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山之子,軍墾第一人,一生心系兵團,新疆人民不該忘記!

2021-02-28 最愛大新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最愛大新疆」,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來源:新疆我的家

今日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是經濟建設中的生力軍

是屯墾戍邊的重要力量

對一方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回首往昔

一代代創業人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歷歷在目

而有一位兵團建設者

無論過去多久依然活在

每一代兵團人的心裡

他就是張仲瀚

兵團機關習慣對張仲瀚免姓只稱「副政委」。張仲瀚單身一人,別無住宅,辦公室就是他的「家」。裡間一張床,兩隻沙發,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私人空間。他曾說過:「兵團是座大熔爐。」他把整個兵團都當成了家。

1949年夏季,王震看中了新疆那片遼闊的土地,暢想著在那裡開創更大規模的南泥灣。王震和老三五九旅的一些幹部逐個談話,開始做進軍新疆的思想準備,最先想到了已經是二軍第六師師長的張仲瀚。

在老三五九旅的團級幹部中,張仲瀚可以說是個「另類」。八路軍三五九旅都是走過長徵的老紅軍,唯獨這個北平的學生張仲瀚,是「半路」而來,而且一來就是主力團長。張仲瀚本是河北滄縣人,自幼隨伯父在北京長大。在讀高中時,就自辦刊物,創作發表民主進步思想的小說、劇本。1933年,18歲的張仲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可貴的是,他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團隊。王震向來對知識分子,對那些富豪家庭出身參加革命的人比較看重。每當說起張仲瀚,王震常有兩句話:「張仲瀚這個人不打個人算盤。」「張仲瀚有全局觀念。」當時全國勝利在即,王震構想著未來新疆藍圖的時候,他很想知道張仲瀚有什麼想法。

王震面對掛在壁上的中國地圖,問張仲瀚:全國勝利後,你想去哪裡?願意幹什麼?張仲瀚指點著地圖,直指新疆,說:新疆這麼遼闊,佔全國面積一大塊,但是,空白卻很大。新疆等待解放,等待開發,將來搞建設大有可為。王震情不自禁地插話,那裡能幹它許多個南泥灣。張仲瀚堅決表示:不管將來新疆之行有多困難,新疆之戰有多麼殘酷,我願意到新疆去,一定要到新疆去。

1949年9月,王震一兵團進抵酒泉,直叩新疆。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率部起義,新疆和平解放。之後,王震命令張仲瀚率一支小分隊提前行動,限日抵達焉耆,做好開荒生產的先期準備工作。

張仲瀚在酒泉收編有一支測量隊。他只帶了副團長謝高忠等五六名軍事人員,便與測量隊全體,向天山以南的焉耆疾馳而去。在專家引導下,張仲瀚踏勘了開都河兩岸的萬古荒原,選定了幾處可墾之地,並依專家意見,決定興修水利,開挖大渠,引開都河水灌溉良田。

這條大渠,就是已然流淌了50多年,滋養著焉耆綠洲,哺育著子孫後代。

張仲瀚率領他們從渤海到天山,在這裡開荒創業,建設家園,繁衍生息。在領導幹部中,張仲瀚是第一個踏上荒原的人。他不僅最早舉起砍土曼向荒原宣戰,而且在春耕準備中,開墾下新疆第一犁!

在王震強有力的領導下,駐新疆的20萬人民解放軍,1951年全部實現了生產自給。1952年,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籤發命令,駐疆解放軍除少數部隊保衛國防,大部分集體就地轉業,從事生產建設。繼而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統轄全疆轉業部隊,統一領導新疆軍墾事業。

對於生產兵團的特殊體制,對於部隊性質與任務的轉變,關乎集體與個人的身份認同以及前途命運,因而生發了種種模糊觀念。「兵團軍不軍,民不民,到底算什麼?」有人調侃說,「兵團是裝甲(莊稼)兵。」

張仲瀚,這位創建生產兵團的主要領導人,自身就是一位具有浪漫氣質的人,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他說,你叫我是「莊稼兵」,也沒什麼不好,我們就是要在戈壁灘上蓋花園。兵團將以自己的存在和發展,為國家做出貢獻,也為自己在邊疆建設幸福的家園。張仲瀚,以他充滿激情的革命理想主義,和他面對現實艱苦創業的行動,響亮地回答人們的質疑,消除人們的困惑。

但這種農田生活和一些軍人的夢想還是有差距的。農七師政委史驥,榮幸地參加了1954年新疆赴京國慶觀禮代表團。史驥站在天安門側的觀禮臺上,看到威武雄壯的解放軍,特別是在他眼裡已經是現代化的海軍、空軍通過天安門時,不禁心潮澎湃。興奮之餘,又不免黯然神傷。

回到烏魯木齊的當天晚上,史驥就把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地報告給張仲瀚。但他一句批評和責怪都沒有。次年春天,史驥由農七師到兵團開會。張仲瀚遞給史驥一頁信箋。史驥展紙一覽,副政委手跡:

十萬雄師到天山

且守邊疆且屯田

塞外江南一樣好

何須爭返玉門關

張仲瀚的這首詩作,便在幹部中流傳。史驥,領導著農七師在準噶爾盆地奮發圖強,成為兵團發展最快實力最強的幾個師之一,在空曠的戈壁荒原,創建了一座城市――奎屯。

有著同樣經歷和感動的何止一個史驥。老兵團的師、團幹部,以及許多普通幹部戰士,都曾經感同身受。有的說他是一團火,能點燃你的熱情;有的說他潤物細無聲,滋潤你心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個創造。屯墾戍邊,雖然早自漢唐即已有之,晚至清代亦有實行,但只留下了一些發人思古的地名和一些依稀可辨的廢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如此大規模的集體轉業,寄寓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同時又承受著自我生存的艱苦現實,古今中外無有先例,不能不說是一項大規模的綜合實驗。陶峙嶽、張仲瀚率領最初的10數萬轉業軍人,在新疆遼闊的萬古荒原,開始了理想主義的偉大實踐。

張仲瀚傾其半生心血結晶的五言長詩《老兵歌》,可以看作是新疆生產兵團的史詩。

《老兵歌》起句就是「兵出南泥灣,威猛不可擋。身經千百戰,高歌進新疆。」可見南泥灣在張仲瀚心中的位置。他把南泥灣視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源頭。張仲瀚在兵團的講話、報告、文章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詞,就是「南泥灣精神」。他像「曲不離口」一樣,常講一句話:「南泥灣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

1950年,張仲瀚進駐石河子,開始新城建設。當時,軍部和軍首長都沒有一間房。張仲瀚和大家一起挖「地窩子」,做起居之所。有人勸軍政委尊手免勞。張仲瀚笑言:「幹這個你們不如我,我們在南泥灣挖過窯洞。」於是,張仲瀚給周圍的將校官佐們講起了南泥灣。言畢,長嘯一聲,「讓未來的大樓,從地窩子開始吧!」起義軍官們真實地體會了張仲瀚言傳身教的「南泥灣精神」。

張仲瀚心懷「南泥灣情結」,踏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他的腳步,往往先於墾荒者的隊伍。他很早就穿越羅布泊,直上阿爾金山。露宿米蘭古城的廢墟,他在地圖上畫出一個圈,告訴農二師師長謝高忠,在這裡擺上一個團,就叫米蘭農場,是你在羅布泊的根據地。不久,這裡就變成了魚米之鄉。

在新疆北端的阿爾泰山,張仲瀚考察了額爾齊斯河流域,同行的有農十師師長張立長。這是一條美麗的河,自東向西流入當時的蘇聯,終端匯入北冰洋。張仲瀚沿河而下,一望無際的原野人跡罕至,一片荒涼。他伸開手臂,指著前方對張立長說:「你們農十師師部,就設在這裡吧!」

張立長順著張仲瀚手指的方向望去,極目倀寥闊,四望無人煙,茫茫大地空蕩蕩。張仲瀚沉吟地說:「你們是最北邊的一個師,就叫北屯吧。」北屯,就是現在共和國行政版圖上的北屯市。

兵團在發展,兵團在壯大。從掄起坎土曼開荒、軍墾第一犁開始,建立了一百數十個機械化大型農場。準噶爾,塔裡木,戈壁變綠洲,荒原建新城。不是南泥灣,勝似南泥灣。最初的10數萬轉業軍人,發展到100餘萬職工隊伍,總人口逾200萬。在昔日戈壁荒灘上安家落戶,重溫並享受著南泥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榮和快樂,歌唱著「邊疆處處賽江南」。

陶峙嶽、張仲瀚領導兵團創建的豐功偉績,書寫在新疆遼闊的大地上,世人有目共睹,無須贅述。唯有兩件事,意義不凡,但以往不曾宣傳,鮮有人知。

其一,全國「三年困難時期」,許多人飢餓死亡,全國糧荒。兵團因為人員大量增加,糧食也不富裕。張仲瀚和各師商議,為國分憂,自己勒緊褲帶,擠調數百萬斤糧食,支援災情最嚴重的幾個省。

災荒年間,各省都有大批農民外出逃荒,稱之為「盲流」,實則是災民、難民。「盲流」大量湧入新疆。兵團主管部門下發通知,指令各師清退遣返「盲流」。張仲瀚下部隊發現了這一情況,立即制止。他語重心長地說,國家有困難,我們不分擔誰分擔。老百姓生活沒有著落,我們不能眼看著不管。張仲瀚打電話給兵團機關,責令撤消此項通知。

張仲瀚綠燈一開,各師安置「盲流」做農場和工礦單位的正式職工。保守估計,全兵團幾年間吸納盲流(災民)總數約有三四十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子女,人口數量更為龐大。兵團此舉,為當時全國社會之穩定,消除社會隱患,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二,1962年5月,新疆發生了「伊塔邊民外逃事件」。在當時蘇聯政府駐新疆幾個領事館的策動下,伊犁、塔城邊境地區,三二日之內,數萬當地居民越境逃往蘇聯。事發突然,邊境一時空虛。村鎮被棄,田園荒蕪。地方沒有足夠的邊防警察,軍隊不能貿然開上邊境。緊急情況急需緊急應對措施。中南海關注著事態變化。在新疆黨政軍高峰會議上,張仲瀚挺身而出,我們上!兵團不軍不民,亦軍亦民。我們替他們代種,代收,代管(簡稱「三代」),等待他們回來,我們全部奉還。

危急時刻,方顯出英雄本色,亦顯出張仲瀚的政治智慧。中央同意「三代」良策。張仲瀚命令北疆各師:抽調幹部,組成「三代」工作隊,立即奔赴邊境地區。始終保持軍隊作風的生產建設兵團,令行禁止,雷厲風行。幾日之內,多支「三代」工作隊即已到達邊境,化險為夷,消除了危急。

後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下,兵團沿邊境線建立了十幾個邊境農場,和解放軍邊防部隊,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築起了鋼鐵長城,捍衛祖國邊防。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新疆那座美麗的城市石河子,城市規劃設計圖出自張仲瀚之手。今天,漫步在石河子市子午路的林蔭下,也不得不承認,當初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還有那座平房招待所,更是張仲瀚建築設計的得意之作。庭院式風格,但又不封閉。幾代國家領導人,還有胡志明主席,西哈努克親王,都曾在這裡下榻。

張仲瀚還一手創辦了兵團農學院(今石河子大學),自兼院黨委書記。

兵團藝術劇院,則是張仲瀚的文化大手筆。兵團的百萬職工來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調,地方文化多樣。為了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張仲瀚下大決心下大力氣創建了兵團藝術劇院。他親自出馬,從相關省市引進劇團。藝術劇院除文工團的歌舞、話劇,有京劇、秦劇、豫劇、越劇、楚劇、雜技等多個專業表演團體。一時欣欣向榮,百花齊放。

周總理對新疆兵團和張仲瀚,非常關注。1962年,周恩來要去廣州開會,通知張仲瀚由新疆趕往北京同乘專機,總理要利用空中航行的時間和張仲瀚談話。總理透露,毛主席和總理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把全國軍隊的三分之一,組建成類似新疆兵團的生產建設部隊。約張仲瀚來,就是要詳細了解兵團的內部機制,特別是經濟核算制度。

在全軍的最高會議上,張仲瀚講述了亦軍亦民非軍非民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之後,周總理又曾兩次召集張仲瀚等人到中南海的總理辦公室,研究甘、青、寧各省已有的幾個農建師和新建西北林業兵團的工作問題。總理對張仲瀚說,這幾件事,你都要管起來。

這天,周總理來到石河子,踏上了被開墾的處女地,目睹了這座嶄新的城市。總理知道,石河子原來也是個「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的蠻荒之地。今天看到的是,棉田麥海一望無際,綠樹紅花掩映著一座城市。這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的現實。

次日清晨,周總理見到張仲瀚就說,「昨天晚上,給你們想了幾句話……」張仲瀚聽總理一字一句地說完,即請總理題詞。不喜歡隨意題詞的周恩來,給新疆生產兵團留下了手跡:

「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紅旗,備戰防邊,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鬥,努力革命,奮勇前進——周恩來」

「文革」初始,張仲瀚就成了江青「欽定」的兵團頭號「走資派」、「反革命」。那是寒冷的冬季,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張仲瀚被剃了光頭,在一片亂七八糟的吼叫聲中,批鬥會進行了10多分鐘就草草收場,他被匆匆押回北京,投入牢房。

從此,張仲瀚與人世隔絕,在北京某監獄的單人牢房裡被監禁8年零3個月。他再也沒有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新疆。張仲瀚臨終前說過一句話:我這一生最傷心的事,就是被迫離開了新疆。

病重的周恩來惦記著張仲瀚。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一份對張仲瀚解除監禁的報告,送到毛澤東面前。主席說,張仲瀚原是部隊的人,還讓他回部隊去。

張仲瀚被安排進總政招待所久住。不久,張仲瀚住進了醫院。很多很多人絡繹不絕地探視,張仲瀚很少談及獄中的經歷。1979年底,中央完全恢復了他的名譽,分配張仲瀚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顧問。這時,張仲瀚住在三0一醫院,正在嘔心瀝血地撰寫他總題為《憶新疆》的回憶錄,後來他的心臟病病情加重,暫時中止回憶錄寫作,開始起草給黨中央的意見書,建議儘快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他忍著病痛,一字字一句句地向黨中央坦陳憂國憂民之情,陳述新疆生產兵團在政治、經濟各方面的戰略作用。

1980年3月9日,張仲瀚病逝,終年65歲。

炮兵司令部為張仲瀚準備的宿舍,他一天也沒有入住。給他補發工資所餘一萬餘元,張仲瀚臨終前分贈給了身邊的司機、秘書、警衛員。他,房無一間,錢無分文,兩袖清風,乘鶴而去。

張仲瀚

天山之子

新疆軍墾第一人

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屯墾戍邊有功

歷史不會忘記

新疆人民更不會忘記

兵團人更不會忘記!

相關焦點

  • 弘揚兵團精神傳承軍墾文化 服務絲綢之路經濟新發展
    嘉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氣象局局長尤錦標  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蘇玉君 通訊員朱蓉慧  記者:新疆石河子似乎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地方,提到它,很多人都會想到軍墾,,準噶爾盆地的南緣,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師部所在地。
  • 兵團這片沃土給了他創作的源泉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周世祥攝/光明圖片  紮根西陲 一生懷揣作家夢  55年前的新疆,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偏遠、荒涼、艱苦的地方。一位上海青年卻懷揣著「作家夢」,毅然決然地踏上西去的列車,前來新疆支邊。他就是韓天航。  韓天航的妻子金萍回憶道:「當時他不願意上大學,就是想到新疆。
  • 作曲家田歌談《草原之夜》:揭示軍墾戰士心靈
    今天的「可克達拉」是否真的「改變了模樣」……最近,記者專訪《草原之夜》曲作者、著名作曲家田歌,聽他講述《草原之夜》的故事。  「一首揭示軍墾戰士心靈的歌」  「不錯,《草原之夜》是一首愛情歌曲,但它更是一首揭示軍墾戰士心靈的歌。」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摘要)
    原標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摘要) 國務院新聞辦5日發表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摘要如下: 前言 60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忠實履行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光榮使命。廣大兵團軍墾職工櫛風沐雨,紮根邊疆,同當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亙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態綠洲,開創了新疆現代化事業、建成了規模化大農業、興辦大型工礦企業,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鎮,充分發揮了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的作用。
  • 新疆石河子:兵團在荒涼戈壁上成立最早的城市
    在新疆所有的城市中,有一座被人們稱為「小上海」的兵團城市,不僅當年是建造在荒涼的戈壁上,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轄下的成立最早的城市,如今卻是最美的宜居之城,並享有「戈壁明珠」之美譽。這座兵團著名的城鎮,就是今天的新疆石河子市。
  • 「暢遊天山」烏昌吐石克文化旅遊聯合推介走進杭州
    五地旅遊線路根據五地的資源特色,我們特別設計了:絲路風情、大美新疆、快樂研學、紅色記憶、冰雪風情五條精品旅遊線。第一、主題為天山·絲路風情旅遊線:行程包括吐魯番葡萄溝、蘇公塔、坎兒井、烏魯木齊哈薩克風情南山牧場、石河子兵團風情駝鈴夢坡、奇臺縣江布拉克等景區景點,使遊客能近距離體驗和了解,解開西域神秘面紗。
  • 新疆北屯市:中國最北的軍墾重鎮,額爾齊斯河南岸上的綠洲
    在所有的新疆兵團現代城鎮中,隸屬於新疆兵團管理的北屯市,是我最早去過的北疆兵團城市,印象相對也比較深刻。北屯市也是中國最北端的軍墾重鎮,位於阿勒泰地區境內,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支脈,從這裡可以直接到達五個邊境口岸,其地理和交通位置尤為重要。
  • 一個「疆二代」眼中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歲看不懂,30歲看完沉默,40歲看完流淚…
    
  • 以史鑑今 資政育人——兵團第一師任新農做客中國農墾雲直播公益大講堂 講述新疆屯墾的前世今生
    本期雲直播邀請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黨委黨校副校長、三五九旅幹部學院副院長、阿拉爾市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所長任新農同志,做新疆屯墾和兵團發展的精彩報告。這對於正在持續推進農墾改革與發展的墾區農場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回顧歷史、展望將來,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的契機。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 臺中縣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開啟新疆之旅(圖)
    19日晚間,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臺灣事務辦公室邀請,臺中縣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參訪團一行26人乘機抵達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正式開始了新疆參訪交流之行。天山天池風景區以天池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四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呈半月形,長3400 米,最寬處約1500 米,面積4.9 平方km,最深處約105 米。天池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有「天山明珠」盛譽。  「地球上每一個地方都是美的,不被破壞的自然景觀是最美的,要享受自然,而不應該去破壞她。」
  • 臺中交流團參訪軍墾博物館 感受激情燃燒歲月(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臺中交流團參訪軍墾博物館。(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中國臺灣網7月21日石河子訊(中國臺灣網記者 馬一娜)21日上午,臺中縣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參訪團來到軍墾博物館,了解軍墾歷史,感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文化在引領企業發展中的觀察與思考——赴新疆兵團石河子市調研...
    挖掘天富集團自身的企業文化,既要看它自身的生產環境,也要看所處的兵團大環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大力發展生產的同時,形成了濃鬱的軍墾文化。在新疆和平解放的徵程中,老一代軍墾人「凱歌進新疆」,把熱愛祖國書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兵團組建初期,兵團人在亙古荒原上創造了人間奇蹟,把無私奉獻、艱苦創業書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兵團人奮起二次創業,把開拓進取書寫在自己的旗幟上。
  • 西部牧業收購天山廣和疑雲陡生 賣掉生鮮乳資產今又買回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作者:周月明近段時間,上市乳企西部牧業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連連,先是5月18日宣布收購新疆天山軍墾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部分養殖公司100%股權,標的公司資產總額約11億元,後又於6月1日稱要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天山軍墾
  • 石河子:高擎軍墾文化大旗-軍墾文化 文化創意 文化積澱 綠風 文化...
    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裡產生了《軍墾戰歌》《軍隊的女兒》等一大批影響全國的文學藝術作品,讓軍墾文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影響了一大批熱血青年投身軍墾事業。這些軍墾文化基因一直延續著,並在今天發揚光大。  書香之城的魅力  「詩人艾青曾在石河子生活16年,他把詩歌的種子種在這裡。」艾青詩歌館館長朱樺介紹。
  • 【歌聲飄過70年】1959年:一首動聽的《草原之夜》,一座英雄的...
    天山網訊(記者王晶晶報導)在古麗娜爾·熱合曼的心裡,《草原之夜》是屬於她的,這首被稱為東方小夜曲的歌出自紀錄片《綠色的原野》,而她是紀錄片中的小主角,她的孩子伴著這首歌出生、成長,她的父親聽著這首歌將一生奉獻給了可克達拉。
  • 石河子 從荒涼戈壁到宜居之城(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來自一線的...
    如今,石河子市人口已達67.7萬人,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人口的1/4。這座築城史幾乎與新中國「同齡」的軍墾新城,已變身宜居之城,獲評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良好範例城市」杜拜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被譽為「戈壁明珠」。
  • 新疆兵團與臺中基層公務人員座談 雙方期深化交流
    雙方認為,兵團和臺中市在發展中都積累了各自的優勢經驗,應當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借鑑,推動自身快速發展。  作為特殊的社會組織,兵團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模式。當前,兵團「三化」建設特別是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兵團臺辦巡視員楊傳鵬在聽到臺中在土地開發中不斷進行城市文化創造時非常贊同。他說,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臺中市的做法給兵團提供了借鑑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