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通州萬達廣場、環球影城之後,北京通州區域再出重大項目。頭頂北京新光天地(現已更名為「北京SKP」)全國多年單店冠軍的光環,臺灣新光集團北京第二個項目落戶通州。
新光再次進京也是大手筆,據悉,該項目位於北京通州商務核心區,東北至溫榆河西濱河路,南至通燕路,西至安順路。總建築面積46.45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34.45萬平方米,地下面積12萬平方米。全國最大商業地產全程服務機構RET睿意德為該項目商業部分提供策略顧問和商業設計優化服務。
作為臺灣最著名的企業之一,新光集團在大陸已先後試水百貨及金融領域,而與其影響力相比,關於其集團的歷史,卻在大陸鮮有報導。
臺灣新光集團:遠不止地產及零售
新光集團,臺灣大型企業集團,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由吳火獅與洪萬傳、林登山創立,旗下企業涵蓋紡織、合成纖維、瓦斯、百貨食品、建設、保全、電腦、金融保險等領域。其名來自吳火獅在1945年創辦的「新光商行」,是合吳火獅家鄉新竹的「新」字、以及創業前在日治時代受提攜的恩人小川光定之「光」字而成,有感恩念本之意。現主要由吳火獅四位兒子吳東進、吳東賢、吳東亮與吳東升負責經營。
2002年,臺灣開放設立金控公司時,集團內分別由有吳東進主導的新光人壽與吳東亮主導的臺新銀行兩家金融機構,由於兄弟的經營理念不同,因此分別成立了新光金控和臺新金控兩家公司。
北京新光天地,現已更名為「北京SKP」。
第一代吳火獅 :從零開始
吳火獅,1919年生於臺灣新竹市東勢潭後,幼時師事鄭怡堂,學習漢文。父親是一個小店主,膝下生有三男三女,生活並不富裕,但卻十分重視子女教育。吳火獅10歲時,被送進新竹第一公學校,開始了半工半讀的一段時光,因家貧,幾至輟學,多虧老師濟助他完成學業,193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因父患病、生活困難而輟學,由大哥吳金龍介紹到臺北一家日本人開的平野商店當學徒。
這是一家頗具規模的布匹進口批發商,這對後來吳火獅的經商幫助很大。他日勤百務,夜則在稻江補校進修。因工作勤奮,才識過人,得到該店日本老闆小川光定的賞識,便拿出3萬元開設了一家分公司小川商行。1939年起,讓年僅20歲的吳火獅出任經理。負責棉布批發,足跡遍臺南及日本通都大邑。中日戰爭後期,經濟統制,布業尤為蕭條,吳火獅深明變通之理,小川商行遂能獨步同業。
起家紡織業
吳火獅在上世紀40年代認準紡織業是他的致富之路,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紡織業上來。1950年,他在苗慄創設了一家織布廠,生產絲織衣料。1951年在新竹創設染織廠,這是後來「新光」集團的母體。為了掌握印花技術,吳火獅的兩兄弟吳金龍、吳金虎,跑遍日本每一個印染廠,學習先進技術,結果吳氏兄弟的紡織布品圖案精美,質量可靠,成為市場上的暢銷品。
到了60年代,吳火獅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經營活動項目增加,他創辦了「新光商行」。所謂「新光」,寓意為新竹之光。當然,也有說法認為「新光」具有雙重意義,「新」代表著他是新竹人,「光」則是為了感謝有恩於他的日本老闆小川光定,也意味著「新竹之光」、事業興旺發達之意。新光的快速發展與吳火獅的獨具慧眼大有關係。1949年,當時臺灣物資奇缺,物價一日數漲,其中以衣食兩項最為顯著。政府決定紡織開放民營,並大力扶植獎勵,在1957年之前,因限制成立新紡織廠之法令,予以保護,並以代紡代織,低利貸款,扶植已成立之紡織廠,吳氏為把握此工業發展之契機,以化整為零方式,將紡織機器拆成零件,再以零件進口組合,創辦新光紡織廠於新竹、苗慄等地,由布匹買賣,布料批發,躍升為織布工業。1954年,獲得日本技術支持,多方設法尋求幫助,獲準成立「中國人造纖維公司」。這是臺灣地區第一家生產人造棉及人造絲棉的公司,開拓了紡織新紀元。
進軍保險業
1963年,吳火獅又由紡織業向金融、保險界進軍。有一天,吳火獅發現一年繳的產物保險費,包括工廠進出口貨物的金額數目相當可觀。於是,他先後創設了新光產業保險公司和新光人壽保險公司,這是他在事業發展中的一個轉折點。當然,吳火獅的這個決定也是根據當時臺灣當局的政策而做出的。
1960年,臺灣當局決定開放利潤豐厚的保險業民營,各路豪傑紛紛出馬角逐。要在眾多高手中取勝,沒有政界的關係與足夠的經濟實力,就不可能取得經營權。吳火獅當然不會放過這一機會。他以雄厚的資本與當時「省議會副議長」謝東閔合作,取得產物保險公司的經營權,於1963年成立新光產物保險公司。同時,在謝東閔的支持下,吳火獅也於同年設立新光人壽保險公司。吳火獅自己也不會想到,這兩家保險公司後來成為新光吳家事業的支柱。
根據新光保險的元老回憶,創業時期,老東家吳火獅騎著摩託車跑遍東南部各鎮。保險事業在這些地方很難為民眾所接受,人們覺得人壽保險不吉利,因為只有人死了以後才能領到錢,參加人壽保險,無異於是詛咒一個人的死亡,因而都不願參加。可是有關部門規定:一家保險公司如果不做人壽保險,則有可能被吊銷執照。吳火獅只好一起做了。當時,吳火獅雖是商界名人,但實力還趕不上國泰蔡家的蔡萬春。北部的人壽保險市場可以說是蔡家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的天下,壟斷了大部分市場。吳火獅便決定和其得力助手吳家錄南下,到南部開拓新市場,同時向鄉鎮進軍,並進行大量、艱苦的宣傳說服工作,逐漸打開了局面,業務量不斷增加。公司營業額在1966年到1969年4年內增長近10倍,從2億多元增到20億元,從而奠定了新光人壽在中南部的地位,也為日後事業的進一步擴大打下了基礎。
如今,新光人壽保險公司在臺南是一個金字招牌,沒有不知道它的人。雖然目前臺灣的人壽保險仍以國泰人壽居首位,但是新光集團的營業收入,有一半是來自人壽保險。新光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最多時高達數萬人,而吳火獅本人可算是這些業務員中的第一個。新光人壽公司成立時,是9家壽險公司中成立最晚的一個,但經多年努力,新光人壽保險公司成為僅次於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的臺灣第二大壽險公司。特別是近十年來,公司業務獲得迅速發展。1986年吳火獅去世那一年,公司營業額為251億元,資產總額359億元;到1995年底,分別達到1042億元與2437億元,分別增長4倍與6.8倍,有效契約由十年前的79萬件增為255萬件,業績十分顯著。
臺灣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
目前,新光人壽公司有330家分公司,市場佔有率近30%;有270萬投保戶;員工近2.5萬人。而公司在管理上堅持不辭退員工與重視外勤人員的企業文化,加強了員工的向心力,是業績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煤氣」新骨幹
吳火獅的另一個骨幹企業為大臺北瓦斯公司,是新光集團賺錢較多的大型企業。他以銳利的眼光,看準了煤氣事業有厚利可圖。1964年以前,臺北市的燃料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整個城市烏煙瘴氣。臺北居民密集,人們健康受到影響。臺北市原先有一家公營的煤氣公司,設備陳舊,管理不善,始終發展不起來。於是,臺北市議會提議將公營的煤氣公司開放為民營,市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煤氣事業在臺灣是要特許經營的,又是大賺錢的買賣,最終這個特許給了吳三連和吳火獅。吳三連是前臺北市市長,吳火獅就和吳三連一起合作創立公司。吳三連出資1000萬元臺幣,吳火獅湊足5000萬元臺幣。1964年7月,他們兩人就以6000萬元臺幣的資本建成了大臺北瓦斯公司。最早由吳三連任董事長,到1967年,吳三連退出公司,經營權就落到吳火獅手裡。從1967年到1986年10月,吳火獅擔任董事長20年。如今,大臺北煤氣用戶大約為20多萬戶,資本是1964年成立時的十幾倍。
煤氣公司創立之初,1964年秋天,他專程去日本考察煤氣事業兩個月。從原料的提煉到煤氣的輸送,他都細心觀察每一個生產環節。他主張一切工程設施,要採用國際先進標準。他不惜以重金聘請日本專家,長駐公司作技術指導,並派遣公司的基層人員到國外實習考察。經過精心的經營,大臺北瓦斯公司成為臺灣省煤氣管道最長、漏氣率最低、用戶事故最少的煤氣公司,也是亞洲東部10大煤氣公司之一。據說,這家公司每年淨賺十幾億元臺幣,成為吳火獅新光集團兩棵搖錢樹中的一棵。以1985年為例,其營業收入達23.84億元新臺幣,淨利潤12億元。
吳氏為求取新知及新技術,經常到國外考察,並將產品擴展至國外市場,自1957年起,先後到東南亞、美國、韓國及歐洲等地考察,觀察各國經濟趨向,貿易動態,以其獲得新資料,供作決定經營方針之參考,終身奉行「保持現狀即是落伍」的信條,在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和創造性的企劃力下,新光企業得以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諸如:人造絲染印,三班製作業之新光紡織士林廠,民營瓦斯、壽險電腦化,綜合大型觀光大樓及壽險業採固定薪資等,均為臺灣地區首創。
新光三越百貨由新光集團與日本三越百貨在1989年共同合資成立,總部位於臺北市。
吳氏除悉心奉獻實業外,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數十年來,每次發生天然災變,都慨捐巨款,慰問災民,並撥款設立基金會,如新光人壽獎助學金基金會、吳氏基金會、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等。1983年,捐助重點科技獎學金,曾獲政府褒揚。其他如捐救護車,舉辦巡迴義診,及全國書法、作文、兒童繪畫、攝影比賽等公益事業,不勝枚舉,受惠人頗多。
來源:網絡整理 部分來自經濟參考報
(關於臺灣新光集團在通州最新項目的詳情,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RET睿意德是中國最大商業地產全程服務商。基於深厚專業素養與行業資源,以成功實踐和擔責未來之姿態,攜手產業鏈全球領導者,構思及實踐創新商業模式,全力驅動行業生態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