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蜱蟲被縱容行兇_評論頻道_騰訊網

2021-01-19 騰訊網

蜱蟲的危害早已被認識到,有成為常識之勢

從中央電視臺的《致命蜱蟲》說起

央視一套《科技博覽》欄目曾於去年7月底播出兩集《致命蜱蟲》,記錄了蜱蟲致病、致殘甚至致死的震撼案例。要論「蟲子咬死人」的話,這個節目早就傳遞過同樣的信息。此外,節目中經驗豐富的醫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說明蜱蟲的危害及其防治根本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蜱蟲叮咬引發疾病很普遍,部分人群非常重視防治

可能很難料到,蜱蟲傳播疾病的能力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蚊子,比人們熟知的跳蚤、蝨子更強。蜱蟲主要傳播萊姆病和森林腦炎,都有相應的疫苗問世。近年來,蜱蟲引發的「無形體病」急增。

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被蜱蟲叮咬後約有1%左右的人發病。而據估算,我國每年被蜱蟲叮咬的人數在300萬以上,感染人數相當龐大。

由於經常面臨蜱蟲的威脅,部分人群的防範意識和防治知識很豐富,尤其是林業工作者、有經驗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一些林業工作者會注射森林腦炎疫苗,有的景區會樹立顯眼的「注意防蜱」標識牌。

在世界範圍內,蜱蟲引發的疾病越來越常見

萊姆病是蜱蟲叮咬引發的主要疾病之一,與「無形體病」症狀最大的區別在於,患者身上會出現遊動性紅斑,顯示病原體在血液的移動。2006年,俄羅斯共收到156例萊姆病個案報告,較上年的81例上升近一倍。根據荷蘭公布的調查結果,從1995年至2002年,荷蘭研究人員發現的萊姆病病例從6500例上升到13000例。

另外,自1994年美國報告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以來,近年來美國每年報告的病例約600-800人。

我國對東北林區的蜱蟲感染研究比較深入,發現萊姆病和森林腦炎發病人數穩步上行。

蜱蟲引起的「無形體病」不難治,關鍵是不要誤診

衛生部在2008年初發布了防控技術指南

2006年,我國在安徽省發現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疑似病例,該患者死亡後,有9名密切接觸者發病。

2007年,河南省疾控中心收到信陽上報的三個疑難病例,組織了會診,判斷為疑似「無形體病」。

2008年2月,衛生部發布《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以提高醫務人員對該病的認識,加強防控,規範病例診斷與報告、標本採集與檢測等。

然而,鑑於河南有病例因為神經系統被侵害,居然被診斷為精神病,很難說這個指南達到了多大效果。

當地衛生部門有一些應對措施

去年10月,在信陽市某村,相繼有兩位疑似「無形體病」患者死亡,並各導致一名照料者感染,按照「無形體病」治療後康復。這說明當地醫療機構已經對「無形體病」有了一定認識和診療經驗。

隨後,當地印發了一些《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防控知識問答》,對「無形體病」的傳播途徑和治療原則作了簡明介紹,也指出了應該注意防治蜱蟲。應該承認,這份文件的內容其實相當有針對性,它的問題在於,它太專業化了,沒有把普通群眾作為宣講對象,無法引起足夠重視。

此外,衛生部門曾就疑似「無形體病」給鄉鎮和村裡的醫生宣講過,「不過也就是隨便說說,發些宣傳資料,我們都沒當回事,誰知道這病這麼要命。」

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病太好治了」

「關鍵是不要誤診。一旦誤診,出現併發症就很難救回來。」

醫療工作者總結了有效的經驗,若發現得早,就能及時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避免出現併發症。

通常用的抗生素有兩種——四環素和強力黴素。治療療程不少於7天。一般用至退熱後至少3天,或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回升,各種酶學指標基本正常,症狀完全改善。

據專家說,只要醫務人員重視,這個病的治癒率是很高的。…[詳細]

需要大力宣傳蜱蟲防治知識的時候,相關部門卻選擇了「維穩」

政府部門怕「群眾恐慌」,把信息控制在衛生體系內

據透露,信陽市政府曾經研究過如何宣傳「無形體病」:「今年4月份,市長專門聽取了衛生系統的匯報,最後領導得出結論,在病原體和傳播途徑尚未弄明白的情況下,大規模宣傳容易造成群眾恐慌,產生不穩定因素。」

解決方案是不公開相關信息,但在衛生體系內打主意。

5月24日,國家疾控中心派員到信陽,對所有鄉鎮的負責人進行培訓,要求「及時發現、報告和調查」。

6月,中國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丁凡一行趕赴信陽,商討對該病的應對策略。

7月9日,任務被層層分解,信陽市作出規定,自市級醫院到村診所,必須加強對疑似「無形體病」的防治培訓。要求村醫一旦遇到發燒患者,一定要建議患者去鄉衛生院驗血,若血小板和白細胞低於人體正常值,且逐日銳減,確定為疑似「無形體病」病例,要建議去信陽154醫院救治。

進一步滋生了誤診和「恐慌」

由於把疫情信息控制在衛生體系內,不讓普通民眾知情,這就意味著,要想優化診療效果,只能依靠醫療工作者的主觀態度。然而,如果沒有來自患者方面的緊迫感,普通醫療工作人員又如何加強對疫情的重視?

行醫50年的吳德政於6月1日發病,在他兒子的診所內按普通感冒治療;6月3日,無法站立,轉入縣人民醫院,知道是「無形體病」,說住幾天院就好了;6月7日,病情更嚴重,轉入信陽154醫院,4天後不治身亡。

7月12日,村醫餘濤為村民雷呈華治病,治療兩天也沒退燒,聯想到蜱蟲咬死人的傳聞,建議其去鄉衛生院去驗血。鄉衛生院抽血化驗後,醫生告訴家屬,雷患有急性腸炎,要住院。4天後,家屬將雷轉至縣醫院,被診斷為疑似「無形體病」,後又被送往信陽154醫院,不治病亡。

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僅在衛生體系內搗騰是不夠的。第一個例子裡,當事人就是醫生,也被縣醫院確診了,但事情遠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第二個例子裡,村醫已經指出了懷疑,結果還是被縣醫院誤診。

更多的事故,毫無疑問地滋生更多的「恐慌」,人們談蟲色變。6月,一個少年脖子上爬了一隻小蟲子,他的母親發現後失聲大叫,周圍的人群霎時亂作一團。如今,流言已經越傳越盛,本來蜱害多發在鄉村,人們卻言之鑿鑿地聲稱,「蜱蟲侵入公園,已經咬死了幾個在草叢遊玩的市民。」…[詳細]

這樣的「維穩」毫無道理

提高對蜱蟲的認識是「必須的」,怎能諱疾忌醫

很多悲劇本不該上演。如果民眾早點認識到蜱蟲的危害,如果衛生系統多重視一點,及時治療,一些生命本可挽回。

何況,蜱蟲的危害本來就不是什麼秘密,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林業地區也早就予以重視。大力普及相關知識,本來應該是「必須的」,除了救命,還「符合國際潮流」呢。

怎麼就被認為危害社會穩定了呢?如果這是官員真實意思,恐怕只能從兩方面找原因,要麼是無知,要麼是敏感過度。

所謂「維穩」究竟在維什麼穩

字面上理解,所謂「維穩」,指的是維護一方穩定。然而,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靠隱瞞疫情、封鎖消息,不可能達到維穩目的。真相越積壓,流言越飛舞。

「非典」的教訓無須再言,更何況現在信息分享越來越便捷,隻手遮天幾乎不可能。拿山東萊蓬來說,雖然昨天才報導有11人因蜱咬死亡,但網絡上早在兩個月前就有了相關信息。

將民眾的生命和「穩定」對立起來,是一種荒唐的強盜邏輯。官員們之所以熱衷於扯「維穩」這杆大旗,恐怕別有用心,以「政治正確」來掩蓋自身的不作為或者胡作非為。

這維的哪是社會穩定,分明是尸位素餐苟延殘喘,維護烏紗帽穩定。…[詳細]

相關焦點

  • 蜱蟲叮咬不能大意-評論頻道-華龍網
    華龍網5月31日9時50分訊 蜱蟲叮咬後的表現與許多其他疾病的表現相似。蜱蟲叮咬後可出現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淤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臨床上出現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症狀,在早期易與感冒等發熱性常見疾病相混淆,醫生往往在發生腎、肺、造血、中樞神經等多系統器官功能損害時才會進一步尋找病因。
  • 旅行殺手——致命蜱蟲不得不防手冊
    原創 旅行醫學工作組 華山感染 收錄於話題#旅行醫學1個旅行殺手致命蜱蟲不得不防手冊Kanas Lake喀納斯湖小張告訴他,可能是蜱蟲叮咬了,而蜱蟲可能會傳播很多致命的疾病,不及時處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嚇得小王趕緊跑到附近的醫院急診,醫生卻告訴他——看不了,沒有一個科會看這種「病」。幾經周折,小王終於打聽到華山醫院感染科有個旅行門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立刻乘風破浪趕了過來。
  • 被蜱蟲咬傷喪命 致命蜱蟲長什麼樣子
    6月13日,家人帶他到南京鼓樓醫院就診,被確診為蜱蟲叮咬產生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為何發病?有的蜱蟲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  被蜱蟲叮咬為什麼會致命呢?吳衛華解釋說,蜱蟲體內有一種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 中國人沒讀懂盧安克_評論頻道_騰訊網
    聯繫我們 010-62671282 331945489@qq.com 版權聲明:騰訊網原創策劃
  • 致命蜱蟲再現、已有多名寶寶被咬、鑽入體內
    每年因為蜱蟲叮咬和不科學的取蜱蟲,會導致不少人病死或者致殘,所以,今天還是做個科普。及時清除發現的任何蜱蟲。進屋後,將衣物放入烘乾機中高溫烘乾10分鐘,以去除衣服上的蜱蟲。如果衣服是溼的,可能需要額外的時間。如果衣服需要先洗,建議使用熱水。低溫和中等溫度的水不會殺死蜱蟲。檢查裝備和寵物。蜱蟲可以通過衣服和寵物進入家中,然後附著在人身上,所以要仔細檢查寵物、外套和背包。
  • 小小蜱蟲有致命危險 來認清蜱蟲究竟長什麼樣
    通過對患者症狀體徵檢查,杭州市一醫院急診中心吳錦鴻副主任初步排除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感染源,吳錦鴻副主任仔細查體患者身體時,發現患者腰背部有一小簇紅色皮疹,再細看,一個6毫米左右的蜱蟲出現了!    專業攝像頭下,讓大家看看完整的蜱蟲究竟長什麼樣子:
  • 被蜱蟲叮咬真的很可怕嗎?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趙邑教授表示,蜱蟲咬傷,多發生在草原、樹叢、山林等處,咬傷後在皮膚表面會明顯看到如痣一般的「黑豆」,觸摸可能還會動,有疼痛感,基本上可以確認為蜱蟲咬傷,處理及時,並不會致命。  其傳播的疾病具有危害性  蜱蟲俗稱草爬子,常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野外蜱蟲則多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或山地泥土中。
  • 奪命蜱蟲!可怕,蜱蟲是這樣吸食狗狗血液的!
    養寵的朋友,對於蜱蟲絕對不會陌生吧,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蜱蟲多發的季節。但是,蜱蟲多可怕,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意識到。很多人覺得,蜱蟲雖然很恐怖,可是我帶狗狗出去一直都很小心的,不會那麼容易就中獎了吧?未必。
  • 寵物狗身上也有蜱蟲 這類蜱蟲一般不會傷人
    浙江在線09月14日訊這幾天,小小的蜱蟲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河南蜱蟲致人死亡的案例令不少養狗的市民擔起了心,不少市民打進熱線稱在自家的寵物狗身上發現蜱蟲。不過,記者諮詢了天恩寵物醫院及市畜牧局的相關人員後得知,寵物身上的蜱蟲不會傷人,但主人應做好寵物清潔工作。
  • 南京7月來收治5例蜱蟲叮咬重症患者,千萬警惕這種小蟲子!
    近日,記者從南京市第二醫院了解到,從去年冬天到現在已有二三十例因蜱蟲叮咬而引發的重症病例,而這個數據往年只有五六例。7月來該醫院已收治5例重症患者。據介紹,被蜱蟲叮咬後輕者發燒,重者血橋板驟減,部分人群還容易爆發心肌炎、腦炎、肺出血等症狀。
  • 夏季出門回來要小心身上這些小黑蜱蟲,可能會致命!
    醫生一看,是一隻蜱蟲鑽進皮膚裡了,隨後做了處理。夏季是蜱蟲傷人的高發期。當人或動物經過草叢、山林、灌木叢時,蜱蟲會附著在體表,叮咬吸血。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引發「蜱蟲病」,嚴重的會導致死亡!江蘇盱眙鐵山寺附近的李先生的小舅子和嶽母先後因被蜱蟲叮咬,而後不幸去世。幾日後,李先生在送丈母娘骨灰去墓地的路上也被蜱蟲叮咬,後生命垂危,在醫院經過近20天的搶救治療才終「化險為夷」。
  • 「日本賠償中國勞工」是大誤解_評論頻道_騰訊網
    聯繫我們 010-62671143 153678152@qq.com 出品:騰訊網專題評論部
  •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
    蜱蟲咬傷,多發生在     原標題:蜱蟲叮咬兩人去世 掌握這些沒準救你一命!     「江蘇省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身亡」的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網絡注意,登上新聞實時熱點。     一.什麼是蜱蟲?
  • 醫院連續接診十幾例,嚴重可致命!出遊尤其當心……
    醫院連續接診十幾例,嚴重可致命!醫生提醒,嚴重的咬傷可能致命!一位患者耳朵被蜱蟲死死咬住10歲男孩爬山回來肚子上多了一隻蟲上個雙休日,天氣晴朗,上小學的龍龍和爸媽一起去爬山,玩得很開心。所以當被蜱蟲叮咬後,切忌盲目使用拍死蟲體和硬拔的手段,這樣容易刺激蜱蟲在皮表釋放更多病毒,而硬拔還會使蜱蟲的口器留在體內導致感染。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將酒精擦在蟲體上,殺死蜱蟲後用鑷子將其從體表拔除。
  • 遇到蜱蟲(狗豆子或草爬子)叮咬怎麼辦?1家3口被咬2人喪命
    蟲子雖小但可致命夏季是寄生蟲類高發的季節,特別是在農村或者野外出行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避免蚊蟲叮咬,蚊子還好說,可被一些寄生蟲叮咬卻很可能是致命的三人被咬兩人喪命蜱蟲也叫狗豆子或者草爬子,在農村和野外是一種很常見的寄生蟲,多寄生在狗、牛羊等寵物和牲畜身上。有時候人在草叢或者樹林裡走動的時候也會被蜱蟲咬到。
  • 齊魯網對話蓬萊蜱蟲叮咬康復者 致命蟲或為「草爬子」
    齊魯網蓬萊9月9日訊(記者 張曉博)根據媒體的報導和齊魯網記者的實地調查,蓬萊因蜱蟲叮咬致死的病例已經為數不少。這種致命的大毒蟲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突然間出現在了蓬萊的漫山遍野?9日下午,記者在蓬萊南吳家村見到了一位曾被一種叫「草爬子」咬傷並已經逐步康復的患者王女士。
  • 保護兒童 先戳破父母謊言_評論頻道_騰訊網
    聯繫我們 010-62671143 153678152@qq.com 出品:騰訊網專題評論部
  • 手機騰訊網觸屏版發布 震撼高清體驗
    為讓iPhone、Android等高清觸屏3G手機用戶體驗到更好的新聞瀏覽效果,手機騰訊網在3G版的基礎上,新開發了手機騰訊網觸屏版(iPhone.qq.com)。它將帶來更加美觀、高清的視覺體驗,同時根據觸屏手機特點,支持手指輕鬆縮放網頁和圖片,還可以選擇瀏覽高清圖、原圖,交互體驗更佳。
  • 蜱蟲叮咬有致死風險:蜱蟲叮寶莫慌張,勿要強拔是關鍵
    因為,夏日的草叢和樹林裡隱藏著一種可怕的愛吸血的蟲子,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蜱蟲。據報導,每年都有蜱蟲叮咬致人死亡的新聞,其致死率在15%-25%之間,但這樣的結果和處理不當是有很大關係的!只要正確預防和處理,不良後果的發生率就能降到非常低!1.蜱蟲長什麼樣子呢?
  • 與央視大火有關的10個詞_評論頻道_騰訊網
    聯繫我們 010-62671143 lhxmail@vip.qq.com 版權聲明:騰訊網原創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