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
它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它訴說著過往,
記錄著歲月滄桑,
保留下來的建築,
以其特有的分量繼續陪伴著人們的生活…
蘇式建築: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上個世紀50年代的西寧城空間寬敞,高樓很少,四層以上的就算「大樓」了,基本都以蘇式建築為標準。大多都採用民族風格的「大屋頂」,可以說是蘇聯建築「中國化」的表現。
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建築設計隊伍還未真正成長起來,在這個百廢待興之際,模仿蘇聯模式的做法在建築界表現得比較明顯,這段時期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蘇式建築。這些建築有蘇聯專家設計或參與設計的,如蘇聯援建的工廠,也有中國建築師仿造蘇聯風格設計建設的,包括筒子樓式的宿舍和許多機關大樓。
典型的蘇式建築有兩大特點:首先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迴廊寬緩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結構,注重簷部、牆體、勒腳的律動變化,整體呈現「周邊式」布局形式,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上都具有強烈的蘇聯式意識形態色彩,在現代建築群的大環境中,蘇式老建築更多地承載了時代記憶元素,並以更加多元化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歷數五十年代部分西寧老建築
與城市變遷相伴的,是地域性建築標註的更迭,不斷發展中的西寧,高樓林立,曾經的地標建築「大十字百貨大樓」雖已穿上了時代的新衣,但這些老建築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歷史的車輪滑過西寧賓館一號樓、青海劇場、勝利賓館二號樓、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大十字新華書店等的一幢幢歷史建築。從當年城市零星的建築布局,到現在城市建築布局合理、功能多樣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更高端、更時尚、更耀眼的建築出現在世人眼前。從新老建築的更迭中,我們窺見了城市發展的脈絡與方向……
一、西寧賓館一號樓
西寧賓館始建於1953年,位於西寧市七一路中心地段,主體為二層、局部三層的公共建築。建築面積為4656平方米,背靠北禪寺,與青海省委、青海日報社為鄰,面朝中心廣場、大十字、水井巷商業繁華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一號樓被西寧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列為「市文物保護遺蹟」。
二、青海劇場
青海劇場,位於城西區五四大街南側,1958年建成,建築面積1665平方米,場前有廣場2000平方米,該劇場一演大型歌舞為主,兼演戲劇電影,是青海省主要的多功能影劇院。該劇場於2001年拆除原址重建。
三、勝利賓館二號樓
勝利賓館二號樓(原勝利公園招待所)位於城西區勝利公園(現勝利賓館)內,1959年建成,建築面積1678平方米,為一層平方磚混及磚木結構,正面採用民族形式的玻璃瓦大屋頂,雕梁畫棟,室內設施齊全,布局靈活多變,空間有大有小,造型高低錯落,古樸典雅,色彩柔和明快,是青海省當時唯一的高級招待所,現使用情況良好。
四、青海省人民醫院住院樓
位於城東區共和路北段路西,建於50年代,建築平面呈工字型,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為三層建築,局部四層,是青海省當時規模最大的住院樓,現使用情況良好。
五、西大街百貨大樓
位於城中區西大街南側,建於50年代,2004年原址重新裝修。
六、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
位於城西區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1959年4月開始籌建,1964年建成使用,是西寧建設較早的公共建築之一。現狀建築中間主樓五層,兩側邊樓四層,總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現使用情況良好,建議原址保護
七、省工業廳原辦公樓(現西部礦業)
位於城西區五四大街北側,1956年建成,建築面積4009.96平方米,2004年原址重新裝修。
八、大十字郵電大樓
大十字郵電大樓,位於城中區大十字西南角,建築為4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約5600平方米。該項目於1957年1月籌建,1957年8月完成圖紙審核,1957年9月施工,1959年底竣工並使用。
九、大十字百貨大樓
西寧大十字百貨商店有限公司成立於1959年,是青海省成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商貿零售企業。現大十字百貨大樓應城市發展,為形成與周邊建築的風貌統一,雖已穿上了新衣,但還在為西寧這座早期商業體的輝煌續寫著傳奇。
十、大十字新華書店
青海省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大十字新華書店位於城中區東大街40號,宗地面積3220平方米。該建築始建於1959年,原設計為地上2層磚混結構。該建築於1975年加建至局部4層,並在使用過程中多次進行裝修、改造。現狀為地上4層,最大建築高度14.9米,建築面積6348平方米,西寧市大十字地段主要標誌性建築之一。
在清末私家花園原址上建起的「西寧賓館」
1955年,在冶家花園的原址建起了西寧賓館,四座具有俄羅斯古典建築風格的大樓,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別具異國情調。60多年來,西寧賓館依然保留著曾經種植的樹木,一萬四千平方米的綠地讓整個大院變得草木蔥蘢,繁花嬌豔,鳥語花香,成為鬧市中的「世外桃源」,處在城市的中心,但又遠離城市的喧囂。
1958年前的西寧賓館叫交際處,這裡同時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招待所,負責省委省政府的主要接待任務。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時,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率中央代表團進藏,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期間途經西寧,陳毅曾在西寧賓館下榻。
1958年7月,年逾七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德到西寧進行為期4天的工作考察,一直住在西寧賓館。視察中欣然寫下了「把蘭青鐵路早日修通」的題詞,為日後的鐵路修進青海奠定了基礎。作為當時青海的「國賓館」,西寧賓館留下了許多領導人的足跡。
1958年,中國第一個「原子城」開始在青海海北籌建,此後生產研製了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震驚世界。為了迎接蘇聯專家,1958年元月,北京外專局的60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千裡迢迢來到西寧提前做準備。老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西寧賓館從此有了西餐,至此,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
「電信局綜合樓」是一座有溫度和情感的大樓
電信局綜合樓的溫度和情感是電波、書信、包裹成就的。每一個西寧老市民對位於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都存有溫暖的記憶。大樓施工修建之時,當時正值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際,百廢俱興,一切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伴隨著全國掀起的建設社會主義高潮,雄偉壯觀的郵電大樓屹立起來了,用「鶴立雞群」這個詞彙,比喻新建的電信綜合樓和其所在地——周圍低矮的平房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在當時無論樓圖紙設計、還是樓的質量都是一流水平,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西寧市顯著的建築之一。
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正式營業之後,就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電信局成為與外界溝通的紐帶和橋梁。每到春節來臨之際,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很多市民會掰著手指頭在期盼,期盼著他們的遠方親人能夠給他們來信,並寄來花生、蝦米、各類糖果之類的東西。與此同時,他們用書信架起與親人、戀人、朋友之間聯繫的橋梁。那時去電信局大樓買郵票寄信也就成為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電信局綜合大樓之所以能夠歷經50餘年而至今巍然屹立,就充分說明人們需要它、離不開它。著名建築學家路易斯·巴拉幹曾說:「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築,建築的生命就是它曾經給人類生活帶來溫暖和庇護,它曾對人類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古老的建築一直在風雨中屹立,
歷經滄海桑田,
見證一個城市的歷史,
並成為一個城市歷史的一部分。
西寧市區,夕陽西下美美噠。
青海省電力公司,還有印象麼?
90年代的大十字,三層的百貨商場已經很了不起了,連結式公共汽車,小編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坐過,不知道是啥時候慢慢從記憶中消失的。那個時候自行車是主流。
90年代的西寧商業大廈,當時感覺好高大上...現在的伊爾頓。
90年代的西寧紡織品大樓,乖乖不得了,和現在的一對比太老舊了。
勝利路,車好少啊!
西寧供電局,右下角的警察蜀黍還在站崗指揮交通。
市政綜合辦公大樓
工商銀行大樓,氣派不?
五岔路口夜景
老火車站旁的建國路市場,早已拆了。
西門口建築群,高層比較少啊。
老火車站!看多了白天拍的,來張夜景吧,也挺漂亮的。
人民公園的船一划就是一輩子,想想就溫馨。
五岔路口,眼前的這兩棟高樓現在依然堅挺!左邊的白樓已經變成廣場。
省政協大樓,遠處的兩棟高樓(虎臺小區)是住宅樓,那時候高層是住宅樓的很少見。
西門體育場,很氣魄。
西寧電視臺的發射塔,有多少人爬上去過?
有沒有虎臺中學的校友?
中國農業銀行,當年想是時候自己成萬元戶了就好了,現在想想.....還是別做夢了。
保險公司大樓
科技館,裡面那個靜電球,玩過的舉手!
電信大樓
紅十字醫院大樓,當時看的很高啊...現在一數才十幾樓..
過年啦,到處張燈結彩啊,熱鬧非凡。現在過年看龍門也很熱鬧。
最前面的白車:伏爾加(嘎斯車
)
白色尼桑萬立特、桑塔那、天津大發、東風貨車
力盟步行街
交電大樓
青海劇院
青海大學
青海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大學
end
監製|劉昌瑛
責編|劉幸海
編輯|馮麗晨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