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遊寫在前面的話:轉發一篇發表在健康報上醫學人文板塊的文章。敘事醫學為一線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寫作的思路、方法、範式。在一線,無論是臨床一線還是護理一線、亦或是養老一線,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敘事護理強調的不是技術,而是態度,只有生命才能進入生命,只有靈魂才能與靈魂交流」。在前不久於北京舉辦的《敘事醫學》雜誌首發式上,中國石油中心醫院院長助理李春結合實踐案例,分享了他們醫院5年來在敘事護理方面的探索實踐和取得的成效,給與會者帶來很多啟發。——編者
丁丁的故事
丁丁是一個8歲的女孩,因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住我院兒科。她剛來的時候頭髮凌亂,眼神渙散,穿的衣服有些髒兮兮,對醫護人員不理不睬。
護士長問她:「你叫什麼名字?」她說:「我叫糖尿病。」護長說:「你不是叫丁丁嗎?怎麼叫糖尿病?」丁丁說:「我媽說我有糖尿病,一輩子都治不好。」護士長又問她:「你喜歡糖尿病嗎?」丁丁瞪了護士長一眼說:「我不喜歡。你喜歡啊?」護士長說:「我也不喜歡,我們可以商量著把糖尿病趕走。」丁丁的眼神一下就亮了,說:「真的呀?」護長說:「真的!」
當天下午,護士長就拿了一張紙去跟丁丁聊天。她們認為丁丁會得糖尿病,是因為她體內有一個不聽話的血糖。丁丁說,在她少吃飯、不吃糖、多走路、打針的時候,血糖是聽話的。在她吃得多、吃糖、光睡覺不走路也不打針的時候,血糖就是不聽話的。
聊完天的第二天,丁丁的行為居然就發生了變化。她把偷藏的糖果、糕點交給了媽媽,飯後開始圍著兒科的環形走廊轉圈兒。
後來,護士長又了解到丁丁有一個夢想——想當老師。護士長說:「你不僅未來可以當老師,你現在也可以當老師,也可以教會不聽話的血糖聽話。」於是,護士長跟丁丁有一個約定:如果前一天的血糖是正常的,護士長就會獎勵她兩個小貼片,一張獎勵給丁丁這個好老師,另一張獎勵給聽話的血糖。而且這個行為是在護士站全體護士的見證下進行的。丁丁的行為繼續發生變化,她從以前拒絕測血糖變成主動找護士阿姨測血糖。
隨著血糖值正常天數的增加,護士長跟丁丁又有了一個新約定:如果每周的血糖都是正常的,就獎勵她一支紅藍鉛筆。當丁丁拿到三支紅藍鉛筆後,她出院了。
護士長一個月後電話隨訪。丁丁的媽媽說丁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丁丁已經收拾好書包,準備開學就去上學了;也愛美了,開始學著梳小辮兒,要穿乾淨整潔的衣服。她不僅能管控自己的行為,同時也開始管理父母的行為。丁丁的媽媽邊講邊哭,說:「謝謝護士長,如果不是遇到你,丁丁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敘事護理的五大核心技術
在丁丁的這個故事中,我們運用的方法是敘事護理。所謂敘事護理是指在敘事醫學尊重、傾聽、共情的人文關懷基礎上,把後現代心理學當中的敘事治療的模式、理念和方法,與臨床護理相結合,所產生的這種新的心理護理的模式和方法。敘事護理的核心理念包括5點:1.人不等於疾病,疾病才是疾病。2.每個人都是自己疾病的專家。3.每個人都有資源和能力。4.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作者。5.疾病不會百分百的操縱人。
敘事護理有五大核心技術:外化、解構、改寫、外部見證人和治療文件。
外化,就是把人和疾病分開。在丁丁的故事當中,丁丁患糖尿病的原因是她體內有一個不聽話的血糖。好像血糖是一個小孩子,他可以聽話,也可以不聽話。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方式,把丁丁和糖尿病進行了分離。外化的作用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對患者的作用,可以讓患者聚焦在他的疾病或問題上,能夠明確狀態,增加患者對疾病或問題的掌控感。另一方面是對護士的作用,讓護士從關注疾病和護理行為到關注這個活生生的人。
河南省人民醫院一位護士長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她們結束了敘事護理沙龍的學習後,下樓經過手術室的門口,看到一個小夥子在抽菸,出於職業習慣,她走過去,拍了小夥子的肩,跟他說:請不要抽菸了。當小夥子抬起頭,她看到小夥子滿眼都是眼淚。「我知道滿眼的眼淚都是故事。於是,我改變了我說話的態度和方式,我問他:你在等誰?」護士長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非常動情。她說,「外化的力量非常強大。當護長十幾年,滿腦子都是醫院的制度,當我有了外化的能力,我就看到了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
解構,就是探索問題或行為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就丁丁而言,她反覆入院,表面上看是因為她不遵醫囑,拿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兒。當我們去探索她的家庭文化的時候,得知丁丁的媽媽對她說過這樣的話:「你有糖尿病,你一輩子都治不好。」家庭文化把丁丁塑造成一個活著無望的人。一個活著無望的人,一定會及時行樂。我們再看丁丁的那些讓父母和醫護人員討厭的行為,發現她其實是在抓緊時間享受生命的歡愉。於是,我們對丁丁的行為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改寫,就是根據「外化對話」所發現的那些被遺漏的片段和例外,讓故事的走向發生改變。丁丁入院的時候,她身上正在上演著一個故事——一個偷吃糖果、不運動、不測血糖的丁丁的故事。後來,我們發現丁丁有個當老師的夢想,於是我們抓住這個「例外」,引導丁丁實現去當「不聽話的血糖」的老師,從而構建起了另外一個支線故事。這個支線故事的主題是控制飲食、主動運動、管理血糖的丁丁的故事。
外部見證,即藉助別人的「眼光」和「說法」增長自己的力量。通過我們所在乎的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或新特徵,並且以某種方式向我們「證明」,就會增強我們對這個「新」特徵的理解和認同。獎勵丁丁的貼片是在全體護士的見證下進行的,那麼全體護士和護士長就變成了這種行為的外部見證人。外部見證的作用是:使改變真實化,對行為能起到強化的作用。
治療文件,就是藉助某種工具強化信念,實現真正的治療。在丁丁的這個故事當中,貼片、紙張、紅藍鉛筆都叫做治療文件。治療文件的力量非常強大,當丁丁拿到一支紅藍鉛筆的時候,實際上是丁丁握住了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利。當丁丁拿到3支紅藍鉛筆的時候,她能夠掌控自己命運權利的信念就不斷地被強化,丁丁就從一個無望的人,變成了一個可以掌控自己命運權利的人。她活著有了希望,也愛美了。
午間課堂的實踐
自從醫院2013年2月成立護理心理委員會,我們就開始在進行敘事治療的分享與學習。2014年,通過對全院123名患者和家屬進行訪談,我們感受到患者和家屬對心理撫慰的需求深如大海,無邊無際。之後,我們對全院護士進行敘事治療培訓和臨床實踐。2018年,我們進行了敘事醫學午間課堂的嘗試,即每隔一周的中午進行午間課堂的分享。我們的體驗是,這是一個慢慢浸泡和改變的過程,就像泡臘八蒜一樣,終有一天顏色會變的。
比方說,有一個護士長,她以前認為敘事護理的理念精神都是空的,但當她在臨床中去體驗的時候,她體會到價值和力量。她去跟一位患者家屬預約胃鏡檢查,家屬情緒不穩定,跟護士長大喊大叫。護士長說:我看到你對母親很孝順,看到你不想讓她等太久。家屬立刻就安靜下來。護士長說:當我能夠聽到患者內心需要的時候,我體會到那種美妙,我體會到什麼叫傾聽,什麼叫尊重。
敘事護理強調的不是技術,而是態度,只有生命才能進入生命,只有靈魂才能與靈魂交流。它不是以改變患者為目的,是強調對患者生命的了解與感動。護士們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敘事護理有四大效果:療愈患者,關愛友朋,親密家人和遇見自己。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改善了患者和護士的體驗。另外一個效果是2017年全院護理零投訴,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優質服務。
5年踐行敘事護理,讓大家認識到,醫護人員的角色是傾聽者、陪伴者、見證者。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生病的結局,但我們可以陪著患者,改變他在面對疾病和死亡過程中的態度。敘事的理念是我們單調枯燥平凡生活當中的一點點詩意,隨著我們的體驗的增加,我們雖然做著同樣的工作,但可以做出別樣的意味。護士們說:護士是陪伴患者走夜路的人,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夜的黑,但我們的陪伴可以增加患者走過夜路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