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東瑤學校初中部投入使用。
海滄舉全區之力推動教育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上臺階。
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在海滄絕不是一句空話。
昨日上午,海滄區教育局與廈門一中、雙十、外國語學校分別籤訂合作辦學協議,未來,三所高品質學校將在馬鑾灣新城設立分校或附屬學校的分校。
緊接著,昨日下午,海滄區召開全區教育大會暨慶祝教師節大會。海滄拿出真金白銀持續投入教育事業。
「近年來,海滄堅持過好『緊日子』,壓縮各項支出,但日子再緊也不會緊教育。」正如海滄區委主要領導所言,海滄始終把教育事業擺在突出位置優先保障。
就在剛剛結束的區委四屆十一次全會上,海滄專門討論研究了《海滄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教育優先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了六大行動計劃,為切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海滄教育現代化強區畫出了新的「規劃圖」。
鎖定未來,引弓開弦。海滄必將匯全區之智,舉全區之力,推動教育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上臺階。
加快教育項目建設
為學生成長注入新能量
昨日下午,海滄區召開全區教育大會暨慶祝教師節大會,對2020年教育系統各級各類先進對象給予表揚獎勵,並印發了為教育辦好事實事項目清單,拿出真金白銀持續投入教育事業。
海滄教育人深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當前,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海滄正加快一批教育補短擴容項目建設。
「2019-2023年,海滄規劃建設補短擴容項目共41個。目前,海滄已建成投用中小學項目10個,新增學位1萬餘個;幼兒園項目11個,新增學位0.4萬餘個。」記者從海滄區了解到,當前海滄正全學段覆蓋、多形式推動教育補短擴容,在學前教育方面,海滄堅持「新建+回購+改造+國企辦園」的模式,高效回收4所小區配套園,加速推進體育中心北幼兒園、信息產業園幼兒園、劉山幼兒園等項目建設。
此外,在義務教育階段,海滄在加快公辦校擴建的同時,引導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今年,東瑤學校初中部、芸景實驗小學投入使用。同時,位於城中村、條件簡陋的民辦學校龍山小學順利遷入新校址,辦學條件改善、辦學規模擴大,為學校後續的良性發展打下基礎。在高中教育方面,鼎美高中、臨港高中力爭今年底開工。
同時,海滄教育人不忘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近日,海滄青礁小學校長李鵬正埋頭探索學校綜合實踐特色教育的發展之路。「相比於城裡的孩子,我們小學的孩子可能比較沒機會學樂器、學芭蕾、上樂高班,但我想盡一切所能創造條件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也許到了中學、大學,他們站上更大平臺的時候,這些小時候積蓄的後勁就能迸發出來。」李鵬說道。
在家長們看來,青礁小學倡導的特色教育正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把學生的未來當作自己孩子的未來來謀劃,值得信賴。
探索學區化辦學
為薄弱校託起新希望
最近,華中師範大學海滄附屬中學校長葉甲友很開心,今年新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升了,因為片區內小學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整體提升了,也就是說,海滄街道片區「學區化辦學」工程已經初見成效了。
2017年9月,海滄區在海滄街道片區率先開展「學區化辦學」工作,片區內5所學校結成聯盟,抱團發展,捆綁提速。
「『木桶效應』告訴我們,最短的那塊板如果不補齊,就算其他幾塊板再長,木桶盛水量也上不去。」在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田雲慧看來,教育也有「木桶效應」,「學區化辦學」是補齊短板的有效措施,也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次有力實踐。
從最初的統一開展教研備課,到如今的統一開展學生綜合素養測評、統一進行教學質量測評、統一開展家校聯繫活動……海滄「學區化辦學」的內涵不斷豐富,打破了校際原有的資源壁壘,建立起更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形成了片區教育「一盤棋」的發展格局。如今,「學區化辦學」已經延伸向東孚片區。
「學區化辦學」只是海滄持續「託底」薄弱校,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的一個縮影。在東孚街道,雙十海滄附校與東瑤學校即將建立「點對點」的教育聯盟,通過個性化制定合作內容,建立以教學質量提升為核心、以教師專業成長為重點、以管理體制一體化為紐帶的聯盟辦學運行機制。同樣在東孚街道,今年上半年,東師理想廈門海滄東孚實驗中學與小學實行九年一貫制辦學,兩校在辦學理念和德育體系打造、學校文化形成、小初銜接等方面實現九年一貫融合,推進東孚片區辦學質量提升進程,進一步深化海滄辦學管理模式的改革與發展。
啟動薄弱校質量三年提升行動計劃,聘請專家跟蹤指導23所相對薄弱學校的提升方案;鼓勵名師到鄉村學校建立「教師發展工作室」;從公辦學校派出管理團隊到5所民辦小學,從教學、管理等方面幫助民辦學校整體提升……在海滄,一系列託底薄弱校、提升民辦校的紮實行動不斷開展。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為教師發展搭建新舞臺
記者獲悉,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華師海滄附校來了好幾位名校畢業生。葉甲友說:「今年入職的新老師有好幾位是名校畢業的研究生,有人大的、浙大的、廈大的,還有華中師大和華南師大的。現在華師海滄附校的研究生學歷教師佔到30%以上,此前這個比例是很低的。」
教師隊伍的蛻變,折射出海滄近年來在教育人才隊伍培養提升工作中下的大功夫、花的大力氣。人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動力,在海滄區看來,強化教師隊伍培養,是一項久久為功的持續性系統工程。
這項工程中處處可見創新。海滄均衡分配新入職教師,打破人才流動的「玻璃門」;發揮「縣管校聘」改革試點優勢,通過創新編制管理機制,實現師資校際交流、強弱互補的區域教育人才調劑;在10所中小學、幼兒園試點工資包幹制度,進一步下放辦學自主權,形成人員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用人和分配機制……
「八年了,我還是一名海滄教師,海滄給予我的滋養讓我安心,更讓我離不開這裡。」在昨日的教師節大會上,北師大海滄附校語文教師吳珣作為教師代表發言,她說,八年裡她已經數不清自己參加了多少次全國各地的專業培訓,讓她在走出大學校園後依然有機會及時了解學科前沿,學習新的教育方式,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教育理念。今年,吳珣被評為2020年福建省優秀教師。
在昨天下午召開的教師座談會上,來自實驗中學、霞陽小學、新綠幼兒園以及晨昕學校的多位教師代表也分享了自己在海滄的成長曆程,都由衷地表達了作為一位教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海滄區高度重視教師培訓研修,通過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合作,年均組織各類區級培訓近50項,實現教師隊伍100%覆蓋;建立了首批18個教育系統畢業生實習基地校,延伸引進人才培養鏈。在去年全市青年教師五項基本功比賽中,海滄綜合獲獎率、單項獲獎率均位居全市前茅。
文/記者 林 岑
通訊員 孟 喬 林曉蕾
圖/海滄區教育局提供
來源:廈門日報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