蓮鎮峽頭村,沿青蓮水(又稱嶺背河、淘江)沿岸一路上行,途經青蓮鎮深塘村,穿過犁頭鎮的馬落橋村,由嶺背拐向秤架大陂,翻山越嶺向北一路到達今湖南省境內。
四.陽禺國的建立
1.陽禺國,便是在這陽山古道-秤架古道路段的起點(今廣東陽山縣青蓮鎮峽頭村),由南遷的瑤族分支所建立起來的。今廣東陽山縣青蓮鎮峽頭村,便是古廣東瑤族陽禺國的誕生地。
2.古廣東瑤族部族,自在今陽山縣青蓮鎮峽頭村建立起陽禺國後,便不斷的向周邊擴張,尤其是向南的古廣東腹地擴張。發展壯大後的陽禺國,核心統治區域包括今廣東清遠的陽山、英德、連州、連南、連山一帶,這一帶也成為當時古廣大的重要瑤族居住區。而陽禺國的國都,便是陽禺國的誕生地陽山縣青蓮鎮峽頭村。
3.陽禺國的勢力範圍:向東北大概包括了今廣東韶關地區,向西南大概到了今廣東肇慶地區;向西大概到了今廣西賀州富川、鐘山、八步一帶;向北大概到了今湖南交界;向東南最遠與位於古廣東番禺的番禺古國交界。(關於番禺古國,筆者會在後面的章節進行解說。)
五.歷史關於陽禺國的記載
1.《呂氏春秋恃君覽恃君(之四)》記載:「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文中意思是縛婁、陽禺、驩兜這些國家,大多數是沒有事實的君主的。這是歷史對陽禺國的正式記載。(縛婁國、驩兜國見本專欄前面的章節解說。)
2.《陽山志》記載:「戰國時期,境內有陽禺國,治所在縣之東,屬楚,為嶺南三國之一」。「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說陽禺國至少約有3000年的歷史;「縣之東」,即今陽山縣青蓮鎮峽頭一帶;「屬楚」,即隸屬楚國,楚國是戰國時期的大諸侯國之一;「三國之一」,即古廣東同一時期的三個小國:縛婁國、陽禺國、驩兜國。
3.今天的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陽山人文歷史專欄也記載:「陽山地域,古為南交地,周時屬楚,戰國時境內有陽禺國,治所在今縣之東,即青蓮峽頭一帶。秦時為長沙郡南境。」
六.陽禺國的覆滅
1.陽禺國被秦朝南平百越中所滅亡
《史記·南越列傳》記載:「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意思是秦朝統一了天下,平定了楊越地區(即東越),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象三大郡。可見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的時候,嶺南百越已經為秦朝所統一平定,戰國時期的陽禺國也就隨之一起被滅亡了。
2.秦朝於陽禺國故境設置陽山關
秦朝在平定嶺南百越後,在北江沿線設立橫浦關、陽山關和湟溪關三大關,作為軍事要塞,以鞏固秦朝在嶺南地區的地方政權,維護秦朝與嶺南百越的交通。而其中的「陽山關」就是設置在陽禺國故境內,因「陽禺國」而得名。
3.陽山關地址在陽禺國故都
據《陽山縣誌》記載:「陽山關即湟溪關,在縣東北十二裡銅羅寨……銅羅寨屬本鎮朋塘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文中「銅羅寨」和「朋塘村」都是位於今陽山縣青蓮鎮境內。廣東歷史學家認為:古陽山關分有水路和旱路,陽山關水路設在今青蓮鎮峽頭村,陽山關旱路設在青蓮鎮朋塘村的大銅鑼。
4.《史記南越尉佗傳》記載:「尉佗檄陽山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意思是南海郡尉趙佗命令陽山關:盜賊的軍隊就要打過來了,請馬上斷絕通道,聚兵自守!文中的歷史,發生在秦朝末年趙佗自立南越國前夕。由此可見,前身陽禺國的陽山關,是嶺南歷史上最早設置的關隘之一(秦朝嶺南三大關),在嶺南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今廣東陽山縣因陽山關而得名
1.陽山縣得名緣由:
西漢時期,漢高祖從長沙郡的南部析出設桂陽郡,在桂陽郡治下設置陽山縣。這就是今廣東省陽山縣建置之始,陽山縣因秦朝時期設置的陽山關而得名。
2.今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
今天的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陽禺古國),是廣東省著名的旅遊區,其自然生態非常優越,旅遊資源尤為豐富。曾有詩云:「人間常雲桂林好,只緣未到陽山來」、「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在青蓮鎮峽頭村的陽禺古國遺址,更是我們緬懷歷史,追尋陽禺古國古蹟的好去處。
八.關於廣州方言與陽禺古國語系關係的辯證
1.有學者推論:今廣州話,是陽禺古國語系。其依據為:古廣東在先秦時期,北江流域和東江流域分別有陽禺國、縛婁國兩個古國,因而存在著兩個古民系、兩種古語系。即進一步推論為廣州方言是陽禺古國的國語;而惠州方言就是縛婁古國的國語。(見何志成《失落在歷史迷霧中的縛婁古國》文中觀點)
2.筆者認為,這個推論是不嚴謹的,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同一時期,古廣東是存在著三大古國(《呂氏春秋》:「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那麼還有一個古國驩兜國,又是說的什麼古語呢!
3.而且古廣東那個時期除了縛婁、陽禺、驩兜三大古國之外,還存在著一些更小的古國,比如位於古廣東番禺的番禺國。因而真要細論今廣州方言來自於那種古語,與其說是來自於陽禺古國的國語,還不如說是來自於番禺古國的古語。畢竟今廣州方言與番禺古國地域一樣(古番禺國相當於今廣州區域),名稱也一樣(古番禺國與廣州舊稱番禺)。
九.結尾語:
1.各位讀者,你們認為今廣州方言與陽禺古國語系,存在著傳承關係嗎?歡迎留言、討論、評論。
2.從瑤族到陽禺國,再到陽山關,再到現在的陽山縣。未來的陽山,會不會撤縣設市成為「陽山市」,或者撤縣設區成為「陽山區」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