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隻候鳥飛抵 天津北大港溼地開啟「天鵝湖」景觀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天津11月1日電(記者毛振華)秋末冬初,近20萬隻候鳥飛抵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北大港溼地,其中不乏東方白鸛、白頭硬尾鴨等珍稀鳥類以及火烈鳥等「稀客」。

  從呼倫貝爾到渤海灣鳥類遷徙通道,是世界八條主要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部遷徙路線重要組成部分。以北大港溼地為代表的渤海西部,又是這一重要組成部分中最為關鍵的鳥類遷徙通道。作為天津面積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北大港溼地具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的典型特徵,遷徙中的鳥類選擇在此 「補給」。

  據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姚慶峰介紹,進入10月以後,幾乎每天都有大批候鳥來到溼地,通常到水域冰封以後才會離開繼續南遷。

  最新觀測統計顯示,目前,北大港溼地的大小天鵝已達1000餘只,開啟「天鵝湖」景觀。除了天鵝,大雁、白琵鷺、赤膀鴨等鳥類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鳥類的總量接近20萬隻。

  近年來,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通過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改善鳥類棲息環境,呵護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記錄到的鳥類已由249種增加到257種。

  姚慶峰介紹,除了遷徙季常見的鳥類外,今年溼地內發現了8只火烈鳥。他說,火烈鳥的遷徙路線並不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這條遷徙路線上,因此初步判斷它們為「迷鳥」。巡護人員近期一直在關注它們的情況。此外還首次記錄到世界瀕危鳥種白頭硬尾鴨。

  為確保候鳥遷徙安全,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已安排專職巡護隊伍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護,並適當增加食物補給。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觀鳥時 天津北大港溼地迎接大批「遠方來客」
    昨天,來自北京、天津部分市民受邀走進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東南部的北大港溼地觀賞野生飛鳥,感受溼地自然美景。溼地面積為34887公頃,其中核心區11572公頃,緩衝區9196公頃,實驗區14119公頃,是天津市面積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
  • 天津北大港溼地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昨日從天津北大港溼地獲悉,根據國家林草局發布的2020年第15號公告,經《溼地公約》秘書處按程序核准,北大港溼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我國64處國際重要溼地之一。按照生態功能和環境效益的重要性,溼地分為國際重要溼地、國家重要溼地、省級重要溼地和一般溼地,採取建立溼地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等方式對溼地予以保護。根據《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我國於今年2月3日指定天津北大港等7處溼地為國際重要溼地。
  • 50餘萬隻候鳥飛臨北大港溼地,誰在守護候鳥天堂?
    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把這裡當做驛站,覓食、棲息,補充能量後繼續遷飛。現在,正是候鳥南遷的時候,據最新數據,北大港溼地已迎來候鳥50餘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700餘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總共約2500餘只,白琵鷺500餘只。
  • 天藍水清百鳥飛|北大港溼地繪製美麗生態畫卷
    內容提要:初秋的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萬畝魚塘水波蕩漾,河灘地上泛黃的蘆葦和赤紅的鹽地鹼蓬交錯生長,白鷺、野鴨、骨頂雞、黑翅長腳鷸等鳥類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淺灘中覓食。水清、岸綠、鳥飛的北大港溼地,成為濱海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天津北大港溼地將建成國家生態公園
    中國園林網10月8日消息: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天津面積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昨天,記者獲悉,本市已在這裡劃定生態紅線,著手建設一個國家級生態公園。屆時,汽車將不能隨意開進紅線。與此同時,本市正在圍繞外環線建設綠道公園,既豐富城市生態景觀,也為人們休閒健身增添好去處。騎行在綠道 怡情又健身國慶節假期,市民孫先生約了個同學聚會,這次不是去喝酒、唱歌,而是一起來到新建好的北辰區綠道。這裡是城市綠道在北辰郊野公園內鋪設的工程示範段。
  • 生態保護見成效 天津北大港溼地再現東方白鸛
    人民網天津11月19日電(崔新耀) 為進一步展示美麗天津、生態濱海,展示天津、濱海新區和諧生態、宜居城市形象,11月19日,百餘名來自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區(沿線)有關國家、地區鳥類保護的官員,機構,專家,我國有關省市愛鳥護鳥組織及生態、鳥類專家,志願者、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中央級和省市級媒體記者,共同走進天津北大港溼地,用照片記錄下了極為瀕危的東方白鸛,以及遷徙中在北大港溼地落腳的多種候鳥
  • 天津北大港溼地申遺工作正有序推進,已完成前期摸底調查工作
    《天津日報》當天報導稱,「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了解到,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目前已積極配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申遺工作專家團隊完成了前期摸底調查工作。」天津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大港溼地申遺項目前期摸底調查主要開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通過對北大港溼地開展連續調查與監測,建立監測技術方案,掌握了北大港溼地保護區遷徙水鳥的群落組成、重要物種的種群數量及其動態變化;二是通過對重點區域開展植被資源、動物資源、外來入侵物種、受幹擾威脅因素及面源汙染等溼地因子的監測,全面掌握了北大港溼地影響候鳥棲息的重要生態因素;
  • 北大港溼地迎最美時節 今秋首批天鵝部隊抵達
    深紅的鹼蓬草、金黃的蘆葦,其間還有一隻只可愛的鳥兒或飛翔、或棲息……眼下的北大港溼地迎來了一年中的最美時節,每天都有成群的珍稀候鳥遠道遷徙而來。昨天一早,護鳥志願者發現8隻天鵝,這也是今秋落腳北大港的首批天鵝部隊。
  • 生態系統完整向好 天津北大港溼地內鳥類已超過276種
    中新網天津2月1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2月1日從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隨著生態環境逐步變好,截至目前,在天津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內監測到的鳥類已超過27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物種11種,國家Ⅱ級保護物種37種。
  • 除了北大港溼地,濱海這些地方也是「觀鳥天堂」
    在新區,除了北大港溼地之外,其實還有不少「觀鳥天堂」。大家熟悉的臨港溼地公園,不僅環境優美,每年也會吸引大批候鳥聚集。 臨港溼地公園二期與一期相連,面積120萬平方米,分為科普宣教區,人工溼地開放區,原生溼地鳥類保護區、觀賞區。
  • 溼地生態好了卻遭意外煩惱!候鳥擁來,把天津魚塘當「食堂」,漁民...
    往年這時,天津養魚大戶馮義豹正忙著出魚,但今年撈魚不及時,魚塘卻近乎空空如也。  「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站在離七裏海溼地不遠處的魚塘邊,老馮束手無策,語氣裡滿是無奈。  「偷」走他魚的,是烏泱烏泱的候鳥,尤以成群結隊的東方白鸛最為惹眼。這些通體雪白、飛羽泛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北向南長途遷徙,這裡是重要的「驛站」。
  • 天津北大港溼地明年作為全國16個區域之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火烈鳥在北大港溼地萬畝魚塘中覓食棲息。視覺中國資料圖天津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尚成海近日透露,北大港溼地明年將作為全國16個區域之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以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濱海時報》12月5日報導稱,「記者從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現場觀鳥活動中了解到,隨著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的不斷推進,北大港溼地生態環境逐年改善,目前正申報國際重要溼地,並擬於2020年開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 天津8大溼地大盤點:天藍、水清、岸綠……
    北大港溼地位於濱海新區,是天津面積最大的溼地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 隨著北大港溼地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過境候鳥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部分過境候鳥更是在此繁衍,成為「留鳥」。
  • 溼地公園成"美麗深圳"新名片 每年10萬餘只候鳥在深越冬
    10萬餘只候鳥在深平安越冬清晨,迎著朝陽,深圳市觀鳥協會副秘書長張高峰和團隊沿著深圳灣畔的岸線,開始新一期鳥類調查。「每年都有10萬餘只候鳥來深圳越冬,截至目前,深圳灣海域還有約2000隻候鳥,主要是從澳大利亞返程歇腳的鷺鷗類、鴴鷸類。
  • 申遺 北大港溼地成「種子選手」
    2019年12月20日,來自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項目技術支撐單位、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保爾森基金會的專家和學者專程從北京趕來,與北大港溼地相關負責人、護鳥專家及志願者一起,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這件事正式做起了「功課」。何為「世界自然遺產」?在中國眾多的溼地中,北大港溼地因為啥脫穎而出,有幸成為「種子選手」?申報世界遺產又要走哪些程序呢?
  • 天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 北大港溼地申遺完成前期摸底調查
    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了解到,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目前已積極配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申遺工作專家團隊完成了前期摸底調查工作。天津北方網訊:6月13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了解到,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目前已積極配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申遺工作專家團隊完成了前期摸底調查工作。
  • 鄱陽湖本月將迎冬候鳥遷徙高峰
    不過大多數種類的候鳥已被監測發現,比如,鄱陽湖的4種鶴(白鶴、白頭鶴、白枕鶴、灰鶴)的先頭部隊已全部到達;到達鄱陽湖的其他主要候鳥還有東方白鸛、豆雁、鴻雁、白額雁、灰雁、白琵鷺、小天鵝等幾十種。  記者了解到,9月26日凌晨4時許,護鳥員在巡護時發現,53隻豆雁飛抵鄱陽湖都昌多寶鄉馬影湖,成為今年首批抵達鄱陽湖的冬候鳥。
  • 「雲餵鷗」、加「口糧」,讓候鳥飛得更遠飛得更安全
    新華社記者楊宗友 攝 不僅僅是昆明,讓越冬的候鳥未受疫情影響,我國許多地方也採取措施,加大保護力度,特殊時刻不忘守護著候鳥安全。 3月3日上午,兩萬斤鯽魚、鯉魚、鰱魚被投放到天津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天津養殖戶誰都...
    往年這時,天津養魚大戶馮義豹正忙著出魚,但今年撈魚不及時,魚塘卻近乎空空如也。「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站在離七裏海溼地不遠處的魚塘邊,老馮束手無策,語氣裡滿是無奈。「偷」走他魚的,是烏泱烏泱的候鳥,尤以成群結隊的東方白鸛最為惹眼。這些通體雪白、飛羽泛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北向南長途遷徙,這裡是重要的「驛站」。
  • 3萬隻越冬候鳥飛抵雲南大理 灰鶴數量破歷史紀錄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雲南大理的劍川劍湖溼地位於我國西部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上,這裡既是候鳥遷徙的集結點和停歇地,也是雲貴高原上水鳥越冬的重要棲息地。隨著冬季的到來,劍湖溼地迎來了近3萬隻越冬候鳥,經科研人員監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灰鶴種群數量達到33隻,創保護區建立以來最高紀錄。 隨著候鳥遷徙高峰的到來,這幾天,灰雁、赤麻鴨等大量候鳥來到雲南大理劍湖溼地越冬,當地保護區工作人員也加大了巡護力度。近幾年隨著劍湖溼地鳥類棲息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來這裡越冬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