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內容運營的同學,在生產內容時,應該提前規劃出自己的內容矩陣,也就是選題範圍。這樣才能讓品牌對外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用戶心智,給用戶的印象不至於太支離破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兩年關於內容的詞全部都特別火。內容創業、內容運營、自媒體、內容電商等等……,其實內容本身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它是和交易割裂開來的。
但是當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加入大量內容導購的頻道,微信、微博這樣天生充滿內容的平臺又接入了便捷的成交方式,內容和交易結合得前所未有的自然和緊密。
所以我們說內容即流量,流量即成交。
並且內容帶來的流量是溼流量,是比幹流量質量高得多的流量——你可能第一次聽說流量還有幹、溼之分。我這麼形容是為了讓你能更形象的理解不同性質的流量價值是不一樣的。
幹流量是沒有情感基礎的,阻力大,容易流失。
比如以前淘寶首頁大部分還是貨架式的賣貨,就是你只能看到圖片、名稱、價格。點進寶貝詳情頁之後,我們要從眾多的描述裡辨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還要專門去挑差評看,在整個成交過程中你都容易陷入比價、懷疑、緊張的氛圍中。
溼流量一定是經過價值觀打動過滋潤過的,比如這個東西是在朋友圈/微博你看到你朋友用過說好,或者某KOL推薦的,還寫了大段大段的體驗報告,進入淘寶後,看到有主播在直播這款產品,它前面後面長啥樣,怎麼用怎麼穿全部都可以與主播交流得到即時的反饋。主播還會跟你做搭配組合,於是在內容的引誘下你往往不知不覺購物車多了好多東西,還很愉悅和開心。
可見溼流量對轉化率和客單價都有積極影響。
內容運營的定義是圍繞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搭建起一個良性循環,持續提升各類跟運營相關的數據。
這裡需要注意兩點:
內容運營的知識點較多,我們分開來講。這篇文章,我主要講內容生產,之後的文章再分享內容分發。
首先,我想指出很多人的一個誤區:
有兩派同學,其中一派是傳統派,過於追求寫產品公司相關的東西,把內容平臺當成了自己的官網,很多內容是自high的,讓人根本沒有分享的意願。
還有一派是新潮派,過於迎合各類新媒體渠道的算法和喜好,花很多心思策劃那個平臺喜歡的內容,沉迷於蹭熱點,事件營銷,卻忘了自己是誰,離自己的商業目的漸行漸遠。
就算在新媒體平臺上有粉絲了,喧囂之後,沒有真正的用戶沉澱,一賣貨就掉粉。在公司預算縮緊時,很可能把這個可有可無給公司帶來不了確定價值的人砍掉。
當然,我主張的是傳統派和新潮派中間的那種。
我建議做內容運營的同學,在生產內容時,基於產品出發,但不是天天都是賣貨文。應該提前規劃出自己的內容矩陣,也就是選題範圍。這個東西到其他任何平臺上幾乎都是不變的,變的只是內容的長短、形式、標題、語氣等。
這樣才能讓品牌對外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用戶心智,給用戶的印象不至於太支離破碎。
通過閱讀大量的新榜排行榜上的top公眾號,我發現內容不外乎分為5類,由內而外依次是:
這3圈構成了一家公司的內容矩陣的主體,再加兩個圈:
這麼描述可能有點虛,可以看著下面這張圖,我來給你舉個例子:
小馬魚內容矩陣示意圖
某數學啟蒙產品的內容運營在規劃該產品的內容矩陣時,就可以這麼做:
這樣一規劃,這個號就不會顯得單薄,商業化太濃。有樹品牌輸出價值的內容,也有賣貨的內容。
我平時要服務一些初創公司,我發現用這套方法給他們搭內容框架通常是沒問題的,只不過需要在具體實施中調節各個部分的佔比。
如果你現在要去應聘內容運營,用這個方法為要去的公司寫一份內容矩陣再加上合理的內容分發矩陣,就是一份很棒的加分報告哦!
作者:小馬魚,前阿里運營,《我在阿里做運營》作者,微信號:xiaomayu2019。
本文由 @小馬魚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