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2日電 題:新疆兵團職工紮根基層一生甘做「田管家」
作者 袁晶
「他就這麼走了,撇下了四歲的兒子和上初中的女兒,想到這裡我就難受。白天我害怕家裡人看到我哭擔心我的身體狀況,就不敢哭,都是晚上一個人躲在被子裡哭。」10月底,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二六團職工楊兵母親的家裡,其母親鍾國珍提起兒子就泣不成聲。
今年47歲的楊兵,生前任第七師一二六團11連農業技術員,指導全連職工如何進行農田管理。10月16日10時,他在值班後,騎車前往要機械採棉的職工田裡時,身感不適速回辦公室,卻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圖為楊兵生前在給當地職工群眾開現場會。(資料圖) 第七師一二六團供圖
紮根基層,甘做「田管家」
楊兵於1991年參加工作,之後被選送到塔裡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學習兩年。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理論知識,苦心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立志要把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回家鄉。1997年,楊兵學成後,毅然回到第七師一二六團,成為該團技術過硬的一名業務能手,在基層連隊最辛苦、最平凡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0年。2016年,他克服了生活和家庭諸多困難,赴新疆烏蘇市甘河子鎮參加支農服務一年,不僅獲得烏蘇市委、市政府表彰,還深受地方群眾的好評。
楊兵的妹妹楊寨花說起哥哥生前的事情,忍不住掉下了眼淚。她告訴記者:「我哥在校期間,學習很刻苦,每年都能拿到獎學金,還將節省下來的錢寄給家裡。我記得,當時學校要求他留校,被他拒絕了,一心要把所學的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回來。」
楊寨花說:「有時候,我哥從田裡回來,還沒顧上吃飯,連隊職工給他打電話,諮詢種植技術方面的問題,他害怕電話裡說不清楚,騎著摩託車就走了。」
「我哥這個人就是對工作特負責、對職工太好了,他覺得為職工服務,解決大家在生產勞動中遇到的難題,更有成就感。」楊寨花說,哥哥楊兵一生太辛苦了,一年到頭,他都不捨得買點肉,更不捨得給自己買一件像樣的衣服,整天就是泡在地裡。平時,他除了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什麼話也不多說,有事情也不跟任何人講,都是一個人扛下來。」
農民增產增收,技術是關鍵
第七師一二六團農業科負責人陳紹棟告訴記者:「我們這裡自然災害比較頻繁,農業技術員的工作比較關鍵,不但能給第七師一二六團農業科提供第一手的災情資料,更能及時指導職工如何抗災自救,減少投資和增產增收。」
「在多年的農技服務中,楊兵同志能耐心地為職工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把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傾囊相授從不保留。」陳紹棟說,楊兵同志的足跡幾乎踏遍了11連的每一塊承包地,他對每一地塊的肥力、面積、產量等指標數據,都如數家珍、了如指掌。
說起楊兵生前的事情,凡是被他幫助、指導過的人都覺得很惋惜。與楊兵經常在一起的植保員李建軍告訴記者:「我自1995年來到這裡,從不會種地,到科技示範戶,再到成為一名植保員,全靠楊兵生前給我指導,這些年我不但收入提高了一大截,還學到了很多的農業管理技術。」
李建軍說:「農忙時節,楊兵每天天不亮就去田裡轉,發現誰的棉田裡有問題,就趕緊給誰打電話,講解問題在哪裡,一直到天黑透以後才回家,中午就在外面啃點幹饃饃,喝點涼水。」
「2011年6月,我們這裡遭遇冰雹災害,我種植的100多畝棉花都被砸成了光杆,正在我發愁是否要改種打瓜的時候,他用技術方面的知識幫我分析,並告訴我如何提高棉花產量。」李建軍告訴記者,那一年在受災的情況下,他種植的棉花不但沒有賠,還掙了些錢。
在第七師一二六團11連幾乎每個承包戶都像李建軍一樣,接受過楊兵的技術指導。大部分的承包戶都是從一開始的不認同,到最後的心服口服;從畝產一兩百公斤,到現在的畝產400餘公斤,這期間楊兵是「跑斷腿、磨破嘴」的一點一滴地幫助職工轉變思想觀念,使得農業新技術能夠順利推廣。
在採訪的最後,第七師一二六團11連連長張貴平告訴記者:「在我印象中,其實楊兵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平平凡凡的一件事,就是20年如一日,深入到田間地頭,對當地職工群眾進行農業技術指導,而且將這件事做到了職工群眾認可和滿意。」
第七師一二六團位於天山北麓,該團土地肥沃,耕地規劃整齊、合理,便於灌溉和農機作業,農業以種植棉花為主。近年來,該團棉花科技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單產逐年上升,生產的「中華第一棉」——「錦」牌棉花以色澤純、纖維長、品質優遠銷國內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