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音樂的孩子,無論是學聲樂還是器樂,都喜歡直接學習作品,而說到學樂理,卻是一萬個不情願。而琴童對於樂理學科的排斥,不外乎以下三點原因:
1、真把樂理當成嚴肅的理論來學習,沒有結合實際演唱、演奏,深感無趣;
2、沒有建立好基本的系統骨架,雜亂無章的進行學習,必然枯燥;
3、認為「會彈會唱就行了,學樂理沒用」。
有人說,研究理論的目的是要突破理論,從而發展出更多可能性。學樂理亦是如此。理論是一種將事物條理化、規則化、系統化的概念。無論在各行各業,這樣將知識歸納總結成理論體系的做法,只是為了方便傳授知識。
與其說樂理是一種理論,倒不如把它理解成一種規則。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能了解遊戲規則,那認識它、學習它、研究它將會更加事半功倍。
樂理是為了讓我們少走彎路
在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其規則,才能少走彎路,使效率最大化。而音樂的基本規則可以總結為兩點:
1、音要準:彈什麼音,唱什麼音,都要準確無誤;
2、節拍要對:什麼樣的節奏應該怎樣進行,每一個拍值都要在正確的時間點出現。
而這兩條說白了,就是「不走音,不跑拍」。
整個音樂理論系統雖然龐大,發展複雜,但回到最基本的就是在解決「音」和「節奏」等問題。
無論在學哪部分樂理,首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二是怎麼用。
比如:為什麼一些聖詠作品中的和聲都是四度、五度和八度,這是因為四度和五度是協和音程,而一度和八度是完全協和音程。純潔、和諧的聖詠一定要使用完全協和的和聲來表現.
每學到一種知識,都能將其與自己正在練習的作品相結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每上一次課就等於增加了一把武器,幫助自己更有效率的理解作品,知識就會非常鮮活,琴童也不會覺得枯燥了。
學樂理前先建構知識骨架
理論知識經常會一不小心就擴散很多,如果所學的書本內容繁雜,那就很容易看不懂。所以在基本的內容上一定要先弄清楚。比如,了解了什麼是樂音體系,什麼是音名、唱名,什麼是音階,才能為今後學習音程、和弦和調式打好基礎。只有打好基礎,今後的學習中,才會明白所學內容是哪方面知識的延伸。
現在的學習方式有很多,也很容易學到更多東西,但只有建構好幾本的知識骨架,才能夠吸收更多的內容。
學樂理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音樂、表現音樂
樂理是音樂創作者的語言,我們要演唱、演奏創作者的作品,可是卻連他們的語言都不懂,又怎麼能完美的表現好作品的內容呢?
樂理對於作曲家來說,就相當於文字對於作家的重要性,我們想閱讀一本著作,如果不認識字,不懂字詞句子的基本組成,又怎麼能讀懂它的內容呢?所以,只有學會了作曲家的語言,我們才能明白他們的作品在表達什麼,也才能更準確地表現出作品的內涵。
樂理是推開音樂之門的第一把鑰匙,想要音樂之路走的更長久,樂理學科的學習一定要提起重視!如果您也贊同文章中的觀點,就請點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