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星巴克背後的大金主?丨Cover計劃

2020-12-14 騰訊稜鏡深網

作者:李彤 編輯:李偉

3月20日,星巴克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全球股東大會,管理層提到了要升級消費者體驗和第三空間,第三空間的關鍵詞是方便、舒適、連接;以及一些與經營數據沒那麼相關的內容:繼續推廣冷飲回收杯蓋、在美國、中國、加拿大實現了兩性的同薪同酬。

關注社會責任與文化,積年累月的渲染之下,星巴克成功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賣的不是咖啡是文化。打「文化牌」不新鮮,這遠比「科技牌」歷史悠久。不論文化還是科技都需要投入,更需要消費者為高額溢價埋單。星巴克有小資情調的環境,還經常贊助文化活動(如達利畫展)……沙縣小吃可玩不來。

來自發達國家的品牌,打文化牌有天然優勢。可口可樂、麥當勞都曾作為符號被第三世界消費者追捧,星巴克更刻意地利用了這種優勢,讓自己成為市值9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星巴克1992年上市時只有125間門店,市值2.5億美元。

自營加盟雙輪驅動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

星巴克模式的核心是將門店打造成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人們在門店聊天、聽音樂、工作或一個人發呆,不消費也沒關係。後來有了WiFi,泡星巴克更像是在網上消磨時間。

星巴克的價格定位是「多數人承擔得起的奢侈品」,目標用戶是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審美品位高的「三高人群」。高利潤率使星巴克有能力持續提供較好的環境,吸引並「粘住」高端用戶。

門店既是經營場所又是獲客渠道,所以星巴克幾乎從不打廣告。用戶進入並停留形成「流量」,銷售咖啡、飲料及多種食品就是流量變現。

1987年,舒爾茨以400萬美元收購星巴克——擁有6間門店的咖啡豆及研磨機專賣連鎖機構,開始按自己的「第三空間」思路大舉擴張。

星巴克同時採用自營店(Company-operated stores)、特許加盟店(Licensed stores)兩種模式。自營門店直接承載星巴克文化且收入全額確認為營收,但這在資金儲備、人才配備和運營管理能力方面的門檻很高。更重要的是自營模式直面市場風險,如果誤判趨勢將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特許加盟是眾所周知的低成本擴張方式,只有部分可確認為母公司營收,好處是由加盟商承擔風險,母公司旱澇保收。星巴克通常不會給加盟店直接授權,而且是通過區域代理商來拓展市場。

1992年,星巴克在納斯達克上市。2009年全球門店總數達1.66萬間,其中自營店8832間,佔比53.1%。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球門店總數增長至2.93萬間,其中自營店1.53萬間,佔比52.3%。

在起家的泛美地區,星巴克也保留了大量的特許加盟店。截至2018年9月30日,泛美地區門店總數1.46萬間,其中自營店8575間,佔比58.7%。

特許加盟店數量與自營店接近但收入天差地遠。2018財年,星巴克門店總收入223.4億美元,自營店、加盟店分別貢獻了196.9億美元和26.5億美元。加盟店以47.7%的門店數貢獻了10.7%的營收(2017財年為10.5%)。2018財年,星巴克全球自營店平均每家貢獻營收128.4萬美元,而特許加盟店為19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自營門店的單店收入呈現緩慢下滑,而加盟店收入在穩步上升。

星巴克開拓新市場的策略可以歸納為「三部曲」:

第一部:在進入一個陌生市場時,為控制風險、降低不確定性,星巴克通常會用特許加盟模式探路。

第二部:初步站穩腳根、獲得一定品牌認知後,如果看好這塊市場會向代理商收購加盟店股權,將加盟店升級為自營店,將話語權全部收在手中意味著準備「打硬仗」。

第三部:在目標市場取得牢固地位,以泛美市場視為標杆,建立自營、加盟門店數量各半的格局。

目前星巴克在日本、中國演奏的都是「第二部」。

國際化之路:東邊日出西邊雨

儘管是國際化最成功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並非一帆風順。

星巴克在義大利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口味和文化方面的衝突。「祖宗十八代」喝咖啡的人怎會接受外來口味,更何況價格是本土咖啡的三倍!而且義大利人習慣站著喝一杯就走,抱著電腦一泡半天是美式咖啡文化。知乎上某位用戶說:「在義大利開星巴克,等同於一個美國人去成都開了一家川菜連鎖,還是用微波爐加熱那種。」

在澳大利亞,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咖啡館,每家都有穩定的客源,星巴克只能俘獲外地遊客。打拼8年後,星巴克被迫大幅度撤資。

在加拿大,星巴克遭遇強大的本土品牌Tim Hortons。這個品牌是加拿大國民生活的一部分,雄踞「全民是喜愛的咖啡品牌」榜首無法被撼動分毫。

星巴克在巴西敗得也「沒脾氣」。咖啡和足球一樣是巴西人的生命,每家都有研磨機,滿大街都是懷抱保溫瓶的小販。咖啡館不是享受醇香的好地方,又貴又「難喝」的星巴克只有外國人才會去。2006年星巴克進入巴西,全部採取自營模式,用了12年才發展到100多家門店。2018年3月,星巴克出售分布在17個城市的112家門店,切換為單一特許加盟模式。

於是亞洲成為星巴克海外擴張的主戰場。因為亞洲人不是從祖上就開始喝咖啡的,對於什麼咖啡好喝、難喝的認知近乎於「一張白紙」,搶佔亞洲人心智與強攻咖啡文化深厚的歐洲相比,事半功倍。

1991年,星巴克出現在中國。1月11日,星巴克中國的第一家門店在北京國貿開業。但這只是臺商開出的加盟店,星巴克總部無人在意。9年後的2000年,星巴克也只願拿中國的合資公司5%股權。

1995年,星巴克進入日本,在註冊成立的合資公司Sazaby League中佔股40%。1996年8月2日,星巴克在東京銀座開出第一家門店——銀座松屋通店。

中國、日本組織架構之所以不同,顯然是因為當年星巴克對日本市場寄予更高期望。

正如上文所說,星巴克進入日本的第一步是由合資公司作為代理商,通過特許加盟模式拓展市場。2014年日本門店數達到1000家,星巴克分兩批收購日本業務另外60%股權,然後將加盟店升級為直營店。

但星巴克在日本開出1000家店之後,增速卻被中國超越。截至2015財年末,星巴克在日本、中國自營門店數別為1073間和1026間,在中國還有785間加盟店。2016財年,日本、中國自營門店淨增數分別為67間和246間,中國這邊加盟店更是淨增了325間。2017財年,中國自營、加盟店分別淨增268間的286間,又一次將日本遠遠甩在後面。

中國後來居中上,取代日本成為星巴克海外擴張的橋頭堡。2017年,星巴克將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合資企業的少數股東權益全部收入囊中,將全中國的加盟店升級為自營店。截至2018財年末,星巴克在中國的自營門達3521間,進入140多座城市。

在日本,星巴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7-11為代表的便利店。日本是個快節奏的國家,城市空間相對擁擠窄小,消費者習慣在便利店的自助設備上打杯咖啡。此外,罐裝咖啡的市場佔有率達到驚人的28%。

而直到今天,中國每年人均咖啡消費也不到5杯,其中80%以上是速溶咖啡。但由於人口基數龐大並且越來越富裕,中國早已成為星巴克前CEO舒爾茨給華爾街講故事時的「最重要市場」。2005年,星巴克在上海設立了大中華區總部。

2018年6月的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宣布2022財年末(2022年10月2日)在中國大陸的門店數將達6000家,進入240座城市。

除了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中國的咖啡豆供給能力也是重要因素。長久以來拉美一直是全球咖啡豆主要產地,中國雲南氣候、地理條件也非常優越。未來這有可能為降低星巴克全球採購成本作貢獻。

美國、中國是最重要的兩個市場,分別代表星巴克「今天」和「明天」。與自營、加盟一樣,是驅動星巴克的又一組「雙輪」。

自營「不賺錢」

星巴克最重要的支出是原輔料、包裝材料採構及自營門店租賃,財報將這幾項支付歸納為cost of sales including occupancy costs。2018財年,此項成本首次超過100億美元,佔自營收入的51.7%。

觀察發現,星巴克季度末「原輔材料及包裝材料」庫存帳面值為「採購及租賃成本」的50%,假定存貨周轉期為一個季度,則原輔材料及包裝佔營收的26%。進一步觀察存貨結構,我們發現咖啡豆帳面值與包裝材料的比值保持在3.6一線,可以推算出咖啡豆成本佔銷售收入的20%。也就是說,一杯30元的星巴克,咖啡豆的成本約為6元。

門店運營成本(store operating expenses)是第二大支出,2018財年達71.9億美元。倉儲物流、折舊及攤銷等支出也因自營門店而生,2018財年上述成本費用合計17.9億美元。2018財年,星巴克與門店相關成本(不含租金)合計89.8億美元,佔自營收入的45.6%。

2018財年,原輔料、包裝材料、租金、門店運營、折舊等支出合計佔營收的97.3%。由此揭開一個驚人的「秘密」:星巴克自營店幾乎不賺錢!

這是基於星巴克全球運營數據得出的結論,泛美市場不是這樣(後文會專門分析泛美國市場)。但這更說明星巴克所謂的「國際化」基本是賠本賺吆喝。比義大利本土品牌貴幾倍還賺不到錢,看看義大利人怎么喝咖啡就明白了。

星巴克利潤來自特許加盟店及商品銷售(咖啡豆、咖啡粉、多種飲品及周邊商品)。2018財年,星巴克特許加盟及商品銷售收入分別為26.5億美元和23.8億美元,合計50.3億美元,佔財年總營收的20.3%。

自營業務賺口碑、樹品牌,收特許加盟費、賺商品銷售差價,這是星巴克生意經的核心。類似京東自營業務賺口碑不賺錢,聚攏人氣、獲得流量後,將電商平臺向第三方賣家開放,通過提供服務賺取毛利潤。

怪不得星巴克在無比成熟的美國市場還要保留50%的特許加盟店。自營店的功能是樹立並維持品牌形象,有自營店的服務做樣板,加盟店差不到哪裡。問題是加盟店交了特許費,還要從星巴克採購,還要提供星巴克水準的服務,賺錢也不容易。授權關聯公司拓展新興市場,時機成熟時溢價收購,是一種驅動方式且肥水不外流,但像日本、中國目前「全自營」不符合「星巴克邏輯」,競爭態勢緩和後,估計特許加盟還是會搞起來,並且像在美國一樣佔到門店總數的一半。

但如果星巴克沒能碾壓日中兩地本土品牌,取得不可動搖的市場地位,然後大搞特許加盟賺錢,自營店業績「坍塌」對集團的影響遠非加盟店可比。星巴克在下一盤大棋,更是險棋。

兩大主要市場:泛美和亞太

星巴克泛美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拉丁美洲國家;亞太區包括中、日、韓、泰等國。2018財年,泛美、亞太自營門店、加盟門店總收入分別為192億美元、6.15億美元,分別佔全球自營、加盟收入的97%、82%。

總體而言,亞太區自營收入增幅高於泛美區,但由於基數小,泛美區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亞太區的2倍以上。2018財年是個例外,由於上千家中國門店加盟改自營,亞太區自營收入大增41%、對星巴克自營收入的貢獻率達58%。

以下是基於季報數據對泛美、亞太兩個市場的點評。

泛美區連續4年「滯長」

截至2018年9月30日,泛美區自營門店數為9684家(其中美國8575家),佔星巴克自營門店總的55.9%。而2018年Q3,泛美區自營收入40.9億美元,佔星巴克自營總收入的74.8%。

2018年Q4,泛美區自營門店採購及租賃成本17.1億美元,佔收入的42%(比星巴克總體水平低10個百分點),相當於此項成本全球金額的62.1%。也就是說,泛美地區以62%的採購及租賃成本取得全球自營收入的76%。

泛美區門店運營成本、其它成本(包括倉儲物流、折舊及攤銷)佔自營門店收入的比例也優於星巴克整體水平。2018年Q4,泛美區自營門店運營成本為15.9億美元,折舊及其它運營成本合計2.1億美元。上述各項成本合計18億美元,佔泛美區自營收入的44%,較星巴克整體水平低2個百分點。

泛美區自營門店採購、租賃、運營諸項成本合計佔營收的比例較全球整體水平低12個百分點,加上特許經營收入,星巴克泛美區經營利潤率超過20%。2018年Q4,星巴克泛美區經營利潤10.1億美元,利潤率22%。

需要提出的是,星巴克泛美區經營利潤連續4年「滯長」。2015財年經營利潤32.2億美元、利潤率24%,2018財年經營利潤36.1億美元,利潤率跌到22%,平均年複合增長率不到4%。如此低的增速顯然撐不起20倍的市盈率,星巴克給投資人講的故事發生在亞洲,更確切地說是發生在中國。

亞太市場重資產

2018財年自營收入佔全球自營收入的20%以上,每財季約11億美元。2018年Q4,亞太區自營門店採購及租賃成本5.25億美元,佔收入的47%,比泛美區高5個百分點。相當於此項成本全球金額的19%。以19%的採購及租賃成本取得全球自營收入的21%,亞太區及格而已。

亞太區門店運營成本、其它成本佔自營門店收入的比例優於泛美區。2018年Q4,亞太區自營門店運營成本為3.27億美元,折舊及其它運營成本合計1.25億美元。上述各項成本合計4.52億美元,佔亞太區自營收入的40%,較泛美區低4個百分點。

自營咖啡館屬重運營業務,人力成本較高。星巴克亞太區運營成本佔營收的比例優於泛美,主因應當是人力成本低。鑑於日本與北美人力成本接近,中國低成本人力資源是星巴克在亞太區賺錢的秘訣。2018年Q1開始,亞太區自營店運營成本突然「上了一個臺階」,原因是將1400多家門店升級為自營。亞太區自營門店採購及租賃成本佔營收的比例較泛美區高5個百分點,但利益於人力成本優勢,兩地自營業務經營利潤率持平。

在中國的兩難處境

星巴克是績優股不假,但投資人給20倍市盈率看中的是國際化故事。近些年泛美區經營利潤增速只有4%,而且靠的是美國本土市場,加拿大、巴西都乏善可陳。在歐洲、澳洲又碰了「軟釘子」,日本、韓國亦被證明「想像空間」有限。數來數去只有中國市場可以被寄予厚望。

2017年12月31日,以14.4億美元對價收購「東方中國」(East China)50%,從而間接收購了中國大陸1400多間加盟門店並改為自營。

2018年5月16日的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方面透露了未來的發展計劃。在門店擴張方面,到2022財年末新增門店數提至6000家;在營收方面,相較2017財年,計劃未來五年在中國的總營收達到3倍以上,營運收入達到2倍以上。

因收購中國大陸1400家門店,星巴克商譽暴增至30億美元、固定資產淨值膨脹10%。結果亞太區「商譽攤銷及固定資產折舊」翻了一番,佔自營收入的比例上升3個百分點。亞太區自營門店自不到泛美區的55%,但折舊攤銷金額達泛美區的70%。

相關焦點

  • 原來背後有一個大金主
    原來背後有一個大金主 話說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那就是旭旭寶寶從龍珠淨身出戶時候已經賠光了兩年直播賺得所有錢,那麼在鬥魚的旭旭寶寶依舊是大手大腳的,十天從出兩百萬讓人十分羨慕,那麼旭旭寶寶這麼多錢到底哪來的呢?
  • 大金所重啟背後:雪松控股對價6億入主 牽頭化解「輝山債」
    本報記者 陳嘉玲 鄭利鵬 北京報導7月4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作為新股東,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前往大連金融資產交易所(以下簡稱「大金所」)視察,並表示將為大金所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大金所官方微信號於7月1日發文稱,其官網和APP已全面升級上線。
  • 肖戰臺灣大金主出現 只要有她在這個眼睛裡有光的大男孩就涼不了!
    肖戰臺灣大金主出現 只要有她在這個眼睛裡有光的大男孩就涼不了!時間:2020-03-11 14: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肖戰臺灣大金主出現 只要有她在這個眼睛裡有光的大男孩就涼不了! 相信大家對關於和肖戰有關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自始至終肖戰都不曾做錯什麼事。
  • 連續兩月競選籌款落後於拜登,川普將辦「大金主」籌款晚宴
    面對此形勢,川普加大了籌款力度,有消息稱他計劃邀請共和黨「大金主」參加下周舉辦的私人籌款晚宴。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1日報導,兩黨總統候選人於當日各自公布了6月的競選籌款數額。拜登籌集了1.41億美元,川普籌集了1.31億美元,二者籌款額相差1000萬美元。6月的籌款數額均創兩位候選人單月籌款數額新高。
  • 中國人喝咖啡開始講門道 誰在「幹掉星巴克」?
    參考消息網5月19日報導境外媒體稱,全球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在2017年豪擲13億美元將中國大陸所有門市營運權都收歸已有後,近日宣布計劃欲在2022年將大陸門店數量擴至6000家。與此同時,大陸本土的咖啡品牌也在虎視眈眈,挾其資本洪流正在快速奪取市場份額,瑞幸咖啡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 星巴克主推一咖啡豆 來自拿破崙流放過的小島
    而這背後也有一個如今的趨勢——那些看起來稀少、昂貴的咖啡豆已經成為精品咖啡之間競爭的重要一環。這也意味著,在星巴克越來越多地強調自己的咖啡品質,增開高端臻選門店,想要讓自己也精品起來的時候,它也需要加入這個競爭。最近,星巴克推出了每盎司售價 10 美元的 St.Helena 咖啡豆,本月開始在西雅圖的烘焙工廠店銷售,之後會轉入線上。
  • 星巴克推出帶酒吧的全新精品咖啡館 希望你從早到晚都泡在這裡!
    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星巴克在全球76個國家擁有28039家門店,計劃2018年新增2300家全球門店,但這一增速低於分析師的預期。   星巴克表示,西雅圖 Reserve 精品咖啡館是公司的首家高端系列門店,加上計劃建設的20~30家新 Reserve 咖啡烘焙工坊,今年還將相繼落戶米蘭和紐約,明年則會進軍東京和芝加哥市場。
  • 1歲不到卻敢挑戰星巴克,誰給你的勇氣?
    搞事情:叫板(碰瓷)「老炮」星巴克瑞幸在2017年初剛成立時,就放言叫囂著要挑戰咖啡界的「老炮」星巴克,直至2018年5月份,還發布公開信星巴克涉嫌供應商壟斷「不公平競爭」事件,以至於後續的高薪挖走星巴克員工,替代星巴克把店開進故宮,瘋狂搶佔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咖啡份額
  • 星巴克成功背後有什麼秘密?
    星巴克的最初發展,得益於舒爾茨早期的戰略和理念,公司始終追求「市場第一」的戰略,從太平洋西岸到芝加哥再到加利福尼亞廣建分店。  1990年星巴克開始贏利,但只有充足的現金才能滿足舒爾茨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他拒絕從銀行貸款和以特許經營方式獲取資金。他害怕自己精心挑選和烤制的咖啡在銷售末端由於無法顧及的細節而遭到玷汙。最終他選擇資本密集型戰略——上市。
  • 到底誰才能擊敗星巴克?
    但讓美國人最終真正且廣泛地愛上咖啡,背後原因更可能在於:自19世紀50年代開始,咖啡的烘烤和包裝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以阿巴克和佛齊為代表的公司,開始自己烘烤咖啡、研磨咖啡,然後裝罐。而裝罐的方式,是為了讓咖啡可以配送到美國各地。
  • 星巴克啤酒 70元一杯背後的中國野心
    從北京商報採訪上海咖啡協會副會長王振東的觀點中可以看到,星巴克北京坊旗艦店的創新背後其實有三種不同的用意:首先,通過開設特色旗艦店提高和鞏固連鎖茶品行業的壁壘;其次,通過咖啡、茶飲和就的全產品線覆蓋,加速本土化競爭力,同時收集客戶數據;第三,進一步布局星巴克的核心門店,通過細分吧檯拓展細分市場的想像空間
  • 星巴克計劃開遍中國
    據USA Today等報導,咖啡連鎖星巴剋星巴克計劃在中國再增上千家店,預計2019年達到3400家,而目前這一數字是2000,也就是說,幾乎再造一個星巴克 。USA Today援引星巴克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霍華德·舒爾茨的話說,中國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共有12531家店),機遇巨大,而且很有可能躍居第一。
  • 星巴克:一個貓爪杯引發的「血案」,背後的品牌效應令人深思!
    在這波品牌意識的培養上,星巴克下了大功夫。相信熟悉星巴克的人都知道,賣杯子已經成為了除咖啡以外的星巴克的另一門生意,而且星巴克的杯子因其新穎的造型、獨特的創意一直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從去年櫻花季的「夜櫻杯」,年前的「豬豬杯」和這次的「貓爪杯」,都是因為好看的造型和限量版的紀念意義,而引發了很多星巴克迷們的爭相購買。 當然僅僅外形好看,是引發不了如此大的關注和搶購的,這場「杯子的戰爭」最大的誘導因素還是星巴克這個品牌背後所隱藏的巨大效應。
  • 日系四大品牌空調——三菱電機、大金、東芝、日立,到底誰才是空調...
    隨著家用中央空調在國內的興起,各大品牌在國內舞臺上你爭我奪,打的熱火朝天,客戶聽的也是雲裡霧裡,想選到一個真正質量高,效果好,節能舒適的中央空調還真是不容易,下面我們看看這日系四大品牌,誰才是真正從客戶利益出發,誰是從公司利潤利益出發。
  • 早餐這個大金礦 看星巴克、麥當勞、KFC是如何做的?
    繼上月推出漢堡系列早餐以來,美國超級連鎖品牌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可謂小動作不斷,近期又上線「星巴克酸奶 +」 系列,號稱希臘酸奶搭配健康穀物和真實果肉果醬,每日限量供應。雖說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但其想在早餐市場站位腳跟的想法不言而喻。
  • 大金、日立、三菱……進口中央空調品牌哪個最好?
    大金LP系列,一拖二中央空調系列,通俗地講就是1臺室外機連接2臺室內機,室內機可選擇風管室內機或壁掛室內機,可以靈活應用於客廳、餐廳的需求。VRV系列,主要分為VRV-B系列和VRV-P系列,是大金主推的家用中央空調定製系列,壓縮機是渦旋式的。VRV-B系列,外機小型,適用面積一般在95方以內,價格在VRV系列中相對來說較低,算是比較平價的一款,是LMX升級版。
  • 星巴克貓爪杯走熱的背後,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營銷套路
    這一輪成功的營銷背後,會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每個門店限量一到兩個」、「貓爪杯限量發售」,種種字眼都將星巴克推向了「飢餓營銷」的深淵,不過星巴克卻在第一時間發文稱,「抱歉我們無法讓每個人都擁有一隻『喵』,但這絕不是所謂的『飢餓營銷』。我們每一季都在致力於推出新的產品,每款新品都會按照一定的量在各門店進行銷售。
  • 教你免費喝星巴克
    2、中行×星巴克丨22000積分兌2張大杯券即日起至2021年4月14日,中行信用卡持卡人可登錄繽紛生活APP,22000積分兌換1杯星巴克大杯手工調製飲品,每周六、日兌一贈一。3、浦發×星巴克丨28000積分兌中杯券每日上午11點,浦發信用卡持卡人可登錄浦大喜奔APP,28000積分兌換1杯任意口味星巴克中杯手工調製飲品。周限3張,名額有限。
  • 星巴克買一送一,沒有任何條件!
    湛江美食與萌元素探店丨評測丨攻略丨優惠各位小夥伴,好消息好消息!星巴克買一送一又來了!和一杯網紅奶茶差不多價格就可以享受星巴克30多塊=兩杯!!、星巴克氣致冷萃系列飲品、手衝咖啡,虹吸壺衝泡咖啡、咖啡融合冰淇淋系列產品、瓶裝水和瓶裝飲料除外)。
  • 星巴克與餓了么正式推出「專星送」,背後不止是做外賣...
    原標題:星巴克與餓了么正式推出「專星送」,背後不止是做外賣... 「 編者按: 這一次星巴克還有什麼招。 ▲ 所以「世界上最大的星巴克」也開在了上海 之前在星巴克 2018 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公布了一項計劃橫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