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初秋的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萬畝魚塘水波蕩漾,河灘地上泛黃的蘆葦和赤紅的鹽地鹼蓬交錯生長,白鷺、野鴨、骨頂雞、黑翅長腳鷸等鳥類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淺灘中覓食。水清、岸綠、鳥飛的北大港溼地,成為濱海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初秋的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萬畝魚塘水波蕩漾,河灘地上泛黃的蘆葦和赤紅的鹽地鹼蓬交錯生長,白鷺、野鴨、骨頂雞、黑翅長腳鷸等鳥類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淺灘中覓食。水清、岸綠、鳥飛的北大港溼地,成為濱海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新區持續推進北大港溼地保護,通過退出生產經營活動、建立補水機制等措施,進一步修復溼地生態。隨著北大港溼地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過境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部分過境候鳥在此繁衍,成為「留鳥」。
生態修復不斷升級
走進北大港溼地,深紅的鹼蓬草和金黃的蘆葦叢首先映入記者眼帘。「原來這片都是荒地,現在溼地內的不少植被都是近幾年新栽植的。」在北大港溼地的獨流減河試驗區河灘地附近,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孫寶年指著成片的鹽地鹼蓬告訴記者,植物是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恢復溼地生態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去溼地部分區域土壤鹽鹼化程度高,幾乎寸草不生。我們幾經試驗,最終利用蘆葦、鹽地鹼蓬等本土植物恢復溼地1680畝。」孫寶年介紹說。目前,北大港溼地不斷加強溼地保護修復力度,治理外來有害生物互花米草,開展蘆葦復壯,清理水草,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覓食環境。
在推進北大港溼地生態修復中,新區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建立多水源組合補水機制,實施引灤入庫和引海河水入溼地工程,全面改善北大港水庫水生態環境。2017年規劃實施以來,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累計完成生態補水5.35億立方米。有水溼地面積已由2017年的140平方公裡增長到目前的240平方公裡,有水溼地保有率達到69%。實施補水機制後,溼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持續性和物種多樣性得到有力保障。
在推進溼地補水機制、加大溼地植被恢復的同時,北大港溼地還全面退出生產經營活動,實施「五退工程」,並實施北大港水庫核心環境綜合治理。核心區變成無人區,北大港生態環境向好,生物多樣性有明顯改善。同時,溼地實行封閉式管理,並推進政府+民間保護機制建設,引導志願者團體、社會組織和公益組織,有序參與保護工作。
如今,溼地生態修復成效日益顯現,數據成為最好的證明。截止到目前,北大港溼地內監測到的鳥類超過279種,包括東方白鸛、白鶴、青頭潛鴨、丹頂鶴、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火烈鳥等多種珍稀鳥類。「那些高杆子上搭建的人工鳥巢,讓無法及時遷徙的鳥兒們有家可歸。」孫寶年介紹說,近年來珍稀瀕危野生鳥類——東方白鸛在北大港溼地築巢繁殖的數量實現新突破。據統計,東方白鶴連續多年在北大港溼地築巢,繁殖幼鳥28隻。僅今年以來,已經觀測到16對東方白鸛在溼地內安家。
全力打造鳥類天堂
北大港溼地區域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季都有大批候鳥遷徙至此。正在溼地巡護的北大港溼地管理中心野保科負責人孫洪義表示,10月中旬開始大批候鳥就將飛抵溼地。預計,到11月中下旬將迎來候鳥遷徙高峰期,根據往年監測數據,過境候鳥有望達到40萬隻以上。
為了更好地加強野生鳥類保護,目前北大港溼地組建24小時巡護隊,安裝高清攝像頭,實施人防+技防的保護機制,並計劃近期投放相應的魚苗和玉米,為過境候鳥建立科學的補給機制。
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家林草局近日發布的公告,北大港溼地等被核准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我國64處國際重要溼地之一。
下一步,北大港溼地還將全面落實1+4總體規劃,重點推進溼地保護恢復、野生動植物保護、水系連通、水生態環境改善、科研監測與科普宣教等工程,並加快推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工作,將北大港溼地打造成國內知名生態品牌和國際綠色名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北大港溼地徐徐展開。(記者 張廣豔 報導 戈榮喜 攝影 編輯 陳小龍)
【來源:北方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