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國權 考古學博士,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青銅器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和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出版專著1部。以獨立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考古》《考古與文物》等考古學期刊發表論文37篇。參與主持邾國故城遺址和焦家遺址田野考古,秉承聚落考古、城市考古和多學科合作理念,取得重要成果,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田野考古獎」、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 |
張述存 山東社科院原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政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首批中國智庫創新人才領軍人物,改革開放40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名家,齊魯文化名家。主持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獲省部級以上獎30餘次。百餘項成果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著作10餘部。在《人民日報》等發文200餘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30餘次。曾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省政府辦公廳巡視員。 |
馬學廣 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英國卡迪夫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兼任大連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等,主要從事城鄉規劃、區域治理和海岸帶管理等研究工作。已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5項、橫向課題10餘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中英文論文100餘篇,榮獲錢學森城市學金獎提名獎和省、市教學科研成果獎勵10項。 |
盧政 文學博士,現為魯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協會理事、山東省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美育專家資源庫」入庫專家。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出版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等10多項,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優秀論著成果獎等20多項科研獎勵。 |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把優秀研究成果真正評出來、推廣開。」作為全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最高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不斷完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為人民做學問為中心、以定性和定量評價為手段、以高考管理監督模式為保障、以公眾普遍高度認可為支撐的評價體系,在實踐中取得很好成效,在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導向作用。
山東省第三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獎成果,原發刊和出版社層次普遍較高,具有較強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學科「魯味」特色明顯,學界反響大、社會效益突出,很多觀點具有重要諮政參考價值和啟發借鑑意義。為切實加大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宣傳和轉化力度,提高優秀成果和人才的學術影響和實踐價值,自即日起開闢專版,從省第三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和一等獎中選取部分代表性強、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參考和借鑑意義的成果進行推介。
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
□路國權
本書上、下兩冊,共145.3萬字,對我國境內考古發掘出土的所有東周時期青銅容器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構建起東周時期青銅容器的科學譜系,在以往傳統的以區域為本位的研究範式之外,樹立一種基於全局視野、著眼於整體、以器物譜係為本位的新範式,實現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範式革新。
東周時期前承西周,後啟兩漢,是我國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關鍵時期,在古代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關這一時期的文獻資料十分有限,必須在文獻史料之外開拓新材料。青銅器即是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
自20世紀30年代因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導夫先路步入科學軌道以來,青銅器研究已經取得十分豐富的成果,但是商代和西周銅器的研究進行較多,東周列國通貫性的整體研究和系統研究還比較薄弱,關注區域特點和局部差異性,強調「分」的一面,忽視「合」的一面,割裂了整體性,對不同區域文化青銅器之間的聯繫及其反映出來的人文歷史的關係相對有所疏忽,研究得不夠細緻。同時以往對青銅器進行型、式分析的目的主要是為分期、斷代服務,缺乏譜系觀念,分類結果沒能準確反映青銅器的親緣關係和歷史淵源,從而難以揭示每類青銅器的譜系發生過程及背後蘊藏的社會歷史信息。此外,東周青銅器存在的空間也是東周列國和族群活動的舞臺,青銅器分布範圍和分布格局的變化往往與國別或族群有關,通過對青銅器分布格局的研究也可以透物見人研究東周時期國、族的歷史和社會問題。這些都是有待填補的空白。
一、主要內容
本書主旨在通過梳理東周青銅容器的科學譜系,揭示東周各國青銅文化的特徵、形成過程及相互關係。譜系研究與以往比較純粹的斷代研究、區系研究不同,如果說斷代研究是青銅器的縱向研究,區系研究是青銅器的橫向研究的話,那麼譜系研究就是以青銅器的類別研究為綱,在型式分類的基礎上,透過斷代研究和區系研究,形成一種高屋建瓴的網狀研究模式。本書窮盡式地收集資料,納入分析的青銅容器達22種器類5877件。
本書解決的4個最核心問題是:東周青銅容器科學的型式分類;東周青銅容器綜合分期斷代;東周青銅容器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文化屬性;東周各國青銅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中間的交流互動關係。
針對研究主旨和4個核心問題,本書有針對性地設計和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①運用系統思維方式,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對各地出土的東周青銅容器統一進行型式分類。②運用分支分類學和進化分類學方法,構建東周青銅容器的型式分類系統和科學譜系。③應用考古年代學研究方法,對東周青銅容器進行分期和斷代研究,使之成為系統的編年史料。④運用Arc GIS空間分析方法和分支生物地理學研究方法,構建東周青銅容器分布地理學,研究青銅器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文化屬性,並與文獻中記載的東周列國和族群的活動區域相互系聯和對比,探究各類、型、式青銅器的文化屬性,上升到對東周社會歷史和區域文化系統的研究。最後再從青銅器譜系分析的角度進一步總結東周各國青銅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區域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嘗試揭示西周至西漢之間中國青銅器文化由相對統一、到裂變、到再次統一的過程和方式。
二、學術價值和意義
朱鳳瀚和張懋鎔等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資深學者和權威專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書篇幅宏大、內容豐富、思慮精深、方法得當、體例完善,構建起東周時期青銅容器的科學譜系,填補了學術空白,對東周青銅器以及中國古代青銅器和東周社會歷史的研究都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研究價值和意義可概括如下:①研究視角和研究範式方面,本書在以往傳統的以區域為本位的研究範式之外,提供了一種基於全局視野、著眼於整體、以器物譜係為本位的新範式,推動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實現範式革新。②構建起東周時期青銅容器科學的型式分類系統。③構建起東周時期青銅容器的綜合分期和斷代體系。④系統梳理了東周時期青銅容器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文化屬性,填補學術空白。⑤以器類為綱,從青銅器譜系分析的角度揭示東周各國青銅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中間的交流和互動關係。⑥本書對東周青銅容器發展譜系的梳理和研究,為探索西周和西漢之間中國古代青銅器文化從統一、到裂變、到再統一的過程和路徑,為研究西周和西漢之間過渡環節的歷史,以及從青銅器發展演變的角度梳理從「周制」到「漢制」的嬗變軌跡等歷史問題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推動。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德產業合作——以山東省為分析重點
□張述存 顧春太
主要內容:
山東省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國對德產業合作的典型樣本。以山東為例,剖析對德合作的產業選擇及其實現策略具有代表性。論文以山東對德產業合作為分析對象,分析了德國的優勢產業、山東對外經濟合作的潛力產業,論證了魯德產業合作的重點領域,並在分析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的進入特徵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新形勢下推動山東與德國產業對接的策略。
創新之處:
1.不同於當前國際產業合作問題研究中一般採用的「現狀—問題—對策」研究範式,本文在總體思路上採用了「篩選山東與德國重點合作產業—從我國對德合作先進省市歸納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進入特徵和影響因素—根據定量研究結果提出新形勢下推動山東省與德國產業合作的相關策略」的研究模式,為當前國際產業合作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2.本文藉助產業梯度係數的研究工具,構建了山東省產業關聯性矩陣,創新性地對未來山東省與德國產業合作的重點產業領域進行了界定,並提出未來山東省與德國產業合作應當堅持「突出重點、蓄勢未來」原則,既要在現有的重點領域深化合作,又要著力培育潛力行業,以推動魯德產業合作持續發展。
3.本文在揭示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發展的空間特徵基礎上探討影響德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因素,這與當前採用一般的定量分析相比具有創新性。在空間特徵基礎上研究影響德國對華投資的因素有利於揭示利用德國投資先進省市對德國投資者產生吸引力的因素,得出的結論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4.研究結論顯示,對德產業合作平臺建設應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這對當前部分地區對德產業合作中熱衷設立產業合作平臺而建設後勁不足的現實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首先,本文提出的「篩選山東與德國重點合作產業—從我國對德合作先進省市歸納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進入特徵和影響因素—根據定量研究結果提出新形勢下推動山東省與德國產業合作的相關策略」的研究模式,為當前國際產業合作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方法。其次,本文採用的空間特徵基礎上探討影響德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因素有助於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對相關研究具有借鑑意義。
應用價值:首先,本文提出的新形勢下推動山東省與德國產業合作的策略,如與德產業合作平臺建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育才」和「引才」並舉以優化與德產業合作的人才環境、推動中德科技創新領域的協調與合作、積極構建山東省—德國跨境產業鏈等措施具有現實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能夠對山東省有關部門完善對德合作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本文的研究結論對其他地區還具有普遍意義。在本質上本文是以山東為例,探討中德產業合作,其他地區可以沿用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結合本地區實際,研究和探討本地區對德產業合作的相關措施。
成果反響:
1.本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8期。該雜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並主辦的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主要發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
2.本文在《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8期發表後入選《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總第40卷第1期,於2019年2月出版發行。《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並主辦,主要刊發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創辦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是中國大陸地區最權威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類英文學術期刊。該刊關注世界發展趨勢,面向海外讀者介紹中國學者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的學術成果,傳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動態和學術研究信息,既是向世界各國推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學術窗口,也是將國內學者推向世界的文化橋梁,對繁榮和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本文被《新華文摘》2018年第21期全文轉載。
4.本文有關觀點得到山東省有關方面的肯定和應用。
5.本文引起多家媒體轉載。《人民網》《大眾網》《搜狐網》《魯網》《齊魯網》等媒體進行了全文轉載。
全球城市區域的空間生產與跨界治理研究
□馬學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世界城市網絡的跨界集聚延展和我國城市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間網絡狀、跳躍式和跨界化的空間聯繫程度不斷加深,眾多具有全球意義的中心樞紐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不斷發揮著超越國家局部地域的超凡影響力,演變成為當今世界全球城鎮化的最高形態——全球城市區域(Global City-regions,簡稱GCRs),全球城市區域的空間生產與跨界治理為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影響力的發揮指引了發展方向,是對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體目標的理論回應。
一、主要內容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大多沿用西方新區域主義的分析思路,地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相關學科對這一研究對象的研究分兵單進缺乏研究方法整合,相關研究對國際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領域的最新理論和方法相對隔膜,相關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比較薄弱,普適性理論對個性化城市發展實踐的理論詮釋和政策指引遠遠趕不上實際需求。
著作《全球城市區域的空間生產與跨界治理研究》(下文簡稱「該研究成果」)由科學出版社於2016年1月出版。該研究成果洋洋灑灑近60萬字,是國內全球城市區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站在時代的高處、時間的深處和地域的廣闊處探索了全球、國家和地方等多維時空尺度上城市與區域治理的六大核心問題:全球化、尺度重組、城市網絡、流動空間、空間生產和跨界治理。
該研究成果吸納了21世紀歐美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城市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將歐美尺度政治經濟學定性研究方法與GaWC(1998年創立於英國拉夫堡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以研究和發布世界城市排名而蜚聲國際)世界城市網絡定量研究相結合,深刻總結西方城市與區域跨界治理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實踐案例的典型做法,立足我國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階段化實踐和可預期前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與區域空間治理方法論體系。
該研究成果立足空間政治經濟學思想方法,整合全球化、空間生產和尺度重組等相關理論,建構全球空間生產的基礎理論和方法體系,對全球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空間形態、空間聯繫和空間治理形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探討了全球城市區域空間生產的獨特機制,實證了全球城市區域的空間組織格局、空間生產機制和空間治理實踐。該研究成果有助於豐富國內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的觀點、方法、知識體系和地方化實踐,有助於提升我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在世界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思想和實踐領域的地位和價值。
二、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該研究成果敏銳地覺察到我國由於長期條塊分割和改革開放後經濟決策的地方化形成行政區經濟為主導、以城市為中心的空間發展格局,對於跨界公共物品的提供、跨界公共問題的解決、跨界公共事務的協作等往往束手無策的問題,建議利用跨界空間治理和城市網絡的視角強化城市區域單元的全球聯繫以及通過空間資源的優化重組和有效利用來實現區域一體化和城市協同發展。
該研究成果有兩大突出創新。其一是研究方法創新。該研究成果將「空間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應用到區域空間治理實踐中,為當代區域治理與區域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其二是基礎理論創新。該研究成果提出的「全球空間生產」理論體系以及全球城市區域空間生產與治理實證研究在國內城市與區域空間治理學界具有首創性,以中國實踐豐富了國際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的理論內涵,凸顯我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
因此,該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立足國際研究前沿,研究範疇契合當代全球和我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實踐,具有較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尤其是對於全球化與全球城市研究、城市群體區域的空間組織和空間治理研究以及區域公共政策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借鑑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研究
□盧政 等
《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研究》系魯東大學盧政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研究」的結項成果,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成果由盧政、吳承篤、柳清泉、董曄、郭繼民、吳玉英、於年湖、李曉明、趙翠珍等多人合作完成。
該成果以當代生態學、生態美學理論為基礎,站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藝術與生活等多維交叉的學術平臺上,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總結概括了其思想精髓,從理論高度分析探究了其對當下中國生態美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一、主要內容
中國古典美學發展、演化的歷程就是一個不斷顯現生態智慧的過程。按照內在的發展邏輯,中國古代生態審美思想大致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自覺期、成熟期和深化期5個歷史階段。中國古典美學逐步將天、地、人「三才」的和諧化自然生態系統,延展為天文—地文—人文相協合、相統一的審美生態系統。
中國古典美學獨特的言說方式是「思」與「詩」對話的外化,體現了中國古人的自然觀、審美觀以及審美理想,透顯出豐富而樸素的生態智慧。在「非邏輯」的意象性言說方式下的中國古典美學,注重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去探討審美與藝術、人生問題。在與萬物的詩性交往和平等對話中,真正實現「與天地遊」。
儒道禪各家美學所持的生態觀念各有千秋,但殊途同歸,都堅持樸素的整體主義原則,蘊涵著濃鬱的共生意識、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宇宙意識和超越意識。
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的合一,是中國古典美學生態智慧最具特色和魅力之所在。中國古典美學在天人關係、君子人格建構、個人美學修養、審美觀照方式、審美境界等方面提出大量具有東方卓然智慧的思想觀念,為今天解決生態危機、實現精神生態平衡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滋養。良好生態環境的孕育和維繫,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汲取人類歷史上一切有價值的思想和智慧。生態美學若要對人類的生態優化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必須從傳統美學中汲取生態智慧,獲得必要的思想啟示和價值誘導。因此,我們應該立足當代美學建設的實際需要,結合時代發展潮流,持一種積極而開放的態度,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努力將中國古典美學所含蘊的豐富的生態智慧融入當代生態美學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中。
當下要著重抓好「三個轉換」,即中國古典美學的整體論審美觀向生態整體論的轉換,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成世界觀向生態生成論的轉換,中國古典美學的中和論生命觀向當代生態意識的轉換。
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時,我們提倡一種「生態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人與自然平等化一,人歸化於自然系統中,自然也實現著人化的自然,它以「地球整體」為中心,消解「人類中心主義」,解構「二元思維」,公正平等地對待生物圈中的每一個體。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它能夠把人與自然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人一種由生態平衡而產生的秩序感、愉悅感,一種生命和諧共生的意境和生機盎然的環境氛圍,能夠使人強化自身的生命意識和與大自然共命運的使命感。因此必須重建藝術和審美之維,在審美觀照方式上持一種博大的和諧生態觀,將生態環境看做審美對象予以關注,最終實現人類「詩意地棲居」。
二、學術價值及社會價值
該成果通過系統挖掘、透析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從生態美學這個特殊角度豐富了中國美學史的研究成果,加深了人們對古典美學的理解和認識,為今後類似研究提供了科學示範和研究思路;為當下的美學研究尤其是生態美學研究提供了思想資源,有益於文藝學、美學學科理論範式的創新,助力我國新時代生態審美範式和生態審美精神的建構。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態智慧及其現實意義進行挖掘,並將其思想精髓介紹到國外,是一個憑自己的生態話語贏取發言權、平等同步地參與世界美學建構的大好契機,有利於美學領域的中外交流,推動中國美學走向世界。
該成果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可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智慧支持,引導讀者繼承傳統生態審美精神、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與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可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文化發展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理論依據,為宏觀決策提供參考。該成果出版後,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反響和社會反響,多家媒體對成果作了宣傳推介或論點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