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阿拉善盟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與外蒙古接壤,境內沙漠化面積佔當地土地面積的82.3%。早在十幾年前,當地政府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大規模退牧還林,積極探索治沙新路徑。
2016年,阿拉善盟生態治理面積由過去每年不足0.3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5.4萬公頃;每年大風沙塵暴天數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10-20天減少到目前的3-9天;並且當地農牧民經濟收入從十年前的人均7千元,增加到現在的19000多元,翻了2倍多。 那麼,當地是如何在治沙的同時,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實現治沙、增收雙贏效果的?來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內蒙古阿拉善的調查。
阿拉善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阿拉善的沙塵暴究竟有多厲害?這是記者剛到當地時最想了解的問題。58歲的潘友智,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牧民,說起沙塵暴,他是深有感受。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農牧民 潘友智:沙塵大的時候,家裡面、外面,眼睛睜不開,沙子感覺打得人臉疼,鼻子出氣也困難。
潘友智告訴記者,遇到沙塵暴天氣,他們農牧民還可以躲在家裡不出門,但是,像鐵路、公路等運輸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必須得在工作崗位上。他們對沙塵暴的感受比當地農牧民還要直觀、具體。
大學畢業,在當地鐵路部門工作已經7年的技術員蘇建忠,就給記者講了他2011年第一次在戈壁沙漠地區,親眼看到沙塵暴的情景。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基礎部治沙車間技術員 蘇建忠: 它大概是刮一兩個小時,就把鐵軌基本上埋了,然後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鐵路清通,保證客車安全運行。
蘇建忠告訴記者,沙塵暴嚴重的時候,一個星期能出現五、六次。一次沙塵暴就能把鐵軌填埋幾百米,甚至幾公裡。
這是戈壁、沙漠中的一座火車小站,站臺外面就是戈壁、沙漠。聽站上的值班員介紹,這是2010年5月,臨策鐵路開通運營時,修建的一個臨時停靠的火車站。東起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西至額濟納旗的策克口岸,全長768公裡。鐵路沿線80%的地段,是極度乾旱區和沙漠邊緣地帶,其中有400公裡無人區。這裡的夏天,沙漠表面溫度高達70℃;冬天,最低溫度甚至超過零下40℃。由於地處沙漠邊緣,風沙危害是影響臨策鐵路最大的運輸安全問題。大風一刮就是兩三天,5米之內看不見人,2個人走路必須手拉手,否則會走丟。
魏孝海說,天鵝湖車站只有他和同事兩個人,上兩個星期班,再換另外兩個人輪流上班。除了沙塵嚴重,最大的困難就是缺水。連這裡的生活飲用水,也全靠鐵路上的通勤車,每周從600多公裡外的臨河運送過來,儲存在站臺旁邊這個簡陋的水窖裡。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運輸管理部天鵝湖站助理值班員 魏孝海:這個地方沙子大,蓋住點(防沙子吹進去)。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下面就是,從這個管道往下面,這下面現在就有水嗎?
魏孝海:現在有半窖水。
記者:夠多少天用的?
魏孝海:這就是夠四五天用的。
記者:這個水就是生活用水?
魏孝海:生活,洗菜,洗澡,用這些水。
就這樣一口水窖,一次大約儲存三噸水,只夠兩個人一個星期用。
768公裡的臨策鐵路,大多數地段是極度乾旱區和沙漠邊緣地帶,沙害影響區段有456公裡,佔線路總長度的65%。沙害嚴重路段的積沙,曾超過軌面1.5米,2010年,4661/4662次旅客列車開通運營36天,其中風沙埋軌27天。為了提高鐵路的運營效率,有關鐵路部門和當地農牧民一步一步摸索治沙辦法,並在治沙的同時,找到了一條致富路徑,讓他們的收入成倍增加。
秘笈之一: 沙生植物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記者在當地採訪中了解到,治沙,最關鍵的就是治理流沙,也就是把流沙固定在原來位置,防止一颳風,流沙就不斷往前推進、侵蝕。當地農牧民把治沙的第一步叫壓沙、擋風。而固定流沙主要的有效措施,就是種植各種沙生植物,如梭梭、白刺、紅柳等沙漠、戈壁灘耐旱的植物。尤其梭梭,它的種子,被稱為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種子,僅能活幾小時,但它的生命力很強,只要有一點點水,在兩三個小時內就會生根發芽。梭梭能經受43℃的高溫、也能抗禦零下40℃的嚴寒;在年降水量25~200毫米的荒漠土壤上可以存活,被人們讚譽為徵服沙漠的先鋒。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達雅爾賽蓯蓉合作社理事長潘友智告訴記者,為了治沙,他現在的工作就是在戈壁、沙漠邊緣種植梭梭;然而,正是這項治沙工作讓他和其他農牧民找到了一條致富新途徑。這就是,在靠近梭梭根部旁邊,種植中藥材原料——肉蓯蓉。
肉蓯蓉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原材料,它是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靠梭梭根部吸取養分、水分。目前每斤收購價都在七、八十元,好一點的,每斤得賣一百七、八左右。歷史上肉蓯蓉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有一定抗衰老作用,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潘友智告訴記者,最初肉蓯蓉大多數是野生的,後來,在當地農業科技部門和一些製藥企業的幫助下,當地在大規模種植梭梭的同時,也種植肉蓯蓉。
潘友智說,像這樣播種下肉蓯蓉的種子後,一般生長三年左右,就可以採挖了。接下來5-7年穩產期,每年都有收穫。肉蓯蓉生長管理期間,重點就是防止老鼠等蟲害。為了防止老鼠藥對環境和藥材的汙染,當地林業部門專門研發了一種既不影響生態環境,又高效消除鼠害的老鼠藥。
由於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的重視,現在,當地肉蓯蓉種植面積在不斷地擴大。為了解除肉蓯蓉種植戶的後顧之憂,每年春、秋兩季,肉蓯蓉採挖上市的時候,當地肉蓯蓉專業合作社對口供應的製藥企業,就會按市場價格,統一上門收購。潘友智告訴記者,以前他用500畝地養幾十隻羊,一年下來也就7、8千元,現在光種幾百畝肉蓯蓉,收入就明顯增加。
記者:一年下來產值多少?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達雅爾賽蓯蓉合作社理事長 潘友智:產值三萬(元),比加入合作社之前,翻了幾番。
潘友智興奮地告訴記者,賣肉蓯蓉只是他家收入中的一筆,因為退牧還林和治沙,他們全家每年還能得到兩筆國家治沙補助資金。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達雅爾賽蓯蓉合作社理事長 潘友智:梭梭樹一年補助80(元),到現在補到200(元)一畝;肉蓯蓉是種一畝地,補助60(元),肉蓯蓉是一畝地,補助60(元)。
這樣算下來,潘友智種幾百畝梭梭,光國家補助費就有十幾萬元,這是第二筆收入。此外,第三筆收入,是種7、800畝肉蓯蓉的國家補助費,大約4萬多元。他為記者算了一筆帳:種肉蓯蓉國家每畝補助的費用是60元,跟他每畝要澆灌的水、汽車燒的油和人工等投入的成本費,差不多是一樣的,等於兩者一抵消,沒有成本費。
記者大致合計了一下,潘友智家每年總共年收入20多萬元。而當地一些製藥企業,也因為肉蓯蓉的生產加工,把周邊農牧民發展、帶動起來,現在肉蓯蓉已經是當地的一種新興產業。
內蒙古宏魁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韓福才:現在我們的產值一共,一年是8000萬(元)。現在我們公司跟108戶農牧民合作。通過我們公司,就是肉蓯蓉的種植加工,收購以後,他們牧民的收入,基本上(每戶)平均每年,增加3萬元左右,就這麼情況。
十多年來,阿拉善盟農牧民響應國家退牧還林,積極治理沙漠,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讓自己的收入成倍地增長。記者在調查採訪中了解到,同樣遭受沙塵影響嚴重的臨策鐵路的員工們,更是採取多種治沙措施:有的在寸草不生的沙漠,用塑料網格沙障控制流沙風蝕,營造人工防風固沙林,治理沙害;有的在軌道兩邊,種梭梭、紅柳等沙生植物,固定流沙,防止流沙填埋軌道路基。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基礎部治沙車間支部書記 孫德奎: 400多公裡的沙害區段,沙害區段,通過這幾年的治沙,我們是以生物治沙、(加)工程治沙。生物治沙,我們前後打了三眼井,種植的梭梭、紅柳、白刺,還有少量的楊樹、柳樹,現在達到,五十多萬畝。對線路保證鐵路運輸,起到很大作用,現在沙害也很嚴重,我們還在治理。
在臨策鐵路段採訪時,讓記者驚奇地看到,沙漠裡的天鵝湖火車小站,值班人員竟然在車站旁邊的一片沙地上,將石塊、雜物清理後,篩選出細細地沙子,然後再想方設法從別的地方搞來泥土鋪在上面,最後硬是在這片戈壁沙漠地裡,規整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大棚蔬菜地。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運輸管理部天鵝湖站助理值班員 魏孝海:豆角、黃瓜,西紅柿,葫蘆,西葫蘆、蔥、韭菜,小白菜,都種,供自己吃。除了吃以外,有時候給附近的牧民,也送一點。
內蒙古阿拉善的農牧民在治沙同時找到了致富新路徑;呼和浩特鐵路局的職工們不僅治沙,甚至還在沙漠裡種上了大棚蔬菜,既為沙漠增綠,又大大改善了員工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而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新財富故事,與前面故事不同的是,他不是在治沙中發現致富經,而是直接沙裡淘「金」,也就是在對沙子的使用中,發現了另外一種沙漠裡的新財富。
秘笈之二:創意沙畫開創別樣致富路
2017年7月8號早上7點多,37歲的別立古岱就在自己畫廊裡,開始畫一種比較特殊的畫——沙畫。
沙畫,顧名思義,用天然沙子創作的畫;但是它和我們大多數人平時見過的沙畫不同,既不是用流沙在透明玻璃上現場創作的剪影,也不是用沙子做的雕塑;而是在畫板上,用天然的各種顏色沙子,創作出的一幅畫,與油畫、國畫等作品最大地不同,就是畫上的顏色,全部都是純天然的沙子顏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顏料,給人感覺更自然、立體、逼真。這種讓很多人頭一次聽說的沙畫,不少遊客看到後,也覺得很驚奇。
那這些沙畫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創作者又是怎麼想到用沙子來畫畫的?
37歲的別立古岱告訴記者,他幾歲時就跟著喜愛畫畫的父親學畫,後來上大學,也學了兩年專業油畫。2009年,他帶著自己的油畫作品,參加當地舉辦的一次畫展,在畫展期間,他才第一次聽說沙畫,也感到很稀奇,於是專門來到沙畫的展臺仔細看。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農牧民 別立古岱:畫給我的印象,挺震撼的,用沙子還能畫出來這種,表達出來,我們戈壁的,各種沙漠和駱駝、黑(水)城,我們阿拉善獨特的那些,美妙的風景給表達出來,用沙子獨特的藝術,給表達出來,我看著很(新鮮)。回去了後,我也是,想自己搞一下,沙畫這個藝術。
用沙子也能這樣創作畫,別立古岱剛開始也感到有些震驚,但他心裡卻暗暗不服,他想,自己學過專業油畫,照這種畫法,自己也能畫;而且,說不定還可以比一般的愛好者要畫得好。一回家,別立古岱就迫不及待地嘗試了一下。
因為膠水沒幹就直接在畫板上用沙子畫,結果串色成了模糊一片,第一次嘗試就失敗了,而後經過反覆摸索別立古岱漸漸掌握了沙畫的一些技巧,但當進行人物肖像創作時,他又遇到了難題。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農牧民 別立古岱:第二次畫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種顏色的沙子,完了以後,細緻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唇那些比較細的地方,根本沒法畫,膠水濃度,淺的濃度沒有調好。
別立古岱說,因為當時不知道還需要到沙漠裡,挑選黑色、黃色、綠色、紅色、白色等各種顏色的沙子,才能讓人物肖像的各個部位有過渡、層次,所以第二次沙畫嘗試又失敗了。在妻子的安慰、勸說下,別立古岱決定改變方法,從簡單的入手,不要一上來就畫人物風情等複雜、有豐富層次的東西;他先用筆描出一些蒙古文字,比如吉祥如意之類的祝福語,再用沙子在字上畫,然後在畫的旁邊再配上傳統的蒙古花紋,一副沙畫書法作品也由此創作完成。讓別立古岱夫妻倆沒想到的是,這幅沙畫書法作品一製作完,村裡一位50多歲的老人,竟然隔三差五來他家反覆看。
別立古岱的妻子 祁敖登:來了以後,發現這個畫做的不錯,他說多少錢賣呢?我們就說一千塊錢,他就說八百元行不行?我們說是第一筆生意,就說行,八百元還挺吉利的,就賣給他。
這之後,別立古岱繼續研究沙畫,他反覆琢磨沙畫怎麼用沙子的各種顏色,搭配呈現多層次、立體逼真效果。最終他花了兩年多時間,自己摸索總結出一套沙畫創作步驟:先用畫筆在畫板上素描一遍,然後用調配好的膠水在上面刷一遍,等畫板幹了後,再灑上沙子一點點畫。為了突出效果,有的沙畫需要疊加七、八層,甚至十幾層,就這樣,沙子一層一層慢慢疊加上去後,一幅幅天然、立體的沙畫作品完成後,讓人愛不釋手。
工夫不負有心人,每當這樣的沙畫創作出來,都會吸引不少遊客的目光。沙畫銷售也成了別立古岱一家主要的經濟收入。
別立古岱的妻子 祁敖登:大概可以賣個,一百來幅(沙)畫。
記者:大概賣多少錢?一個月或者一年下來,能賣多少錢?
祁敖登:一年下來,有時候十來萬(元),有時候生意不好的時候,可以賣個四、五萬(元)左右。
現在別立古岱還學會了用微信接單,大部分都是私人訂製的藝術作品。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家裡收入主要有三筆,一個是創作銷售沙畫,每年大約5、6萬元,好的時候10萬元左右;而且他經營的這家40多平方米的畫廊店鋪,是當地政府部門免費提供;第二個是妻子兼做奇石生意,每年有幾萬元收入;第三筆是,家裡有3萬多畝草地,為保護生態資源,當地禁牧,每戶按人頭補助,每人每年補助1.2萬元,別立古岱一家三口每年補助3.6萬元。三筆加起來,每年總收入大約十幾萬元以上。去年,他們全家在阿拉善左旗縣城裡,花30多萬元,買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9月份就可入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地像別立古岱這樣從事沙畫創作、銷售的還不少。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致富產業。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文化旅遊局副局長 劉豔:我們阿拉善目前來說,是在巴彥浩特地區,經營沙畫的應該有近20家,這個在旺季的時候,月收入,每個月能達到1萬多。所以直到現在,應該是阿拉善的沙畫,也成為了來阿拉善旅遊的遊客,必帶的一種旅遊產品。
而這一系列的新變化、新財富,其實跟臨策鐵路這7年多的開通運營有著很大關係,鐵路作為交通大動脈帶動了當地物流和經濟的發展,撬動了整個阿拉善地區的大財富、大產業。
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運輸管理部額濟納站站長 李勇:2016年有個數據,接待全國還有國外的,國內國外的遊客高達160萬,同比增長45%,經濟收入22.4億元,同比增加53%。2009年以前,農牧民的收入也就7000塊錢,現在達到了19000多塊錢,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
半小時觀察
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中國是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的土地面積高達173萬多平方公裡,佔據國土面積的18%。與此同時,每年都有1000萬到1200萬公頃的土地正在退化,荒漠化防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長期以來,荒漠化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兩難」問題,如何實現二者「雙贏」?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和呼和浩特鐵路局的治沙經驗說明,通過各種激勵措施,調動當地農牧民種植多種沙漠植物,促進沙漠生態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在治沙的同時,努力發展生態經濟,讓當地農牧民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目前,在沙漠地區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物肥料等產業正在不斷壯大,當地農牧民還將進一步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