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改變城市格局,在拼出全域出行基本版圖的同時,也在折射城市的經濟發展藍圖。
眼下,進入年底,各城市地鐵相繼有所動作。此前,深圳已陸續開通6條地鐵新線,運營總裡程增至411公裡,離500公裡大關更近一步。接下來,西安地鐵5、6、9號線有望「三線齊發」;鄭州3號線一期、4號線將在年內開通;太原首條地鐵12月26日擬舉行開通儀式……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今天(12月18日),成都迎來更大的動作。5線齊發、一次性新增200多公裡,運營線路總數達到13條,總裡程飆升至558公裡——成都正式躋身地鐵「500公裡俱樂部」,躍升至全國「第四城」。
12月18日,成都軌道交通6號線一二三期、8號線一期、9號線一期、17號線一期、18號線三岔站(不含)至天府機場北站段同步開通初期運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實際上,去年年底成都「三線齊發」、一次性開通總裡程超過100公裡時,《新聞聯播》就已將其形容為「創下中國軌道交通發展史的新紀錄」。同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也將全國一年新增5個運營城市、增加968.77公裡運營線路,表述為「再創歷史新高」。
站在「十三五」收官的門檻上,「再創紀錄」的成都更像一個縮影。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預測,到2020年底,全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下同)城軌交通運營城市將達43個,全年新增城軌交通運營線路長度將超1000公裡。這一數據,也將超過去年新增規模。
衝刺
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超過8.4億人住在城市。快速、大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隨之迅速發展。
《城市軌道交通2015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底時,我國城軌運營名單上僅26個城市,運營線路總長3618公裡。而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累計已有41城開通城市軌道交通,裡程共計7141.55公裡。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預計,今年第四季度,還將新增2個運營城市;到今年末,我國城軌交通運營線路累計長度將接近8000公裡。這也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全國總裡程將實現翻倍。
數據來源: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歷年統計和分析報告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實際上,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步伐不斷提速。
2018年,為加強風險防範,國家出臺「52號文」,為修建地鐵降溫。「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3000億元以上」——兩個關鍵門檻,均提高至此前3倍。
當年,南通、包頭、洛陽等不少城市「地鐵夢碎」,全國新增裡程增幅也罕見下滑。不過,已入圍城市熱情不減,全國城軌運營裡程其後逐年攀升,2019年底新增裡程高達974.8公裡。
以「第三城」廣州為例,廣州地鐵集團宣傳部部長許坤傑告訴城叔,目前廣州開通地鐵14條,運營裡程531.1公裡,今年年底前將不再有其他線路開通。而從2015年底的266公裡,到如今超530公裡,廣州運營裡程已較「十三五」之初實現倍增。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註:裡程包含地鐵、市域快軌、現代有軌電車等制式;城市下所標數據為其前三季度新開項目數)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隨著各城市加速「衝刺」,今年全國新增裡程有望再創新高。
前三季度,全國已新增405.35公裡城軌運營裡程,其中地鐵334.32公裡。預計第四季度,各地還將「扎堆」新開600公裡左右,全年新增總量將突破1000公裡。
變局
若比較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整體來看,TOP 3成員一直較為穩定。
梳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數據發現,僅看地鐵,上海近三年都以600多公裡的數據位居首位;北京一直排在第二位;廣州則從2017年353.2公裡,增至2019年末近500公裡,始終位居第三位。即使算上地鐵外的各種制式,此前仍無其他城市能挑戰前三名的地位。
「第四城」之爭,則顯得尤為膠著。
加上各種制式,2017年、2018年坐在這個位置上的是南京,2019年更替為成都;若只看地鐵,2017年、2018年均為深圳,2019年底武漢擠下深圳,今年8月深圳雙線開通,再次回到第四位置。
如今,隨著成都地鐵運營裡程正式突破500公裡,根據當地媒體報導,成都將躍升至全國「第四城」。而且,這一數字已與「第三城」廣州不相上下。
數據來源:成都統計年鑑、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公開報導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成都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向城叔解釋,在成都13條線路558公裡總裡程中,包含長度為39.3公裡的現代有軌電車蓉2號線。若「第三城」廣州也加上2條有軌電車共22.1公裡,其總裡程為553.2公裡,成都略超廣州;但若只算地鐵,成都仍低於廣州。
一個令人難以忽視的大趨勢是,此前地位一直穩固的前三位城市,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者。
作為「最年輕」的一線城市,深圳首條地鐵2004年才開通,不僅在一線城市中最晚,甚至比長春、大連、武漢等城市也慢了一步。不過,到2019年底,深圳運營裡程已突破300公裡。今年,深圳又一口氣新開6條線路,地鐵運營總裡程增至411公裡。
包括深圳、成都等城市在內,這些潛在「變局者」,還在持續發力。
2018年7月,國家發改委重啟暫停約一年的城軌建設規劃審批後,成都於2019年再獲8個項目批覆——其與武漢、深圳等城市一樣,成為為數不多規劃已獲批到「第四期」的城市。
數據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獲批不到一年,2020年5月,隨著8號線二期、27號線一期、30號線一期工程「三線開工」,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項目共176.65公裡,已緊鑼密鼓地全部開工建設。建成後,成都將形成總長超700公裡的軌道交通網絡。
重構
對於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而言,交通出行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活品質,城市軌道交通也成為反映城市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側面。
成都成為國內首個一次性開通五條地鐵新線的城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今年10月,《廣州日報》在提到「廣州地鐵運營裡程將達530公裡」時指出,這一規模「穩居世界前五」。此前的9月,成都新開通地鐵18號線時,也有媒體報導指出,「到今年年底,成都僅地鐵線路的運營裡程數就將突破500公裡,超越倫敦402公裡的地鐵裡程數」。
意之所指,皆為「世界領先水平」。對於擁有全球眼光、一直努力躋身世界城市行列的城市而言,城軌交通邁入「500公裡俱樂部」、躋身世界領先水平,自然意義不小。
國內著名軌道交通專家沈景炎有一個理論,一座城市的第一條地鐵建成後,大約能分擔整個城市5%左右的運力;形成線網規劃後,運力將達到50%左右,極大降低城市交通壓力。
放眼全球,東京通勤地鐵線路承擔著90%以上的公共運輸出行;紐約地鐵的公共運輸分擔率也達到85%左右。
在國內,從長居前三的上北廣,到加速追趕的成都、深圳,再到曾坐過「第四城」位置的武漢、南京……城軌交通發展靠前的城市,無一例外都在2019年客運量榜單上排名前列,位次也與運營裡程排位基本吻合。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地鐵出行已超過全市公共運輸出行總量54%;同年,深圳軌道交通實現城市公共運輸分擔率已達60%;同時,成都地鐵開通10年來,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也已從3.2%提升至超50%。
按計劃,成都和深圳的運營裡程,將分別在2022年和2023年達到600公裡;城市軌道交通佔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則將在2035年分別達到80%和85%。
值得注意的是,兩座城市也是近年大力發展TOD,嘗試用軌道交通重構城市格局的典型城市。
經過多年探索建設,深圳已成為地鐵實現百億盈利的城市,可謂一枝獨秀;成都也從2017年蓄勢待發,到近兩年全面提速,其TOD發展與「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打成組合拳,逐步塑造出大開大合、疏密有致的城市新格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曾在解釋Metropolitan(大城市的)一詞時指出,Metro有大都市的意思,也有軌道交通的意思,有了軌道交通,都市半徑可以擴大到50公裡、甚至70公裡。
軌道上的城市仍在加速生長,我們的城市經濟、人口版圖,也將在競爭中重塑。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