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的沙漠暗藏"黃金"!這種小東西,創產值8000萬!

2020-12-20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阿拉善盟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與外蒙古接壤,境內沙漠化面積佔當地土地面積的82.3%。早在十幾年前,當地政府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大規模退牧還林,積極探索治沙新路徑。

2016年,阿拉善盟生態治理面積由過去每年不足0.3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5.4萬公頃;每年大風沙塵暴天數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10-20天減少到目前的3-9天;並且當地農牧民經濟收入從十年前的人均7千元,增加到現在的19000多元,翻了2倍多。 那麼,當地是如何在治沙的同時,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實現治沙、增收雙贏效果的?來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內蒙古阿拉善的調查。

阿拉善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阿拉善的沙塵暴究竟有多厲害?這是記者剛到當地時最想了解的問題。58歲的潘友智,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牧民,說起沙塵暴,他是深有感受。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農牧民  潘友智:沙塵大的時候,家裡面、外面,眼睛睜不開,沙子感覺打得人臉疼,鼻子出氣也困難。

潘友智告訴記者,遇到沙塵暴天氣,他們農牧民還可以躲在家裡不出門,但是,像鐵路、公路等運輸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必須得在工作崗位上。他們對沙塵暴的感受比當地農牧民還要直觀、具體。

大學畢業,在當地鐵路部門工作已經7年的技術員蘇建忠,就給記者講了他2011年第一次在戈壁沙漠地區,親眼看到沙塵暴的情景。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基礎部治沙車間技術員 蘇建忠: 它大概是刮一兩個小時,就把鐵軌基本上埋了,然後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鐵路清通,保證客車安全運行。

蘇建忠告訴記者,沙塵暴嚴重的時候,一個星期能出現五、六次。一次沙塵暴就能把鐵軌填埋幾百米,甚至幾公裡。

這是戈壁、沙漠中的一座火車小站,站臺外面就是戈壁、沙漠。聽站上的值班員介紹,這是2010年5月,臨策鐵路開通運營時,修建的一個臨時停靠的火車站。東起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西至額濟納旗的策克口岸,全長768公裡。鐵路沿線80%的地段,是極度乾旱區和沙漠邊緣地帶,其中有400公裡無人區。這裡的夏天,沙漠表面溫度高達70℃;冬天,最低溫度甚至超過零下40℃。由於地處沙漠邊緣,風沙危害是影響臨策鐵路最大的運輸安全問題。大風一刮就是兩三天,5米之內看不見人,2個人走路必須手拉手,否則會走丟。

魏孝海說,天鵝湖車站只有他和同事兩個人,上兩個星期班,再換另外兩個人輪流上班。除了沙塵嚴重,最大的困難就是缺水。連這裡的生活飲用水,也全靠鐵路上的通勤車,每周從600多公裡外的臨河運送過來,儲存在站臺旁邊這個簡陋的水窖裡。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運輸管理部天鵝湖站助理值班員 魏孝海:這個地方沙子大,蓋住點(防沙子吹進去)。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下面就是,從這個管道往下面,這下面現在就有水嗎?

魏孝海:現在有半窖水。

記者:夠多少天用的?

魏孝海:這就是夠四五天用的。

記者:這個水就是生活用水?

魏孝海:生活,洗菜,洗澡,用這些水。

就這樣一口水窖,一次大約儲存三噸水,只夠兩個人一個星期用。

768公裡的臨策鐵路,大多數地段是極度乾旱區和沙漠邊緣地帶,沙害影響區段有456公裡,佔線路總長度的65%。沙害嚴重路段的積沙,曾超過軌面1.5米,2010年,4661/4662次旅客列車開通運營36天,其中風沙埋軌27天。為了提高鐵路的運營效率,有關鐵路部門和當地農牧民一步一步摸索治沙辦法,並在治沙的同時,找到了一條致富路徑,讓他們的收入成倍增加。

秘笈之一: 沙生植物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記者在當地採訪中了解到,治沙,最關鍵的就是治理流沙,也就是把流沙固定在原來位置,防止一颳風,流沙就不斷往前推進、侵蝕。當地農牧民把治沙的第一步叫壓沙、擋風。而固定流沙主要的有效措施,就是種植各種沙生植物,如梭梭、白刺、紅柳等沙漠、戈壁灘耐旱的植物。尤其梭梭,它的種子,被稱為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種子,僅能活幾小時,但它的生命力很強,只要有一點點水,在兩三個小時內就會生根發芽。梭梭能經受43℃的高溫、也能抗禦零下40℃的嚴寒;在年降水量25~200毫米的荒漠土壤上可以存活,被人們讚譽為徵服沙漠的先鋒。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達雅爾賽蓯蓉合作社理事長潘友智告訴記者,為了治沙,他現在的工作就是在戈壁、沙漠邊緣種植梭梭;然而,正是這項治沙工作讓他和其他農牧民找到了一條致富新途徑。這就是,在靠近梭梭根部旁邊,種植中藥材原料——肉蓯蓉。

肉蓯蓉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原材料,它是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靠梭梭根部吸取養分、水分。目前每斤收購價都在七、八十元,好一點的,每斤得賣一百七、八左右。歷史上肉蓯蓉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有一定抗衰老作用,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潘友智告訴記者,最初肉蓯蓉大多數是野生的,後來,在當地農業科技部門和一些製藥企業的幫助下,當地在大規模種植梭梭的同時,也種植肉蓯蓉。

潘友智說,像這樣播種下肉蓯蓉的種子後,一般生長三年左右,就可以採挖了。接下來5-7年穩產期,每年都有收穫。肉蓯蓉生長管理期間,重點就是防止老鼠等蟲害。為了防止老鼠藥對環境和藥材的汙染,當地林業部門專門研發了一種既不影響生態環境,又高效消除鼠害的老鼠藥。

由於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的重視,現在,當地肉蓯蓉種植面積在不斷地擴大。為了解除肉蓯蓉種植戶的後顧之憂,每年春、秋兩季,肉蓯蓉採挖上市的時候,當地肉蓯蓉專業合作社對口供應的製藥企業,就會按市場價格,統一上門收購。潘友智告訴記者,以前他用500畝地養幾十隻羊,一年下來也就7、8千元,現在光種幾百畝肉蓯蓉,收入就明顯增加。

記者:一年下來產值多少?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達雅爾賽蓯蓉合作社理事長 潘友智:產值三萬(元),比加入合作社之前,翻了幾番。

潘友智興奮地告訴記者,賣肉蓯蓉只是他家收入中的一筆,因為退牧還林和治沙,他們全家每年還能得到兩筆國家治沙補助資金。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達雅爾賽蓯蓉合作社理事長 潘友智:梭梭樹一年補助80(元),到現在補到200(元)一畝;肉蓯蓉是種一畝地,補助60(元),肉蓯蓉是一畝地,補助60(元)。

這樣算下來,潘友智種幾百畝梭梭,光國家補助費就有十幾萬元,這是第二筆收入。此外,第三筆收入,是種7、800畝肉蓯蓉的國家補助費,大約4萬多元。他為記者算了一筆帳:種肉蓯蓉國家每畝補助的費用是60元,跟他每畝要澆灌的水、汽車燒的油和人工等投入的成本費,差不多是一樣的,等於兩者一抵消,沒有成本費。

記者大致合計了一下,潘友智家每年總共年收入20多萬元。而當地一些製藥企業,也因為肉蓯蓉的生產加工,把周邊農牧民發展、帶動起來,現在肉蓯蓉已經是當地的一種新興產業。

內蒙古宏魁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韓福才:現在我們的產值一共,一年是8000萬(元)。現在我們公司跟108戶農牧民合作。通過我們公司,就是肉蓯蓉的種植加工,收購以後,他們牧民的收入,基本上(每戶)平均每年,增加3萬元左右,就這麼情況。

十多年來,阿拉善盟農牧民響應國家退牧還林,積極治理沙漠,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讓自己的收入成倍地增長。記者在調查採訪中了解到,同樣遭受沙塵影響嚴重的臨策鐵路的員工們,更是採取多種治沙措施:有的在寸草不生的沙漠,用塑料網格沙障控制流沙風蝕,營造人工防風固沙林,治理沙害;有的在軌道兩邊,種梭梭、紅柳等沙生植物,固定流沙,防止流沙填埋軌道路基。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基礎部治沙車間支部書記 孫德奎: 400多公裡的沙害區段,沙害區段,通過這幾年的治沙,我們是以生物治沙、(加)工程治沙。生物治沙,我們前後打了三眼井,種植的梭梭、紅柳、白刺,還有少量的楊樹、柳樹,現在達到,五十多萬畝。對線路保證鐵路運輸,起到很大作用,現在沙害也很嚴重,我們還在治理。

在臨策鐵路段採訪時,讓記者驚奇地看到,沙漠裡的天鵝湖火車小站,值班人員竟然在車站旁邊的一片沙地上,將石塊、雜物清理後,篩選出細細地沙子,然後再想方設法從別的地方搞來泥土鋪在上面,最後硬是在這片戈壁沙漠地裡,規整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大棚蔬菜地。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運輸管理部天鵝湖站助理值班員 魏孝海:豆角、黃瓜,西紅柿,葫蘆,西葫蘆、蔥、韭菜,小白菜,都種,供自己吃。除了吃以外,有時候給附近的牧民,也送一點。

內蒙古阿拉善的農牧民在治沙同時找到了致富新路徑;呼和浩特鐵路局的職工們不僅治沙,甚至還在沙漠裡種上了大棚蔬菜,既為沙漠增綠,又大大改善了員工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而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新財富故事,與前面故事不同的是,他不是在治沙中發現致富經,而是直接沙裡淘「金」,也就是在對沙子的使用中,發現了另外一種沙漠裡的新財富。

秘笈之二:創意沙畫開創別樣致富路

2017年7月8號早上7點多,37歲的別立古岱就在自己畫廊裡,開始畫一種比較特殊的畫——沙畫。

沙畫,顧名思義,用天然沙子創作的畫;但是它和我們大多數人平時見過的沙畫不同,既不是用流沙在透明玻璃上現場創作的剪影,也不是用沙子做的雕塑;而是在畫板上,用天然的各種顏色沙子,創作出的一幅畫,與油畫、國畫等作品最大地不同,就是畫上的顏色,全部都是純天然的沙子顏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顏料,給人感覺更自然、立體、逼真。這種讓很多人頭一次聽說的沙畫,不少遊客看到後,也覺得很驚奇。

那這些沙畫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創作者又是怎麼想到用沙子來畫畫的? 

37歲的別立古岱告訴記者,他幾歲時就跟著喜愛畫畫的父親學畫,後來上大學,也學了兩年專業油畫。2009年,他帶著自己的油畫作品,參加當地舉辦的一次畫展,在畫展期間,他才第一次聽說沙畫,也感到很稀奇,於是專門來到沙畫的展臺仔細看。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農牧民 別立古岱:畫給我的印象,挺震撼的,用沙子還能畫出來這種,表達出來,我們戈壁的,各種沙漠和駱駝、黑(水)城,我們阿拉善獨特的那些,美妙的風景給表達出來,用沙子獨特的藝術,給表達出來,我看著很(新鮮)。回去了後,我也是,想自己搞一下,沙畫這個藝術。

用沙子也能這樣創作畫,別立古岱剛開始也感到有些震驚,但他心裡卻暗暗不服,他想,自己學過專業油畫,照這種畫法,自己也能畫;而且,說不定還可以比一般的愛好者要畫得好。一回家,別立古岱就迫不及待地嘗試了一下。

因為膠水沒幹就直接在畫板上用沙子畫,結果串色成了模糊一片,第一次嘗試就失敗了,而後經過反覆摸索別立古岱漸漸掌握了沙畫的一些技巧,但當進行人物肖像創作時,他又遇到了難題。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農牧民 別立古岱:第二次畫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種顏色的沙子,完了以後,細緻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唇那些比較細的地方,根本沒法畫,膠水濃度,淺的濃度沒有調好。

別立古岱說,因為當時不知道還需要到沙漠裡,挑選黑色、黃色、綠色、紅色、白色等各種顏色的沙子,才能讓人物肖像的各個部位有過渡、層次,所以第二次沙畫嘗試又失敗了。在妻子的安慰、勸說下,別立古岱決定改變方法,從簡單的入手,不要一上來就畫人物風情等複雜、有豐富層次的東西;他先用筆描出一些蒙古文字,比如吉祥如意之類的祝福語,再用沙子在字上畫,然後在畫的旁邊再配上傳統的蒙古花紋,一副沙畫書法作品也由此創作完成。讓別立古岱夫妻倆沒想到的是,這幅沙畫書法作品一製作完,村裡一位50多歲的老人,竟然隔三差五來他家反覆看。

別立古岱的妻子 祁敖登:來了以後,發現這個畫做的不錯,他說多少錢賣呢?我們就說一千塊錢,他就說八百元行不行?我們說是第一筆生意,就說行,八百元還挺吉利的,就賣給他。 

這之後,別立古岱繼續研究沙畫,他反覆琢磨沙畫怎麼用沙子的各種顏色,搭配呈現多層次、立體逼真效果。最終他花了兩年多時間,自己摸索總結出一套沙畫創作步驟:先用畫筆在畫板上素描一遍,然後用調配好的膠水在上面刷一遍,等畫板幹了後,再灑上沙子一點點畫。為了突出效果,有的沙畫需要疊加七、八層,甚至十幾層,就這樣,沙子一層一層慢慢疊加上去後,一幅幅天然、立體的沙畫作品完成後,讓人愛不釋手。

工夫不負有心人,每當這樣的沙畫創作出來,都會吸引不少遊客的目光。沙畫銷售也成了別立古岱一家主要的經濟收入。

別立古岱的妻子 祁敖登:大概可以賣個,一百來幅(沙)畫。

記者:大概賣多少錢?一個月或者一年下來,能賣多少錢?

祁敖登:一年下來,有時候十來萬(元),有時候生意不好的時候,可以賣個四、五萬(元)左右。

現在別立古岱還學會了用微信接單,大部分都是私人訂製的藝術作品。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家裡收入主要有三筆,一個是創作銷售沙畫,每年大約5、6萬元,好的時候10萬元左右;而且他經營的這家40多平方米的畫廊店鋪,是當地政府部門免費提供;第二個是妻子兼做奇石生意,每年有幾萬元收入;第三筆是,家裡有3萬多畝草地,為保護生態資源,當地禁牧,每戶按人頭補助,每人每年補助1.2萬元,別立古岱一家三口每年補助3.6萬元。三筆加起來,每年總收入大約十幾萬元以上。去年,他們全家在阿拉善左旗縣城裡,花30多萬元,買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9月份就可入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地像別立古岱這樣從事沙畫創作、銷售的還不少。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致富產業。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文化旅遊局副局長  劉豔:我們阿拉善目前來說,是在巴彥浩特地區,經營沙畫的應該有近20家,這個在旺季的時候,月收入,每個月能達到1萬多。所以直到現在,應該是阿拉善的沙畫,也成為了來阿拉善旅遊的遊客,必帶的一種旅遊產品。

而這一系列的新變化、新財富,其實跟臨策鐵路這7年多的開通運營有著很大關係,鐵路作為交通大動脈帶動了當地物流和經濟的發展,撬動了整個阿拉善地區的大財富、大產業。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運輸管理部額濟納站站長 李勇:2016年有個數據,接待全國還有國外的,國內國外的遊客高達160萬,同比增長45%,經濟收入22.4億元,同比增加53%。2009年以前,農牧民的收入也就7000塊錢,現在達到了19000多塊錢,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

半小時觀察

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中國是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的土地面積高達173萬多平方公裡,佔據國土面積的18%。與此同時,每年都有1000萬到1200萬公頃的土地正在退化,荒漠化防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長期以來,荒漠化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兩難」問題,如何實現二者「雙贏」?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和呼和浩特鐵路局的治沙經驗說明,通過各種激勵措施,調動當地農牧民種植多種沙漠植物,促進沙漠生態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在治沙的同時,努力發展生態經濟,讓當地農牧民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目前,在沙漠地區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物肥料等產業正在不斷壯大,當地農牧民還將進一步得到實惠。

相關焦點

  • 阿拉善:擁有全球唯一一座以沙漠為主題的世界地質公園
    在內蒙古,阿拉善可能是存在感最低的盟市了;當然,在全國就更是籍籍無名了。雖然名氣小,但阿拉善的旅遊資源卻十分豐富,這一點從其名字的含義即可知曉。阿拉善的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可見必是一個色彩豐富的地方。
  • 一城一研|內蒙古:阿拉善「全球唯一」沙漠世界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地質公園在第五批名單裡有一個後期之秀,憑藉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特色進入旅遊愛好者、研學探索者的人氣名單,它就是全球唯一一座沙漠地質公園內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一城一研|入選理由大漠秘境異域風情動靜結合盡收眼底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屬阿拉善盟管轄。是以沙漠地質遺蹟為主體的全球第一個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公園面積為630.37 平方千米,由騰格里、巴丹吉林和居延三個園區十個景區組成。
  • 臨沂濱河實驗學校:阿拉善種下花棒樹 讓沙漠變綠洲
    日前,臨沂濱河實驗學校的同學們正在利用宅在家抗疫、上網課的機會,通過網絡在阿拉善沙漠種下一棵帶著編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樹,為建生態沙漠護片林,獻綠色愛心。據悉,這已是該校連續第二年參加由大眾網·海報新聞承辦的植樹活動,去年是在臨沂奧正假日農夫現場實地植樹,今年是網上在沙漠中植樹。校長閆衛星說,「我們就要抓住春天植樹的大好時機,引領培育孩子植樹造林的意識,保護生態從娃娃抓起」。
  • 阿拉善:治沙與致富 一個也不能少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侯倩 任東月)沙漠沙地多、生態環境脆弱,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佔全盟面積的29%,阿拉善人與風沙的博弈從未停止。如今,通過沙漠種植、沙生植物產業化發展逆向拉動生態保護與建設,產業撐起了沙生「金」。
  • 尋找沙漠和綠洲的「最大公約數」
    在朋友圈發下這條狀態時,吳向榮已經在沙漠裡種樹14年。  這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27萬平方公裡的面積裡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這三大沙漠,土地荒漠化面積高達93.5%。每逢春天,沙塵暴常突襲而至。  吳向榮和他的團隊就住在騰格里沙漠東緣。
  • 【高頻考點】高考地理關於沙漠問題的高頻考點整理:沙漠成因,世界十大沙漠,中國十大沙漠,迷你沙漠等
    6/10  巴塔哥尼亞沙漠位於南美洲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由於受福克蘭寒流影響,氣候寒冷乾燥,降水量少,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著分布極廣的石油和天然氣,佔地面積為67萬平方公裡。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死亡之海是瑞典人斯文·赫定提出來的,不是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幹」是波斯語,是「就連無葉小樹也不能生長」的意思。在乾旱區由於自然選擇的結果,樹葉很小,甚至不長葉子。「就連無葉小樹也不能生長」,是指氣候特別乾燥而言。這裡年均降水量只有25~50毫米,有的地方只有10毫米,植物非常稀少,屬於生命的禁區。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 沙漠旅遊幾月份去最好 現在正是最佳的時節
    比起江南小鎮的秀麗,一望無垠的沙漠顯現出一種雄渾壯觀的氣勢,去沙漠旅遊要把需要的東西準備全面,然後選擇一個合適的時節,就可以出發啦。   沙漠旅遊最好的季節在每年5—10月,以6—9月最佳,徒步沙漠探險最好的季節在9—10月。
  • 西安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在第九屆亞太地區商學院沙漠挑戰賽榮獲...
    2020年12月26日,第十屆亞太地區商學院沙漠挑戰賽(簡稱「沙10」)的全球啟動大會在中國·昆明撫仙湖畔舉辦。阿拉善左旗副旗長高冬先生、阿拉善左旗文旅局局長王軍先生、內蒙古登山協會副主席張志勇先生、字節跳動市場經理楊佳淼女士等嘉賓出席了此次盛典。
  • 1分鐘,帶你了解阿拉善美食!
    好食材造就了好味道,非遺食藝、駝鄉美味、大漠傳奇共同締造了五彩斑斕的阿拉善特色美食——阿拉善斑斕14味:阿拉善烤全羊、乾鮮羊肉雙拼、黃燜駝排、蝶花駝掌、賀蘑燉土雞、羊肉墊卷子、燉居延海野生魚、蓯蓉滋補湯、沙米涼粉、駝肉餡餅、鎖陽油餅卷沙蔥、拉條子、居延蜜瓜、駝奶……  這麼多美食,讓小編1分鐘帶你來一次美食盛宴!
  • 原來,阿拉善這些文創產品這麼好看!
    「創意·阿拉善」阿拉善盟文創產品設計大賽是我盟重要的設計類賽事,也是一項對阿拉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展示和推廣的重要活動。自2016年首屆文創產品設計大賽成功舉辦後,現已連續成功舉辦5屆大賽。阿拉善盟先後成立了多家文創產品研發公司,大量阿拉善地域文化特色鮮明、設計感強的文創產品進入市場,消費者反響熱烈。
  • 阿拉善英雄會到底是個什麼梗?
    阿拉善英雄會事件是個什麼梗呢?近期,很多朋友圈都在刷阿拉善英雄會女主角事件,這裡到底有什麼故事呢?有什麼梗?小編在網上查了些資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阿拉善英雄會事件始末詳細介紹,且聽我娓娓道來~(堅持看到結尾會有小驚喜)「阿拉善」系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
  • 馬雲攜支付寶投資上億,在沙漠種樹,如今這片沙漠怎麼樣了?
    馬雲攜支付寶投資上億,在沙漠種樹,如今這片沙漠怎麼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使用過支付寶裡面的螞蟻森林,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公益,是造福整個人類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項公益事業到底是如何運行和進行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這片荒漠,相信你一定會感興趣。這片荒漠叫阿拉善沙漠,屬於我國第二大沙漠,本來清朝時期這裡還是皇家的牧場,稱得上是牛羊遍地走。可是後來隨著環境不斷破壞,這片曾經的草原成為了一片荒漠,並且每年都以極快的速度在擴張,如果不加遏制的話,後果難以想像!
  • 14歲學木匠,他的家具公司年創產值上億元
    企業總投資2.1億元,年創產值上億元。孫國財說:「我14歲就開始跟師傅學木匠,打個小板凳;後來,我就能打炕琴櫃、沙發、梳妝檯。16歲就參加工作做木工,1979年底,在鐵西區建築公司、鐵西發電廠等單位工作。在工作期間,利用下班做木工掙點「外快」。
  • 秘境故事4:包頭漢子「嫁」到沙漠當老闆
    1997年,王金從企業下崗後,與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圖雅來到阿拉善。從開車、開火鍋店、打零工,到在阿拉善左旗通古淖爾守著騰格里沙漠開起蒙古利亞莊園牧家樂,「大小成了個老闆」。「法人是我媳婦兒圖雅,所以人們都說我是嫁到這來的……」「開越野來沙漠玩的人特別多」,王金說,他的蒙古利亞莊園不僅僅是牧家樂那麼簡單,「現在講究私人訂製嘛,老年人玩兒的要講安全,年輕人玩的要刺激。尤其是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帶動力特別強。
  • 一個( )的阿拉善,這道填空題你會怎麼回答?
    這裡由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構成世界唯一沙漠地質公園,綿延的沙丘與天際相接,印襯出大漠的豪放!這裡有一片草原,在遠處浩瀚沙漠的襯託下,如同一幅巨大的畫鋪展在天地間,綠得那麼純粹,綠得那麼渺遠。
  • 全球90%的牛仔褲靛藍染劑,都來源於阿拉善
    可很少有人知道,全世界每生產10條經典「藍」牛仔褲,其中9條就是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產的靛藍染制而成——在「蒼天般的阿拉善」,世界離你是如此之近。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黃河之濱、烏蘭布沙漠邊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每年吸引數十萬計的遊客。
  • 全球90%的牛仔褲靛藍染劑,都來源於阿拉善
    可很少有人知道,全世界每生產10條經典「藍」牛仔褲,其中9條就是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產的靛藍染制而成——在「蒼天般的阿拉善」,世界離你是如此之近。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黃河之濱、烏蘭布沙漠邊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每年吸引數十萬計的遊客。然而,也有一些人不為景而為色——他們僅僅是為靛藍而來,在大額染劑購貨單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沙漠」,看巴丹吉林沙漠之美
    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92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三、中國第二大沙漠,以「奇峰、鳴沙、群湖、神泉、古廟」五絕著稱,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最高沙峰必魯圖峰,海拔高度1611.009米,相對高度500多米,被譽為「世界沙漠珠峰」。
  • 又雙叒叕在阿拉善一「炮」成名,長城炮這波玩得實在六!
    當別人齊齊堵在路上歡度國慶時,我早已帶著妻兒奔赴堪稱"越野天堂"的阿拉善。你要問我去這裡幹嘛?當然是圍觀一年一度的車圈盛事——阿拉善英雄會!不過更準確地說,是作為一個長城炮越野皮卡車主,跟隨長城炮官方組織的"炮火聯盟"來一場嗨爆的越野嘉年華!至於現場如何,且聽我慢慢和你說。
  • 在「蒼天般的阿拉善」和心愛的人一起「白頭」 ​
    這裡有唯一以沙漠為主題的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三大胡楊林之一的額濟納胡楊林、世界三大載人航天中心之一的東風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裡就是遼闊而神奇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