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的危害早已被認識到,有成為常識之勢
央視一套《科技博覽》欄目曾於去年7月底播出兩集《致命蜱蟲》,記錄了蜱蟲致病、致殘甚至致死的震撼案例。要論「蟲子咬死人」的話,這個節目早就傳遞過同樣的信息。此外,節目中經驗豐富的醫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說明蜱蟲的危害及其防治根本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可能很難料到,蜱蟲傳播疾病的能力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蚊子,比人們熟知的跳蚤、蝨子更強。蜱蟲主要傳播萊姆病和森林腦炎,都有相應的疫苗問世。近年來,蜱蟲引發的「無形體病」急增。
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被蜱蟲叮咬後約有1%左右的人發病。而據估算,我國每年被蜱蟲叮咬的人數在300萬以上,感染人數相當龐大。
由於經常面臨蜱蟲的威脅,部分人群的防範意識和防治知識很豐富,尤其是林業工作者、有經驗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一些林業工作者會注射森林腦炎疫苗,有的景區會樹立顯眼的「注意防蜱」標識牌。
萊姆病是蜱蟲叮咬引發的主要疾病之一,與「無形體病」症狀最大的區別在於,患者身上會出現遊動性紅斑,顯示病原體在血液的移動。2006年,俄羅斯共收到156例萊姆病個案報告,較上年的81例上升近一倍。根據荷蘭公布的調查結果,從1995年至2002年,荷蘭研究人員發現的萊姆病病例從6500例上升到13000例。
另外,自1994年美國報告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以來,近年來美國每年報告的病例約600-800人。
我國對東北林區的蜱蟲感染研究比較深入,發現萊姆病和森林腦炎發病人數穩步上行。
蜱蟲引起的「無形體病」不難治,關鍵是不要誤診
2006年,我國在安徽省發現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疑似病例,該患者死亡後,有9名密切接觸者發病。
2007年,河南省疾控中心收到信陽上報的三個疑難病例,組織了會診,判斷為疑似「無形體病」。
2008年2月,衛生部發布《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以提高醫務人員對該病的認識,加強防控,規範病例診斷與報告、標本採集與檢測等。
然而,鑑於河南有病例因為神經系統被侵害,居然被診斷為精神病,很難說這個指南達到了多大效果。
去年10月,在信陽市某村,相繼有兩位疑似「無形體病」患者死亡,並各導致一名照料者感染,按照「無形體病」治療後康復。這說明當地醫療機構已經對「無形體病」有了一定認識和診療經驗。
隨後,當地印發了一些《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防控知識問答》,對「無形體病」的傳播途徑和治療原則作了簡明介紹,也指出了應該注意防治蜱蟲。應該承認,這份文件的內容其實相當有針對性,它的問題在於,它太專業化了,沒有把普通群眾作為宣講對象,無法引起足夠重視。
此外,衛生部門曾就疑似「無形體病」給鄉鎮和村裡的醫生宣講過,「不過也就是隨便說說,發些宣傳資料,我們都沒當回事,誰知道這病這麼要命。」
「關鍵是不要誤診。一旦誤診,出現併發症就很難救回來。」
醫療工作者總結了有效的經驗,若發現得早,就能及時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避免出現併發症。
通常用的抗生素有兩種——四環素和強力黴素。治療療程不少於7天。一般用至退熱後至少3天,或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回升,各種酶學指標基本正常,症狀完全改善。
據專家說,只要醫務人員重視,這個病的治癒率是很高的。…[詳細]
需要大力宣傳蜱蟲防治知識的時候,相關部門卻選擇了「維穩」
據透露,信陽市政府曾經研究過如何宣傳「無形體病」:「今年4月份,市長專門聽取了衛生系統的匯報,最後領導得出結論,在病原體和傳播途徑尚未弄明白的情況下,大規模宣傳容易造成群眾恐慌,產生不穩定因素。」
解決方案是不公開相關信息,但在衛生體系內打主意。
5月24日,國家疾控中心派員到信陽,對所有鄉鎮的負責人進行培訓,要求「及時發現、報告和調查」。
6月,中國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丁凡一行趕赴信陽,商討對該病的應對策略。
7月9日,任務被層層分解,信陽市作出規定,自市級醫院到村診所,必須加強對疑似「無形體病」的防治培訓。要求村醫一旦遇到發燒患者,一定要建議患者去鄉衛生院驗血,若血小板和白細胞低於人體正常值,且逐日銳減,確定為疑似「無形體病」病例,要建議去信陽154醫院救治。
由於把疫情信息控制在衛生體系內,不讓普通民眾知情,這就意味著,要想優化診療效果,只能依靠醫療工作者的主觀態度。然而,如果沒有來自患者方面的緊迫感,普通醫療工作人員又如何加強對疫情的重視?
行醫50年的吳德政於6月1日發病,在他兒子的診所內按普通感冒治療;6月3日,無法站立,轉入縣人民醫院,知道是「無形體病」,說住幾天院就好了;6月7日,病情更嚴重,轉入信陽154醫院,4天後不治身亡。
7月12日,村醫餘濤為村民雷呈華治病,治療兩天也沒退燒,聯想到蜱蟲咬死人的傳聞,建議其去鄉衛生院去驗血。鄉衛生院抽血化驗後,醫生告訴家屬,雷患有急性腸炎,要住院。4天後,家屬將雷轉至縣醫院,被診斷為疑似「無形體病」,後又被送往信陽154醫院,不治病亡。
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僅在衛生體系內搗騰是不夠的。第一個例子裡,當事人就是醫生,也被縣醫院確診了,但事情遠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第二個例子裡,村醫已經指出了懷疑,結果還是被縣醫院誤診。
更多的事故,毫無疑問地滋生更多的「恐慌」,人們談蟲色變。6月,一個少年脖子上爬了一隻小蟲子,他的母親發現後失聲大叫,周圍的人群霎時亂作一團。如今,流言已經越傳越盛,本來蜱害多發在鄉村,人們卻言之鑿鑿地聲稱,「蜱蟲侵入公園,已經咬死了幾個在草叢遊玩的市民。」…[詳細]
這樣的「維穩」毫無道理
很多悲劇本不該上演。如果民眾早點認識到蜱蟲的危害,如果衛生系統多重視一點,及時治療,一些生命本可挽回。
何況,蜱蟲的危害本來就不是什麼秘密,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林業地區也早就予以重視。大力普及相關知識,本來應該是「必須的」,除了救命,還「符合國際潮流」呢。
怎麼就被認為危害社會穩定了呢?如果這是官員真實意思,恐怕只能從兩方面找原因,要麼是無知,要麼是敏感過度。
字面上理解,所謂「維穩」,指的是維護一方穩定。然而,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靠隱瞞疫情、封鎖消息,不可能達到維穩目的。真相越積壓,流言越飛舞。
「非典」的教訓無須再言,更何況現在信息分享越來越便捷,隻手遮天幾乎不可能。拿山東萊蓬來說,雖然昨天才報導有11人因蜱咬死亡,但網絡上早在兩個月前就有了相關信息。
將民眾的生命和「穩定」對立起來,是一種荒唐的強盜邏輯。官員們之所以熱衷於扯「維穩」這杆大旗,恐怕別有用心,以「政治正確」來掩蓋自身的不作為或者胡作非為。
這維的哪是社會穩定,分明是尸位素餐苟延殘喘,維護烏紗帽穩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