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職工紮根基層一生甘做「田管家」(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2日電 題:新疆兵團職工紮根基層一生甘做「田管家」

  作者 袁晶

  「他就這麼走了,撇下了四歲的兒子和上初中的女兒,想到這裡我就難受。白天我害怕家裡人看到我哭擔心我的身體狀況,就不敢哭,都是晚上一個人躲在被子裡哭。」10月底,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二六團職工楊兵母親的家裡,其母親鍾國珍提起兒子就泣不成聲。

  今年47歲的楊兵,生前任第七師一二六團11連農業技術員,指導全連職工如何進行農田管理。10月16日10時,他在值班後,騎車前往要機械採棉的職工田裡時,身感不適速回辦公室,卻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圖為楊兵生前在給當地職工群眾開現場會。(資料圖) 第七師一二六團供圖

  紮根基層,甘做「田管家」

  楊兵於1991年參加工作,之後被選送到塔裡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學習兩年。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理論知識,苦心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立志要把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回家鄉。1997年,楊兵學成後,毅然回到第七師一二六團,成為該團技術過硬的一名業務能手,在基層連隊最辛苦、最平凡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0年。2016年,他克服了生活和家庭諸多困難,赴新疆烏蘇市甘河子鎮參加支農服務一年,不僅獲得烏蘇市委、市政府表彰,還深受地方群眾的好評。

  楊兵的妹妹楊寨花說起哥哥生前的事情,忍不住掉下了眼淚。她告訴記者:「我哥在校期間,學習很刻苦,每年都能拿到獎學金,還將節省下來的錢寄給家裡。我記得,當時學校要求他留校,被他拒絕了,一心要把所學的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回來。」

  楊寨花說:「有時候,我哥從田裡回來,還沒顧上吃飯,連隊職工給他打電話,諮詢種植技術方面的問題,他害怕電話裡說不清楚,騎著摩託車就走了。」

  「我哥這個人就是對工作特負責、對職工太好了,他覺得為職工服務,解決大家在生產勞動中遇到的難題,更有成就感。」楊寨花說,哥哥楊兵一生太辛苦了,一年到頭,他都不捨得買點肉,更不捨得給自己買一件像樣的衣服,整天就是泡在地裡。平時,他除了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什麼話也不多說,有事情也不跟任何人講,都是一個人扛下來。」

  農民增產增收,技術是關鍵

  第七師一二六團農業科負責人陳紹棟告訴記者:「我們這裡自然災害比較頻繁,農業技術員的工作比較關鍵,不但能給第七師一二六團農業科提供第一手的災情資料,更能及時指導職工如何抗災自救,減少投資和增產增收。」

  「在多年的農技服務中,楊兵同志能耐心地為職工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把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傾囊相授從不保留。」陳紹棟說,楊兵同志的足跡幾乎踏遍了11連的每一塊承包地,他對每一地塊的肥力、面積、產量等指標數據,都如數家珍、了如指掌。

  說起楊兵生前的事情,凡是被他幫助、指導過的人都覺得很惋惜。與楊兵經常在一起的植保員李建軍告訴記者:「我自1995年來到這裡,從不會種地,到科技示範戶,再到成為一名植保員,全靠楊兵生前給我指導,這些年我不但收入提高了一大截,還學到了很多的農業管理技術。」

  李建軍說:「農忙時節,楊兵每天天不亮就去田裡轉,發現誰的棉田裡有問題,就趕緊給誰打電話,講解問題在哪裡,一直到天黑透以後才回家,中午就在外面啃點幹饃饃,喝點涼水。」

  「2011年6月,我們這裡遭遇冰雹災害,我種植的100多畝棉花都被砸成了光杆,正在我發愁是否要改種打瓜的時候,他用技術方面的知識幫我分析,並告訴我如何提高棉花產量。」李建軍告訴記者,那一年在受災的情況下,他種植的棉花不但沒有賠,還掙了些錢。

  在第七師一二六團11連幾乎每個承包戶都像李建軍一樣,接受過楊兵的技術指導。大部分的承包戶都是從一開始的不認同,到最後的心服口服;從畝產一兩百公斤,到現在的畝產400餘公斤,這期間楊兵是「跑斷腿、磨破嘴」的一點一滴地幫助職工轉變思想觀念,使得農業新技術能夠順利推廣。

  在採訪的最後,第七師一二六團11連連長張貴平告訴記者:「在我印象中,其實楊兵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平平凡凡的一件事,就是20年如一日,深入到田間地頭,對當地職工群眾進行農業技術指導,而且將這件事做到了職工群眾認可和滿意。」

  第七師一二六團位於天山北麓,該團土地肥沃,耕地規劃整齊、合理,便於灌溉和農機作業,農業以種植棉花為主。近年來,該團棉花科技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單產逐年上升,生產的「中華第一棉」——「錦」牌棉花以色澤純、纖維長、品質優遠銷國內外。(完)

相關焦點

  • 蚊蟲肆虐 新疆兵團職工堅守邊境一線「戰」蚊蟲
    原標題:蚊蟲肆虐 新疆兵團職工堅守邊境一線「戰」蚊蟲  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16日電 (劉錦安)進入6月中旬以來,被譽為「西北邊境第一團」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蚊蟲開始肆虐,在當地田間、道路、樹林、草叢、居民區等地,到處都是漫天飛舞的蚊子和「小咬」(一種昆蟲),使生活在這裡的職工群眾苦不堪言。
  • 新疆兵團農場職工當「雙創」領頭人 用名字註冊商標
    新疆兵團農場職工當「雙創」領頭人 用名字註冊商標 2016-03-20 15:28:26楊東 攝   中新網新疆阿拉爾3月20日電 (記者 楊東)「到北京領獎,聆聽他人的感人事跡,收集聽眾的反應,才發現自己與那些『三八紅旗手』姐妹比,自己太渺小了,對社會的貢獻太少了;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用新舉措、新幹勁、新成績,為社會做更大貢獻……」尤良英如是稱。
  • 兵團第七師:職工培訓班裡學手藝
    新疆日報網訊 12月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29團8連職工雷桂芳在團舉辦的中式烹調班上課。她和其他學員一起,一邊觀察著老師的動作,一邊認真在小本上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都是邊學邊記,留著回家後再慢慢琢磨。」雷桂芳湊上前來說。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摘要)
    原標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摘要) 國務院新聞辦5日發表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摘要如下: 前言 60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忠實履行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光榮使命。廣大兵團軍墾職工櫛風沐雨,紮根邊疆,同當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亙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態綠洲,開創了新疆現代化事業、建成了規模化大農業、興辦大型工礦企業,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鎮,充分發揮了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的作用。
  • 他是天山之子,軍墾第一人,一生心系兵團,新疆人民不該忘記!
    可見南泥灣在張仲瀚心中的位置。他把南泥灣視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源頭。張仲瀚在兵團的講話、報告、文章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詞,就是「南泥灣精神」。他像「曲不離口」一樣,常講一句話:「南泥灣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
  • 新疆兵團與臺中基層公務人員座談 雙方期深化交流
    9日下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部門同臺中市基層公務人員參訪團在烏魯木齊進行座談,雙方就新聞宣傳、觀光旅遊、社會保障、城市發展等方面進行交流(中國臺灣網 王偉 攝)  中國臺灣網9月9日烏魯木齊消息 9日下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相關部門同臺中市基層公務人員參訪團在烏魯木齊進行座談,雙方就新聞宣傳、觀光旅遊、社會保障、城市發展等方面進行交流,並各自介紹了成功經驗。
  • 志願者祁興飛:承三五九旅精神奉獻大美新疆
    十五年來,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共選拔了130餘名畢業生參加西部計劃,他們分赴新疆、西藏等地開展農業科技、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基層青年工作、基層社會管理,以及新疆、西藏專項服務等志願服務工作。其中湧現了王現領、徐世君、祁興飛、謝恆、李自豪等榮獲各種榮譽的先進典型,他們的事跡為廣大青年學子樹立了正確的成長觀和價值觀。
  • 文化在引領企業發展中的觀察與思考——赴新疆兵團石河子市調研...
    8月18—24日,帶著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幹部赴新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調研實踐團以新疆天富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富集團)為調研實踐點,採取座談會、專題調查、個別訪談和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多維度了解天富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狀況,學習並感受企業文化對這個邊疆兵團企業發揮的作用。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舉行2020年兵團「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願...
    原標題:11月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舉行2020年兵團「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情況新聞發布會  11月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舉行2020年兵團「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情況新聞發布會,邀請兵團人社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中震先生和兵團團委副書記查永傑先生介紹有關2020年兵團
  • 新疆兵團農場職工撿到罕見5.2公斤重楊樹菇(圖)
    此間10月27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七團職工陳建新向大家展示了他撿到的一個特大野蘑菇。野蘑菇直徑達到40釐米,高度32釐米。  陳建新稱,半個月前,他途經一片楊樹林時,發現了這個野蘑菇,覺得這個蘑菇還會長得更大,用樹葉將其掩起來,想著長大了再來採回家。半個月後,他再次趕到現場,看到野蘑菇增大了一倍多。  據悉,一八七團地處新疆北部的中哈邊境,隸屬北屯市。
  • 解讀新疆兵團之六:創造特殊的多元文化
    中新社烏魯木齊十月十八日電題:解讀新疆兵團之六:創造特殊的多元文化  中新社記者楊東  新疆兵團人,四十七個民族,來自五湖四海,往往某個省份的人口在某個農場相對多一些,久而久之,這個省份的方言就成了這個農場的通行語言。即使少數民族也如此。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車俊:以「三化同步」促「兩個率先」
    要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作為「三化」建設、「新四化」聯動的重要依託,做大做強二產、做深做優一產、培育搞活三產,加快構建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服務業長足發展的兵團現代產業體系。要進一步落實政策、完善服務、營造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 新疆兵團一師四團職工發明種薯切塊機
    日前,在新疆兵團一師四團,馬鈴薯播種機正在播種由職工自己研發的種薯切塊機切的種子。  前些年,四團剛開始種植馬鈴薯,大家都處於觀望狀態,而敢闖敢幹的周樹林第一個響應號召種了40畝的訂單馬鈴薯。
  • 博士畢業後紮根基層做了10年實驗,他究竟圖什麼
    紮根基層,甘當普普通通的機械師;扎進實驗室,甘當籍籍無名的實驗員,空軍工程大學副教授何衛鋒——在默默跋涉中抵達夢想■上圖由陳卓攝【專家小傳】何衛鋒,1996年入伍,空軍工程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學院副教授10年前,何衛鋒博士畢業,分到了某航空兵團。他一頭扎進基層,從機械師幹起,從每天最為日常的工作中找到了日後努力的方向。一年後,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解決裝備問題,何衛鋒回到母校繼續攻讀博士後。就像魚兒了解大海、鳥兒熟悉天空,這位紮根基層部隊的博士後,更加清楚部隊需要什麼。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崑崙山上「一家親」
    原標題:團結花開崑崙山 從新疆和田出發,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側一路向東,穿過策勒縣城向南百餘公裡,大山深處一片綠樹成蔭的開闊地帶,便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場部。 一牧場與策勒縣的4個鄉鎮縱橫交錯,2700餘人中2/3是維吾爾族,牧場成立60多年來各族群眾親如一家,和睦相處。
  • 劉雪隱:甘做基層田野上的一叢「勁草」
    物換星移,知古鑑今,不僅古代的「能臣幹吏」是「勁草」,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幹部也應該是基層田野中的一叢「勁草」,不管風霜吹打,不怕日曬雨淋,自始至終紮根在這基層的沃野上,向陽生長。甘做「勁草」,當築信仰之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信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 新疆兵團「雙創」新活力促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11月23日電 (記者 楊東)任慧星大學畢業在內地城市闖拼數年後,又回到了養育他的故鄉——坐落於塔裡木河上遊南岸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三團。此間11月21日——22日,新疆兵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座談會」在阿拉爾市召開。觀摩到十三團職工創業園,新疆兵團司令員劉新齊在任慧星的展位前駐足良久,誇讚小任創業創新帶了好頭。  劉新齊透露:十二五期間,新疆兵團積極開展有效的改革探索和政策創新,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形成了行政支持、市場引導、政策激勵、大眾參與的良好格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快速發展。
  • 新疆石河子:兵團在荒涼戈壁上成立最早的城市
    在新疆所有的城市中,有一座被人們稱為「小上海」的兵團城市,不僅當年是建造在荒涼的戈壁上,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轄下的成立最早的城市,如今卻是最美的宜居之城,並享有「戈壁明珠」之美譽。這座兵團著名的城鎮,就是今天的新疆石河子市。
  • 兵團這片沃土給了他創作的源泉
    有一隻布穀鳥正在遠處的林帶裡叫:『布穀,布穀……』公路上,有一輛拖拉機,正從道路上拐進地頭,發出隆隆的響聲,繁忙季節,又將在暖暖的春風中開始了……」  這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著名作家韓天航短篇小說《春暖》的結尾。小說講述的是兵團職工郭忠槐、賈貴田、劉友平之間關於兒女婚事的故事。
  • 聚焦目標 篤定前行 三師圖木舒克市學習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
    近日,三師四十六團組織學習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該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趙麗娟參加學習之後說:「胡楊紮根在沙漠戈壁,經歷千百年的風沙,不畏環境艱苦,依然頑強生長。我希望能像胡楊一樣紮根基層,更好地服務職工群眾。」  連日來,三師圖木舒克市各級各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學習宣傳貫徹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