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我說起了她的苦惱。
她今年任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孩子。軒軒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做數學題思路很清晰,在課上表現不錯,回答問題正確率蠻高的。但他有一個特別大的缺點——不寫作業。
我說:還好吧,小孩子可能忘了。
朋友重重嘆口氣:他不是忘了,而是大部分時間都不寫。我耐心地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他還是不寫。因為懶惰,他成績下降了。
你不是說他在校表現不錯嗎?回答問題也比較積極?我問。
朋友說:他並不積極回答問題,都是等叫到他,才慢吞吞地說出答案。
我又問軒軒與同學老師的關係如何。
朋友這樣告訴我,他幾乎與同學們沒有什麼交流,總是自己靜靜地待著,也不愛參加集體活動,即使參加也是學校要求全班必須參與的。平時他聽課總是縮成一團,與老師說話聲音特別小,佝僂著後背,好像一個小老頭。
聽朋友說著,我內心勾勒著這個孩子的樣子。他一定有雙怯生生的眼睛,看人時總是不敢大大方方看過去。我問朋友是不是這樣,她點頭。
我問朋友孩子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她說,大約是在孩子一歲左右時,孩子的媽媽與孩子爸離了婚。然後她自己帶著孩子生活,但基本把孩子交給姥姥帶,她自己要上班,開始新的戀情後,更沒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了。
朋友倒苦水時,我不由得想起另外一個小孩。
同事的女兒琳琳是個不起眼的孩子,她不如同齡孩子漂亮,甚至比別的小孩兒黑一些。
小時候,琳琳是個很難帶的孩子。同事去上班,她非要媽媽來扎辮子。同事已經在路上,但她大哭大鬧,一路打了六七個電話。同事婉言安慰,才慢慢平息了她的哭鬧。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起去旅遊,凌晨三點到山頂看日出。琳琳沒起過那麼早,在同事的懷裡又踢又打,大聲哭鬧,吵得同車的人沒什麼好心情。
有的人甚至悄悄地說小孩沒教養,但同事並不急,也沒聽見她呵斥琳琳。她只是拍著琳琳的後背,小聲安慰她,過了一會兒,琳琳在同事的懷裡睡著了。
我們都說三歲看大,小公主琳琳長大肯定是個嬌縱的孩子。但並不是,琳琳的發展一直不錯,變得懂事、上進、體貼父母。
同事的手壞了沒辦法做飯,琳琳爸又不在家,剛上四年級的琳琳,能夠蒸好米飯,做好西紅柿炒蛋。
琳琳上初中時,數學成績不太好,她就多用時間,比其他同學更努力,一個學期後她的數學成績進步了一大截,總成績到了全班前六。
中考時要加試體育,琳琳從初一開始就自覺練習八百米跑。後來,琳琳成功考入自己心宜的高中,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琳琳和老師同學的關係都不錯,平時班裡有什麼活動,她總是積極參加。臺上的琳琳落落大方,閃閃發光,讓大家只看到她自信的光芒,忽視了平凡的外表。
我們誰都沒想到,被父母捧在掌心的琳琳,會成為這麼優秀的孩子。
我們都想自己的孩子長成琳琳的樣子,而不是成為膽小畏縮的軒軒。
我們看到在琳琳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包容,理解與被愛,她長成了一個安全感十足的孩子。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處於第二個層次。這個處於低層次的安全需要,是產生其他需求的基礎。
當人缺乏安全感時,他所追尋的目標就是那些能帶給自己安全感的事物,從而阻礙了對高層次需要的追求。
我們覺得軒軒不愛寫作業,是因為他比較懶。但懶的原因是什麼呢?是他安全感的缺失,阻礙了他更高層次需求的出現。可能在他的生活中,一直渴望的是媽媽的懷抱與家庭的溫暖,對自己他沒有更高的要求。在他的身後沒有一個堅強的後盾,鼓勵他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則不然,他們確信自己的能力,面對困難他們普遍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即使解決不了問題,身後還會有一個安全基地,允許他們降落休息。
既然安全感那麼重要,我們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
建立安全感的最好時機是孩子三歲之前。
三歲前的孩子如果與媽媽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對他人格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會要求成人親親,抱抱,舉高高,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的滿足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開始。
幼兒期的孩子都害怕分離,有分離焦慮,作為父母應該避免長時間和孩子分離。現在節奏快工作忙,很多年輕人將孩子長期交給老人帶,雖然老人盡心竭力照顧孩子,但並不能代替父母的位置,也不能起到父母的作用。
同事帶琳琳時異常辛苦,產假修完要上班,上班時琳琳由老人帶。同事下班就自己帶琳琳,照顧起居,還要陪她玩,睡前講故事。
雖然自己辛苦,但是琳琳的發展有目共睹。
家庭氛圍的和諧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穩定條件。
我們常常將和諧社會掛在嘴邊,殊不知我們的小家,就是孩子的整個社會。他需要在這個小社會中,學會處理與父親母親的關係,學會逐漸認識自己,形成獨立意識。
如果家庭這個小社會動蕩不安,孩子只會在驚恐中無所適從,根本談不上學習與認知。
琳琳的父母關係融洽,他們時常帶琳琳出去玩,帶她參加活動,比如舞蹈比賽、詩歌朗誦賽等。我特別記得,同事帶琳琳去漂流,面對湍急水流的琳琳毫不懼怕,拼命滑動手中的船槳,當時她只是個十歲左右的小丫頭。
如果軒軒的家庭和諧,能夠從小生活在父母的關注下,他的問題會得到很大改善,與老師同學們相處起來,不會那麼困難。
大聲斥責孩子是安全感的殺手
成年人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產生不同的行為,成年人往往容易根據自己的經驗要求孩子。
當孩子表現出反抗,成人容易採用大聲斥責的方式壓制孩子。其實,在大聲斥責時,孩子並不理解為什麼,而是只記住了當時的恐懼情緒,當這種情緒得不到釋放,能量便會被卡住,造成心靈的創傷。
我覺得,我同事對琳琳的做法十分可取,當孩子與成人所希望的做法相左時,不要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應充分考慮孩子的需要。
柔聲的安慰,輕輕的撫摸,同情的擁抱,是安撫孩子情緒的有效手段。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哭鬧自然會停止。
當孩子做了不合時宜的事,我們能做的不是說教,也不是抱怨,而是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沒關係,爸爸媽媽在你身邊,讓孩子弱小的心靈有所依附,就能讓他們產生繼續嘗試的勇氣,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勇氣來自於父母的鼓勵,來自於孩子的自信,而孩子的自信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源於安全感。
優秀的孩子都有足夠的安全感,優秀的父母都能站在孩子身後,做孩子的安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