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兒骨科醫生的堅守與責任

2020-12-22 騰訊網

人物簡介:姚瑞翔,漢族,1974年10月出生於塔城額敏縣。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小兒骨科主任。1998.06-2003.12 在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衛生院工作 。 2004.01- 2007.07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外科從事臨床工作。2007.08-2016.11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骨科從事臨床工作。2016.12- 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從事臨床工作。

昨日,姚瑞翔正在給小軍做相關檢查。 (記者梁淑芳)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淑芳)石膏剪、量尺、角度尺、叩診錘,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小兒骨科主任姚瑞翔隨時都可以從白大褂口袋裡掏出這些裝備。

去年1月,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外二科細化科室,分出小兒骨科後,44歲的他毛遂自薦開啟小兒骨科診療。

一年來,他和團隊細耕兒科各類骨科病種,將小兒骨科手術的口碑越做越響亮。

後發制人,44歲從零做起

「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與孩子們打交道,不是件容易事。

9日10時,記者到達小兒骨科病區時,姚瑞翔已查完房,正在為一名患兒調整支具。

在採訪中,姚瑞翔說,改變他的,要從兩年前北京兒童醫院的學習說起。

當時,老師接診了一名新疆小患者,孩子是先天雙腿不等長。

「老姚,是你老鄉啊!」「這個手術疆內應該可以做吧?」老師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討論著。

姚瑞翔用如坐針氈形容當時的心情。這件事,觸動他做個像樣小兒骨科醫生的決心。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在44歲——這個同齡醫生已小有所成的年齡,姚瑞翔選擇離開22年的外科領域從零做起。

那時起,他整天泡在醫院裡研究影像片。

記者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摞著的、觀片燈上插著的、柜子裡存著的都是患者影像片。

隨意抽出一張X線片,不看標註,只看那骨骼形態,他就能說出是患者第幾次手術時拍攝的、目前恢復狀況如何。

既然比別人起步晚,就要比別人花更多工夫。

說話間,進來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他叫小軍,因玩滑板車,右臂骨折。

他是專門來「匯報」的。他說:「手指活動了兩百下,一個個數的。」

「不錯,任務完成得很棒。」姚瑞翔蹲下身,向孩子豎起大拇指。

正是小患者的信任和友誼,讓他一直激情燃燒,有了堅守的信念與責任。

關注每個孩子,注重規範治療

骨科小患者的全身檢查講究 「望、觸、動、量」。其中,「動」需要孩子配合做特定的動作,查看各個關節活動情況。

怎麼讓孩子信任、配合,這都是難題。

採訪時,一位母親帶三歲女兒找姚瑞翔看診孩子的腿。只見,他並沒有直接上前檢查,而是對孩子說,寶貝幫叔叔關一下門。

當孩子關門回來時,他又說:「再幫叔叔個忙,太熱了,開一下門吧。」一來一去中,他一直觀察著孩子的步態,略帶嚴肅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柔軟的笑容,「孩子只是膝關節內翻,不需手術,矯正就可以治癒。」

作為一名小兒骨科醫生,孩子治療的好壞影響其人生軌跡。

8歲的小美是一個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又是雙腿不等長的患者。

「雙腿相差4.5公分!」那幾天,姚瑞翔拿著片子反覆琢磨,最後決定放手一搏。

他制定的是分次手術方案。

今年1月,手術如期開展,馬蹄足矯正同時進行,三個月以來,小美想站立和行走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借力取經,讓孩子接受好的治療

比起別的科室,小兒骨科起步晚,新疆如何趕得上內地先進水平,這是姚瑞翔每天盤算的。

一次,一同進修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師弟的話點醒了他。

作為西部兒科發展聯盟單位,他們經常一起切磋。

「大手術可以請進來,有一部分可以遠程。」姚瑞翔直呼「對」。

去年4月,五歲的玲玲因雙側發育性髖關節脫位住進了該院。

「脫位達到了3度,再不手術就要終身殘疾。」姚瑞翔說,3D列印技術在成人骨科手術中起到很大輔助作用,他決定嘗試引入兒童骨科手術。

考慮到手術難度大,耗時長,第一時間聯繫了聯盟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手術導板, 令關節精準復位。」姚瑞翔說,過去都是在手術中測量角度、選擇截骨部位,現在參照3D模型就可提前「實戰手術」,耗時三個小時共同完成了手術。

三個月後,孩子告別了「鴨子步」,恢復到了正常。

去年,姚瑞翔他們完成300多臺手術。其中40多臺與聯盟單位共同完成。

作為一個臨床一線小兒骨科醫生,為了那份醫者初心,有過苦有過累,但他從未放棄。

相關焦點

  • 【先進報導】聲譽卓著的小兒骨科常青藤——上海市先進工作者馬瑞雪
    從事小兒骨科36年,是我國小兒骨科領域公認的學術權威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小兒骨科專業女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0餘名。曾擔任全國小兒骨科學組副組長、SICOT中國上海分會小兒骨科組長等多項國內外學術職務,培養的研究生也有全國小兒骨科領域的佼佼者。
  • 抗疫之戰,勇往直前——武漢協和醫院骨科規培醫生的責任與擔當
    武漢協和醫院骨科還有另外一批力量,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對於醫院來說他們是學生,骨科老師為了減少他們的風險,在一線排班表裡取消了它們的名字;對於病人來說他們是醫生,他們都是從醫學院畢業,取得了相關證書,長期在病房從事一線工作,經歷著從學生到醫生的轉變,都清清楚楚記得醫學生誓詞。
  • 小荷才露尖尖角,這裡是包頭市第四醫院(包頭市兒童醫院)小兒骨科
    2018年12月18日,經過兩年多的籌劃和準備,包頭市第四醫院(包頭市兒童醫院)小兒骨科正式成立。在成立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小兒骨科共接待門診患者約300人次,住院患者約30人次。新的環境,新的面貌,患兒和家長對小兒骨科有怎樣的感受呢?每一位醫護人員是否值得信賴?請跟隨小編一起走進小兒骨科。
  • 中國小兒骨科的創始人之一 吳守義教授離世 曾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
    1945年從聖約翰大學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南洋醫院、杭州第一市立醫院任外科醫生。1948年10月,到仁濟醫院工作,師從骨科大家葉衍慶教授專攻骨科學專業,和胡清潭、周連圻、過邦輔等日後成為葉老最得意的學生之一。1954年至1960年,他在廣慈醫院骨科任主治醫師。
  • 中國小兒骨科創始人之一吳守義逝世,他研發的手術器械仍在用
    他不僅是我國兒童骨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研發了兒童骨科的手術器械,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手術器械的空白。至今,這套器械仍在廣泛使用。拓荒兒童骨科,創新小兒醫療器械兒童佔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小兒骨科先天性畸形中的四肢與脊柱畸形佔相當大的比例,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 每一臺兒童骨科手術都烙印著他的名字,小兒骨科創始人吳守義教授去世
    1945年從聖約翰大學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南洋醫院、杭州第一市立醫院任外科醫生。1948年10月,到仁濟醫院工作,師從骨科大家葉衍慶教授專攻骨科學專業,和胡清潭、周連圻、過邦輔等日後成為葉老最得意的學生之一。1954年至1960年,他在廣慈醫院骨科任主治醫師。
  • 湘雅骨科梁捷予當選湖南省醫學會骨科學第三屆小兒骨科學組副組長
    隨後,大會採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和等額選舉的辦法,選舉產生了第三屆小兒骨科學組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其中,湖南省兒童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梅海波當選為第三屆小兒骨科學組組長,湘雅醫院骨科副主任梁捷予當選為第三屆小兒骨科學組副組長。
  • 包頭市第四醫院創傷、小兒骨科主任曹念蒙:用一生修煉成為一名好醫生
    做醫生是要用一輩子去修煉的,這一路走來會有疲倦,會有失落,但是最終得到的是職業帶來的享受。對醫生的這個職業,包頭市第四醫院創傷、小兒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曹念蒙給出了自己的詮釋,要成為一名好醫生,精湛的業務水平少不了,更不能或缺的是一顆堅定不移的「仁者之心」。
  • 小兒骨科的那些事
    作者 | 高小雁來源 | 公眾號:積水潭高小雁你知道小兒是如何分期的嗎?一般出生1個月以內稱為新生兒,1-3歲為幼兒,6、7歲為學齡前兒童,6、7-12歲為小學兒童期,12-17為中學兒童期,小兒是種泛稱,12歲以內都可以這麼叫的。中國的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體格健壯、活潑可愛的孩子,最基本的體格健壯就是骨胳健壯,但你知道都有哪些問題需要關注嗎?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兒骨科常見的那些問題吧。
  • 小兒墜床等意外傷頻發,醫生呼籲家長加強監護是關鍵
    今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從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外科、武漢市第四醫院小兒骨科了解到,暑期以來,小兒墜落等意外傷頻發,有的醫院僅僅一個晚上,就能接診超過10例小兒意外傷。對此,醫生提醒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監護,積極預防,科學應對。2歲的童童(化名)家住漢口。一個星期前,母親王女士帶著他去玩蹦蹦床。
  • 北京同安骨科:趙憲光實力解決小兒麻痺症後遺症
    小兒麻痺症這種疾病,我們大家都應該是熟悉的,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而且還可能造成併發症,一定要重視治療才行。但是家長們都不知道選什麼樣的醫院,專家就建議大家去正規專業的專科醫院,這樣孩子的疾病才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治療。
  • 小兒骨科泰鬥潘少川:90歲依舊開門診,是他讓無數孩子重新奔跑
    於是,在50年代後我國的小兒外科成立。到了60年代,越來越多的孩子得到了專業及時的救治,但此時小兒骨科卻依舊是一片空白。這時,一名叫潘少川的醫生便開始對小兒骨科進行研究。「小兒外科那部分有人管,可是小兒骨科這部分病人,反而老治不好,老推來推去轉診。所以後來我們研究,我就分支了,就是讓我做小兒骨科。」從那之後,潘少川再也沒有跟小兒骨科分開。1951年,潘少川從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分配到北大醫院工作。
  • 快樂門診——一位骨科醫生的門診日記(上)
    這種心理寫照適用於每一位外科醫生及其患者。但是,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和充滿變數的藝術。1/3不治而愈(無醫自處);1/3治而不愈(心存敬畏);1/3治而向愈(醫術所及)。因此,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就成為很多醫生的座右銘。
  • 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強強聯合,為腰椎巨大腫瘤患兒成功手術
    小兒骨科、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同臺手術。5歲男孩不明原因跛行、腿痛,原來是腫瘤將腰椎椎體「吃掉」了。考慮到病變位置較深,近日,小兒骨科與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團隊聯合手術,為患兒成功切除腫瘤。小兒骨科主任肖晟體查發現,其腰椎棘突與椎旁壓痛、叩擊痛明顯,雙側髖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初步考慮病變位置在腰椎。腰椎MRI檢查進一步發現:腰3椎體、右側椎弓根骨質破壞繼發椎體壓縮性骨折、伴腰2-4層面軟組織腫塊形成。
  • 開封市第二中醫院骨科一病區微創治療小兒骨折
    近年,開封市第二中醫院骨科一病區從小兒骨折專業角度入手,開展適合兒童骨折的微創治療技術,使眾多骨折的孩子快速痊癒,重歸健康生活。「小朋友,來,抬抬手,叔叔看看!」近日,在開封市第二中醫院骨科一病區,主治醫師董澤琪正在為3歲的小患者諾諾檢查。「孩子恢復得很好,注意休養,明天就可以出院了。」董澤琪一邊檢查,一邊叮囑家長注意事項。
  • 北京同安骨科醫院趙憲光治小兒麻痺後遺症 用實力贏得患者信賴
    小兒麻痺症我想大家都有所耳聞,一個家庭如果出現這麼一個孩子會給家庭帶去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患有這種疾病的孩子被自己的父母出生後不久就給遺棄的,這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那麼小兒麻痺症這種疾病就沒有辦法治嗎?答案:有辦法的。
  • 【校友風採】著名兒童骨科醫生李海博士
    1977年出生,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童骨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主任助理。1990-1996年就讀於青島市19中學初中、高中部,初中部班主任朱海南老師,高中部班主任厲承貴老師。1996年高中畢業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骨傷專業,2004年獲醫學碩士學位,並進入青島市中心醫院骨科工作。
  • 在最高的高原為最小的人手術——阿里來了第一位小兒外科醫生
    感謝有你【在最高的高原為最小的人手術——阿里來了第一位小兒外科醫生】2000年9月,龔偉被錄取到了交大合校後第一屆臨床醫學(本碩連讀)專業,七年後,他畢業後留在了@西安交通大學 第二附屬醫院的小兒外科。2020年,龔偉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後的第二年時,他選擇報名陝西省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
  • 安徽省立醫院骨科主任:科裡主治醫生手機號留給病人
    一個忙碌的下午這天下午,在骨科的一處辦公室裡,尚希福被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治療的病人團團圍住。有新來的患者,有複診的病人,有急需確定手術方案的患者家屬,整整一個下午,尚希福始終用十二分的耐心和親切的笑臉面對每一位患者。來自寧國市的小丁,在這一天帶著自己60歲的母親來掛尚希福的專家號。因上午未能掛號成功,便在下午直接找到住院部。
  • 永州市中心醫院骨科:創新引領「強骨」路
    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冷水灘分站記者 王庚娣)永州市中心醫院骨科是永州市最早單獨成立的科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今年成功被評為省級省臨床重點專科,將有力推動全市骨科疾病的診治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