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沙漠和綠洲的「最大公約數」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掃一掃看H5

  為了讓灌木樹苗在風沙裡「站住」,吳向榮團隊趕在造林之前「扎草方格」的工作。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景爍/攝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景爍

  視頻編導:孫亞男

  H5製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近200棵胡楊長成四五人高,遠遠望去,密密麻麻一片金色。吳向榮選了最茂盛的幾棵拍下來,配了句描述——「這裡不是額濟納,是騰格里鎖邊林基地。」

  在朋友圈發下這條狀態時,吳向榮已經在沙漠裡種樹14年。

  這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27萬平方公裡的面積裡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這三大沙漠,土地荒漠化面積高達93.5%。每逢春天,沙塵暴常突襲而至。

  吳向榮和他的團隊就住在騰格里沙漠東緣。白天頭頂烈日,拎著鐵鍬、背上樹苗出門,晚上回到僅有床、桌椅的屋子湊合休息,就在宿舍、植樹基地和沙漠種植區這三點一線來回跑,每天相互陪伴的只有7個人。

  就是這7個人,造起了長20公裡、寬500米~2000米的防沙治沙灌木鎖邊林,將一直向東肆虐、企圖越過賀蘭山脈的沙漠緊緊地攔截下來。

  1997年,在日本留學的吳向榮,帶著他寄宿家庭的主人、米店老闆大俊夫和另一位日本人回到家鄉阿拉善,正趕上當地最乾旱的時期。

  走在牧區,大俊夫看見滿山的羊群,卻不見一丁點兒綠草,十分疑惑:「難道阿拉善的羊都是吃石頭長大的?你們為什麼不種樹?」

  在日本友人看來,沙漠擴張不僅僅是阿拉善和中國的問題,也是日本和全世界的問題。回到日本,他們成立了世界沙漠綠化協會NGO組織,爭取日本官方和民間的援助。次年,吳向榮開始向日本外務省申請項目資金。

  2003年,吳向榮本科畢業,回到了曾想逃離的家鄉。讀小學的時候,頻繁的沙塵暴給過放學回家的吳向榮 「突襲」,這讓他對沙漠「充滿了恐懼」。

  可這個害怕沙塵的人,一回家鄉卻直接搬進了荒漠。第一批樹苗到位後,他和團隊從早到晚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天黑了,就在樹旁邊挖坑睡覺,一幹就是幾個月。

  沒水、沒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跟不上,最初種植的小樹,在純粹「靠天吃飯」的方式下大量死亡,這種方式被驗證行不通。怎樣種樹才能最有效地治沙?吳向榮一直在思索。

  2005年,在給當地政府的報告中,他首次提出了「鎖邊」的概念——沿著沙漠的邊緣植樹,造起「綠色圍牆」抵抗沙漠肆意擴散。他們一年年地制定計劃,從公路的周圍開始,打造起一條細長的防護帶,先完成目標的長度,再慢慢地拓寬。

  事實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已經為培育「綠色屏障」探索了幾十年。吳向榮的父親吳精忠曾擔任阿拉善盟主管農牧林業的副盟長,多年來一心想治沙。小時候,父親帶吳向榮體驗過幾次「飛播造林」。坐在農用飛機上,腳用力來回下踩,飛機的底部就飄出長長一串種子落在沙漠裡。幾乎年年播種,可長成大樹的寥寥無幾。

  「每年播完,遇上雨,才有生長的希望。長出來了,羊又給吃掉了,再怎麼播也沒有效果。」吳向榮覺得痛心。

  阿拉善每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000多毫米,針對這種情況,吳向榮大膽地提出採用滴灌,當時團隊的人都認為這「不可想像」。

  「原來滴灌只有在農田有水井的情況下才會用,這技術用來造林,現實嗎?沒有水井我們就用運水車加壓,後來一試果然可以。」滴灌建成後,澆完1000畝地,只要一個人花一周時間,而在過去,管道澆灌要團隊所有人齊心協力,一個月可能都搞不完。

  有一年,買來的苗木帶有根腐病,這些患病的樹苗僅從外表看並沒什麼異樣。2年的栽培後,吳向榮和團隊看著它們成林,又大面積地死掉。為了保證質量,他下定決心以後自己育苗,不久,項目區有了專門的育苗地。

  「我們在騰格里沙漠14年種了20公裡,等於1年也就是1公裡多點兒,整個騰格里沙漠少說也有600公裡,要按我們這個速度,最少還要再種500年」,他玩笑似地說道。「過去我們總想著要種多大面積,不考慮3年以後、5年以後能不能維護得了。我們到底能種多少,能管多少,能管好多少?」

  有一年冬天,在日本,吳向榮發現短短的兩個月裡,專業人員對門口上百年的大樹修剪了五六次,這讓他意識到維護的重要性。回到阿拉善,他和團隊隨即制定了修剪計劃。

  他希望將環境保護的種子種進更多人的心裡,發動更大的力量讓種樹成為一種自覺的活動,「不僅要種樹,還要『植心』。荒漠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這是我父親以前常和我說的話。」

  彼時,阿拉善盟正實施「轉移發展戰略」,禁止牧民從事傳統的放牧業。但對當地牧民來講,要他們撇下習慣轉而種樹簡直是難上加難,這一度讓吳向榮「非常頭疼」。

  「我們拉修路的砂石料經過牧民區,那一個區域的十來戶人家誰都可以出來攔你,只要在門口立個牌子,經過就得給錢。」

  吳向榮想出了辦法——通過給牧民發補助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蒙古族牧民格日勒圖一家率先被說服,與吳向榮建立了合作。如今,格日勒圖家周圍的200多畝地被綠色填滿,其他的幾戶牧民,也開始慢慢地嘗試起來。

  在這片20公裡長的鎖邊綠帶裡,吳向榮最喜歡一號井附近的一棵沙棗樹。這是他和一位當地的小學生一起種下的。

  最初的援助期,不少日本志願者都期望能夠實地走入這片沙漠。每年,吳向榮統計好志願者的名單,再去鎮上找當地的小學,湊夠對子建立「認領」關係,讓這些日本志願者能夠短暫進入阿拉善的小學生家中同吃同住,再一起到基地體驗植樹。

  「那會兒想把學生從學校裡帶出來,要費很大功夫。為了搞環境教育,我們給小學生租車,給帶隊老師發補貼,和校長喝酒喝成了好朋友,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學生給『騙』到沙漠裡。」說著,吳向榮嘿嘿一笑。

  往往來了之後,學生們都說好。「當時澆樹得從很遠的地方提水,走一路鞋都溼透了,但大家都特別開心。」

  經過吳向榮的牽線搭橋,最多的一年,結成的對子中日家庭就有將近40對。這些日本志願者中,最小的是20歲出頭的大學生,最年長的是近80高齡的老夫婦。前不久,吳向榮驚訝地發現,曾經參與活動、已大學畢業的阿拉善男孩,去日本遊玩時又住到了當年來訪的日本志願者家中。

  迄今為止,這個項目示範區共動員了8000多名中小學生、近5000名志願者,參與環保教育宣傳活動。他們也接待了近千名國際志願者,組織了家庭結隊和互訪等國際交流活動,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科研機構攜手開展了生態環境領域的技術合作項目。

  在團隊裡,42歲的吳向榮種樹時間最早,年齡卻最小。算下來,7個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50歲出頭。年復一年駐守在沙漠,吳向榮不擔心生活單調,只擔心留不住人。

  在阿拉善,到鎮上當公務員是當地炙手可熱的工作。這些年來,光吳向榮團隊裡的年輕人就考出去了7個。日本援助時期,每一次中日關係緊張,都給這個種樹項目帶來不小的波動,日方會停止發放資金。最嚴重的一次,團隊半年發不出工資,那一年,他們流失了4個年輕人。但吳向榮沒因此放緩種樹的腳步。

  2015年,中國綠化基金會「百萬森林計劃」開始對吳向榮的團隊發起支持。吳向榮感覺,他的項目更加穩固了,也逐漸在全國發出了聲音。

  一些青年開始「主動請纓」。年輕姑娘小何在網上看到吳向榮的示範區項目,自己找到了吳向榮。3個月的志願服務時間過去,本要結束工作的小何突然改了主意:「我要留在這兒一輩子植樹造林,治理沙漠!」

  在團隊眼中,吳向榮挺好相處,但這個外表斯文的人在某些問題上卻「較真兒」得很。

  「種樹一點兒也不難,但用心種樹挺難。」吳向榮嘆了口氣。「我們總以為拿把鍬,挖個坑,放棵苗,添桶水,加點土,澆點水就是種樹了。實際上,在哪兒種、種什麼、怎麼種、怎麼管、怎麼保存,這整個體系的建立才是大學問。」他嚴肅地說。

  吳向榮希望能夠與這片沙漠「握手言和」。「不是『人定勝天』,不是和沙漠宣戰,也不是用綠洲逼走沙漠。而是在這片土地上尋找沙漠和綠洲的最大公約數,保證生態和諧。」

  這些年,吳向榮帶著團隊種過胡楊、梭梭、沙拐棗、酸棗,也種過花棒、沙棘等等。他發現大些的灌木「既好養又足夠抵擋風沙」,他種出的花棒成活率已經能達到90%以上。而實際上,在阿拉善,不少地方的樹木成活率只有50%左右。

  如果沒種樹,吳向榮覺得自己很可能會留在日本,像多數昔日的同學一樣坐在辦公室裡撰寫報告,或者乾脆下海經商。最初來到沙漠,他甚至想在阿拉善建立另一個拉斯維加斯。

  一年年過去,賭城的夢想逐漸模糊,吳向榮在種樹的路上越走越遠。

  十幾年前,吳向榮在火車上邂逅了現在的妻子,來來回回的書信把這個陝北姑娘「騙」到了日本。沒多久,他就回國治沙了。只有到了年底,忙完了一年的播種、管護、育苗、採種、冬灌,做好第二年的計劃,他才能舒一口氣,前往日本和家人短期團聚。

  種到什麼時候才滿意呢?吳向榮覺得「沒個頭」。「還有更多技術可以開發,我們在不斷嘗試,也可能不斷失敗,這體現在造林上就有點兒麻煩,失敗了,就要等下一年重新再來。」

  在當地多數人眼裡,種樹是最原始也最土的差事。但現在每當介紹起自己,吳向榮都非要加上一句「就是個種樹的」。

  前幾年,有幾家公司先後向吳向榮拋出「橄欖枝」,勸他「多賺錢,直接捐助公益難道不比自己親自種樹力量大」,他沒考慮幾天,又接著拿起了鐵鍬繼續之前的工作。「我不想等別人實施,我要自己真實地認識到我們為什麼種樹、怎麼更好地種樹。」

  在搭檔老王和很多其他人的眼中,植樹鎖邊林的工作非吳向榮不可。「種樹誰都能做,但這些想法和理論,除了他沒第二個人說得出。」

  有件小事一直印在吳向榮心裡。種樹第3年,項目區的沙拐棗剛剛長成樹林,發現了一種專吃花果的蟲子。為了讓樹存活,他們噴上了農藥。

  沒想到,這裡僅有的一隻喜鵲卻因此盯上了吳向榮。一天,喜鵲瞄準他辦公室的玻璃窗死命地撞擊,「嘭」一聲倒在地上又「嗖」地飛起,來回反覆直到徹底動彈不得。吳向榮盯著喜鵲的屍體看了很久,此後,項目區禁止使用農藥。

  在吳向榮團隊不久前完成的植被調查報告裡,這個項目區擁有的植物種類已達到120多種。曾經向他「尋仇」的喜鵲,有時一個傍晚就飛來幾千隻。他們還看到狐狸、獾豬、黃鼠狼、沙雞,隼和鷹也在這片小綠洲上空飛翔。「最大公約數」綠洲,正在阿拉善的一角,緩緩延伸出去。

相關焦點

  • 沙漠中美麗的綠洲,全球幾大壯觀的沙漠綠洲,一起來看看
    圖示為沙漠綠洲景觀, 巴哈利亞綠洲 全球10大最壯觀的沙漠綠洲 巴哈利亞綠洲距離埃及首都開羅500公裡,這麼經典的地方,有機會要來看看。圖示為沙漠綠洲景觀,法拉弗拉綠洲 法拉弗拉綠洲也許是埃及最小的綠洲,但卻有著埃及最著名的一項景觀,可以嘗試遊覽一下,相信不會令你失望。
  • 鄰避衝突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
    事後,餘杭區表示,該項目在沒有履行法定程序和徵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況下,一定不開工。在昨天(11日)的情況通報中,杭州市常務副市長也徐立毅表示,要確保群眾知情權,把和這個項目做成能求取「最大公約數」的項目。老實說,這場衝突和之前的若干起鄰避衝突一樣,從事件誘因,到事態失控,再到事後處置,幾乎沒有任何新意。
  • 尋找區域發展「最大公約數」
    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 ■能夠找到公約數的行動綱領和規劃,非常重要。多贏才是贏,大家都贏了,這事兒就成了,如果哪個贏了,哪個虧了,這個事就黃了 ■過去「拼資源、拼政策、拼優惠」,全國都在「老三拼」,但這沒有前途的。將來比的是政府職能的轉換、比的是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的活力、比的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商務環境,這是未來的「新三拼」。
  • 沙漠中為什麼會有綠洲?沙漠綠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沙漠的色調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像在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有一片廣闊的紅色沙漠,景色十分美麗;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盆地地分布著白色的沙漠,是一片銀色世界;中亞的卡拉庫沙漠是黑色的;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更奇妙,擁有紅、黃、紫、藍、白等多種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空中也會折射會絢麗的色彩。
  • 沙漠裡也有綠洲,來看看阿塔卡馬沙漠遊客中心
    Emilio Marín&Juan Carlos López,Desert Interpretation Center,外景,2015年 felipe fontecilla2015年竣工的阿塔卡馬沙漠遊客中心,位於極度乾旱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
  • 中國最大沙漠深處,發現一片神秘綠洲,住著200戶來歷不明的人
    現在中國的沙漠也不少,我也知道沙漠是不能住人的,沙漠中的惡劣環境大家都在看,所以在沙漠的邊緣,很多人離開這個地方,但是,現在在中國最大的沙漠深處形成了綠洲,其中居住著200名身份不明的人。中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這個沙漠裡真的沒有人去,世界著名的探險家斯賓哈定在塔克拉瑪幹進行了九死一生的探險後,被稱為「可怕的死亡之海」,儘管如此,還是有人生活在沙漠的腹中,然後,隱居了幾百年,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這個民族一直被視為「來歷不明」的民族,他們一直群居在外,封閉的生活方式是這裡的古風和神秘的,分散在近200所房子裡居住。
  • 威龍有機:沙漠裡的綠洲奇蹟
    近日,首屆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農業部長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威龍作為中國有機葡萄酒領航者,其有機酒堡幹紅(鼎級)葡萄酒被選為本次論壇國宴招待唯一用酒,深得好評。據了解,該產品的葡萄原料來自於「沙漠裡的綠洲奇蹟」——威龍甘肅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
  • 威龍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探秘
    高素英  「沙漠綠洲賽仙境,威龍葡園碩果豐,有機產區出佳釀,醇醴歐斐酒堡中。」一首打油詩道出了消費者趙先生對威龍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的心聲。9月18日,由《中國經營報》發起的「尋找中國最美葡萄酒產區——走進甘肅威龍歐斐國際酒莊」活動正式開啟,《中國經營報》記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幾位消費者一同踏上了騰格里沙漠有機葡萄酒產區的尋找之旅。
  • 有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經驗,塔克拉瑪幹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據統計,全球十大沙漠的面積總和達到了1778萬平方公裡,這比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還多出了68萬平方公裡,可想這是一個怎樣嚴峻的現狀。對於我國來說,荒漠化總面積為128萬多平方公裡,想想我國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荒漠化面積就佔了整個陸地面積13.29%,而我國最大的沙漠非新疆境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莫屬了。
  • 沙漠中的綠洲,來阿聯,感受最大的阿布達比!
    在阿聯呢,也是最富有的酋長國,來感受一下這裡最大、最富有的地方,也是非常不錯的了。今天我們來到了這個沙漠之洲,一起感受一下它的美景吧。阿布扎在這裡是阿聯最大的地方了。在這裡呢,阿布達比酋長國呢,大部分都是沙漠。但是呢,在這裡也是一個沙漠綠洲了,街道的兩旁呢也是整齊的草坪,這裡綠樹成蔭,真的是非常美了,美麗的公園能讓你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那種清新感,潮熱的海風,讓你感受到這裡的溫暖。
  • 我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如果改造成綠洲,會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沙漠是自然界中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而我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建的南部,面積達到了33萬多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個江蘇省那麼大,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年蒸發量3000mm左右,平時風力達5-6級,這樣的環境,變成草原可能性不是很大,假設能變成草原,我國西部邊緣從此再也沒有沙漠,會對我國氣候主要產生兩方面的影響。
  • 沙漠中的綠洲非常難得一見,莫扎比綠洲上榜,一起來看看吧
    圖中所示為沙漠綠洲,莫扎比綠洲 莫扎比綠洲位於撒哈拉沙漠北部,這裡的美景令人神往,你也是這樣想的嗎圖中所示為沙漠綠洲,加波羅恩綠洲 加波羅恩是一個以一片大型淡水湖為基礎的綠洲,這裡確實是個休閒的好地方,值得前去遊覽圖中所示為沙漠綠洲,思瓦綠洲 思瓦綠洲位於埃及境內,
  • 埃及那麼多沙漠,為什麼不把尼羅河的水引入到沙漠中,變成綠洲?
    提到非洲,很多人都會想到沙漠、乾旱、缺水等詞彙,其實不是的,非洲也有河流,也有綠洲,只不過撒哈拉地區確實非常乾燥,讓人們產生了這種印象罷了。埃及是非洲最大的國家之一,他們毗鄰尼羅河,有的人有疑問,為什麼埃及人不把尼羅河的水引入到沙漠中,讓沙漠變成綠洲呢?
  • 沙漠綠洲鳳凰城,美國西南部的旅遊熱點城市,充滿著神秘和荒涼
    1843年美墨戰爭後亞利桑那被美國強佔,1883年鐵道修到這裡,並開發農牧業,1889年鳳凰城被選為亞利桑那州政府所在地,鳳凰城從此變成了沙漠中的綠洲。1974年鳳凰城大量引進科羅拉多河的水,使大片乾旱之地得到灌溉,成為美國改造沙漠綠洲獲益最大的州,如今這裡所產的水果、蔬菜和糧食,在美國佔有相當的分量。
  • 社區自治,尋找利益最大公約數
    原標題:社區自治,尋找利益最大公約數  核心閱讀  什麼是社區自治的核心?如何讓行政資源更好地服務基層?上海市靜安區通過對居委會「放權」、「增能」、「減負」,賦予居委會自治能量,讓居民共同決定社區事務,重塑基層組織的神經末梢。  近年來,上海各區縣致力社區自治探索,取得了不少進展。
  • 一座座綠洲緊相連,一片片沙漠繞山間,中國遊客自駕埃及沙漠有感
    實在不太喜歡拖沓,而且走得地方多了,也不太迷信所謂的攻略和行前功課,比如這次去埃及沙漠自駕就是個突然冒出來的想法,就是想去看看撒哈拉大沙漠裡的綠洲生活,走走著名的黑沙漠和白沙漠,就這麼簡單。我們都知道,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地區,足有906萬平方公裡之大,也是地球上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地處北非的埃及,幾乎全境都在撒哈拉沙漠裡:官方公開的數據顯示,埃及全國95%的國土面積被沙漠和半沙漠所覆蓋。但是人多生命力是極其頑強的!
  • C語言求最大公約數代碼及解析
    最大公因數,也稱最大公約數、最大公因子,指兩個或多個整數共有約數中最大的一個。a,b的最大公約數記為(a,b),同樣的,a,b,c的最大公約數記為(a,b,c),多個整數的最大公約數也有同樣的記號。求最大公約數有多種方法,常見的有質因數分解法、短除法、輾轉相除法、更相減損法。
  • 第一片沙漠即將消失,其中80%被綠洲覆蓋
    沙漠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人類往往與之無關。對「沙漠」卻的介紹似乎是與眾不同。這個沙漠叫做毛烏素沙漠。說到這片沙漠,最與眾不同是他不是自然形成的。換句話說,「毛烏素沙漠」不是沙漠,而是中國的四個沙地之一。沙漠和沙地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因素為主,而砂土的形成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很長一段時間,毛烏素習慣性地稱為「沙漠」。
  •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2019-07-02 18:36:4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尋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熱點觀察】  近年來,從影視劇到綜藝節目再到網絡短視頻,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品紛紛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相互借力,取長補短,爭取不同的觀眾群體    尋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作者:馬立新(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日,經偵題材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