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喜歡本文,記得點在看 ·
孔子是中國人精神結構的塑造者,也是中國哲學的奠基者。他做了很多貢獻,也埋下了很多問題。這次我來分析一下他作為心理治療師的貢獻。
01
如果去掉《論語》中偽經部分,作為中國最早直面虛無主義的心理治療師孔子就出現了:
他第一個治療設置是確立一套無神的、現世的外部權力結構,也就是確定一套君臣父子關係結構,這個結構不單是要求孩子順從,還有對父親位置的界定。也就是說,誰都別亂來,建立「北辰眾星」式的穩定秩序,這不就是建立穩定的客體關係嗎?
拉康說,自我是他者的寫入,由此推導,改變自我的關鍵在於改變書寫自我的他者結構,也就是改變外部權力關係結構。
孔子就是這樣做的,他為中國人建構了一個穩定的、無神的客體關係結構。這個結構是他的智慧,讓國人老早就擺脫了——神教的問題。這個結構也是他的不足,讓國人陷入全民自我攻擊的人格問題,也就是我稱之為「編輯型人格」的諸多問題。
他的第二個治療措施是生活方式,也就是儀式化的藝術生活。這一點,主要集中在《鄉黨》篇,他不厭其煩地講述生活方式的細節,從出門行走的禮儀到居家飲食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講得都饒有興趣。這樣一套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套行為治療方式。
最後,他為什麼要建構這種組織方式與生活方式呢?孔子的答案是成為君子,用尼採的話來說就是成為更高級的人。這個目標非常有趣,人本身成為了目標,這在古今哲學史上都比較罕見。
他這種為人生的哲學,或許只有古希臘哲學家可以相比較。後來的西方哲學總是試圖追求一種完美世界或者絕對價值或者絕對精神,總之人都被貶低。
02
孔子建構這一套心理治療系統的基礎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春秋無義戰,舊秩序崩潰。
早在他之前,周朝就建立了一個以群意志「德」為理念的權力秩序。到孔子時代,他顯然無法用宗教來重整秩序。
他隱約感受到了虛無主義時代的來臨,他也明白神靈無法拯救這個潰敗的格局。所以,他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以此永久地把諸神懸置了。同時,他又建構了「北辰眾星」的權力秩序,以儒家文人的肉身永遠地制約住人間天神的君王。
無論是仁義禮智信,還是修身齊家成君子,都不過是他的一種價值相對主義的話語外殼。他真正在乎的是人本身。
當然,這是我理解的可能的孔子,不是《論語》塑造的矛盾孔子,也不是儒家教主孔子。
03
無論你同意與否,無論後世儒家對他有多少篡改,孔子還是建構了一套應對虛無主義的組織方式、生活方式與目的論。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的確是一位東方的宗教創始人。不過,他聰明地去掉了宗教的神話部分。
他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宗教治療系統的全部結構:
宗教的神秘目的論被他替換為一種人間目的論:他鼓勵人成為君子、仁者,成為更加藝術的、享樂的、創造的人。所以,他讚賞曾皙,那個喜歡旅遊的文藝青年。
他把宗教的組織方式替換為君臣父子關係結構,這是一個微妙的替換:以前的宰相是武力君王的幫兇,現在的宰相則加入了限制的功能。他確定是一套限制君王權力的秩序,一套不能亂套的無神的世俗權力秩序結構,並以此讓天下穩定,讓人們安穩。
他把宗教的生活方式轉變為人間的藝術生活方式,這也是不為人注意的部分。《論語》中有大量講述生活方式的內容,我們明確地看到音樂、文藝都成為文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藝術作為享樂而存在,這可以消解子在川上看到的時間的虛無。
孔子的治療系統難道沒有問題嗎?當然有,他建構的權力秩序顯然是父子關係結構,並沒有打破和超越父子關係倫理秩序,更沒有超越俄狄浦斯困境。
這可能是孔子最大的失敗,他實在想不出來用什麼權力秩序來替代父子關係倫理。他在想的是為什麼要打破這個結構呢?維護就好了啊。
除此之外,他的治療都可謂成功:
他的藝術生活方式演變為「詩書禮樂琴棋書畫」的式的中國藝術生活。
他的讓人成為君子的目的論依然是今天國人的價值論,人們依然在這條成為高級的人的路上前行。
04
孔子的結構化構想實際上就是改變外部權力結構的心理治療方式。他的藝術化生活方式實踐,則是行為治療。
在目的論上,他沒有提出形上學體系的目的論,而是提出了一種「成為更高級的人」的目的論,這是一种放棄絕對價值構建的目的論建構,也是一種應對虛無主義的有效建構。
從這三個角度看來,孔子的心理諮詢體系可以說是從觀念、結構、行為三個方面都有涉及,都似乎達到了非常現代的效果。
不過,由於在最為核心的權力結構上,他沒有創造出顛覆性的結構,沒有徹底改變人的結構困境,故而讓他的治療大打折扣,僅僅變成了個體的生活方式的療愈,而沒有實現結構化的療愈。
這是他的知識分子保守性造成的結果,他沒有馬克思對剝削結構的憤怒,也沒有弗洛伊德那種對閹割結構的洞察,故而沒有展開徹底的改變措施。
這是孔子哲學建構的遺憾,也是中國哲學建構的缺憾。這件事終究要我們來面對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