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踏入位於渤海畔北大港溼地的人,通常會有一種在大都市中難得尋見的別樣清新的感覺。夏末秋初,長到半人高的成片蘆葦望不到邊際,秋風掃過齊刷刷匐倒又站起,遠遠的在溼地中覓食的丹頂鶴若隱若現。曲曲折折的小道兩邊時而有大片紅樹林浸在淺水裡,人經過時,成群受驚的遺鷗「唰」地飛向天際。
作為天津面積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北大港溼地具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的典型特徵,國際溼地專家給出了0.996分,也就是接近滿分的評價。
根據國際慣例,一塊溼地生存著雁鴨1萬隻以上、其他水鳥2萬隻以上、瀕危鳥類一次發現1%以上,三者有一項符合即可稱為國際重要溼地,而北大港溼地三個條件全部具備,其天然型、原始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我國東部沿海乃至太平洋西岸皆屬罕見。
馬井生是天津濱海新區溼地保護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又被圈裡人稱之為「北大港溼地守護者」。愛好攝影的他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的一名職工。因為攝影,他與溼地結緣;因為對溼地發自內心的熱愛,他義務加入到溼地保護志願者的隊伍中。
「北大港溼地常年有140餘種水鳥在此遷徙、停歇、越冬和繁殖,僅國家Ⅰ級保護物種就有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大鴇、遺鷗等。」說起溼地裡的鳥,他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北大港溼地是周圍居民的樂土,更是鳥兒們的「天堂」。每年遷徙到這裡的鳥類有近100萬隻。東方白鸛全世界僅存2500隻至3000隻,而在北大港溼地就發現有超過500隻。
每到臨近12月,寒流突襲往往讓溼地徹底進入寒冬,會有遷飛的候鳥受傷和掉隊。去年,愛鳥志願者們就齊心協力救助了兩隻受傷的東方白鸛,王建民等志願者還在救治中受傷。
如今北大港溼地南側已建立起專門的保護站,有專人值守。每到秋高氣爽時節,前來觀測、拍攝鳥類的市民絡繹不絕。溼地周邊大港石化、天津石化幾家公司還定期到現場提取水樣、監測水質,並資助機構開展研究。
自2014年7月,國家林業局批覆天津北大港國家公園試點建設以來,國家林業局、市、濱海新區方面都對北大港溼地保護下了大力氣。其中,新區投資800萬元,實施了天津北大港溼地與野生動物保護工程,建設多個監測站點、瞭望塔,第一批數位化溼地監控系統投入使用。同時還投資300萬元,實施北大港溼地保護與恢復建設一期工程,完成部分界碑、界樁、指示牌、警示牌、標識牌埋設工作。蘆葦恢復、生態補水等一系列動作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目前,天津市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已經成立。天津市出臺《天津市溼地保護條例》,新區也制定了《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濱海新區已經組建了4支巡護隊伍,遏制破壞侵佔溼地和破壞溼地生物資源的行為。新區還與志願者團體開展「1+1」合作模式,建立與志願者的信息共享機制。
記者在採訪時就曾遇到前來觀測鳥類的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其中一名博士生闕品甲說:「從監測3年的數據看,天鵝數量曾達到1400隻,雁鴨類總量最高峰時達到5000隻,在海濱灘涂上還有超過5000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遺鷗。總體來看數量可觀,溼地生態保護已經初見成效。」
天津濱海新區溼地保護志願者協會也於去年成立。這是天津市首個官方批准註冊的民間溼地保護志願者協會。協會內部設立了專家委員會,由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鳥類學會、中科院、國際鸛類基金會、美國保爾森基金會等機構專家組成。
來自天津及北京等周邊地區的志願者還曾起草一份公開信,呼籲在北大港溼地多設瞭望塔及監視攝像設備、申請國家級保護區,配備符合國際動物福利標準的醫療硬體設備,為相應的獸醫提供動物福利行醫標準方面的培訓。
濱海新區方面正推動北大港溼地的國家公園建設,以臨海、近海溼地為主線,打造國家公園保護示範區,保障鳥類遷徙和生態廊道安全。同時,籌備建立國家級鳥類環志中心和當地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將溼地納入全國鳥類環志監測網絡建設,推動鳥類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科學發展,並儲備應急救護物資,逐步形成野生動物監測和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