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關部門在京發布了被稱為微波爐「蒸」標準的《家用微波爐蒸功能要求及試驗方法》。但這標準真就能保證微波爐完成最基本的蒸功能——蒸出「白白胖胖」的大饅頭嗎?筆者實際操作後認為,這還有待實踐檢驗。
在家電賣場,一位微波爐促銷員聽說筆者想買蒸汽微波爐時說,其實這些蒸汽微波爐大多並非在內部結構上有什麼重大變革,而是和我們以前用微波爐熱饅頭差不多,也是一個蒸籠,下面放一些水,蒸的時候要蓋上蓋子。只不過現在廠家附送的蒸籠比較大,有些產品據說是採用了新技術,經過特殊處理後底部吸熱性更好,使用起來更方便。只有松下的蒸汽微波爐在爐壁的左側外面有一個可以打開的小門,裡面安裝了一個小小的水箱,注入清水後,這些水會被輸送到微波爐內部的水槽中,在微波加熱的過程中,水被位於水槽下面的加熱器加熱,從而產生蒸汽,蒸汽穿過爐內的陶瓷蓋,瀰漫在整個爐腔裡,附著在食物表面。
其實早在2004年,蒸汽概念就已現身於微波爐市場了。自美的「食神蒸霸」推出市場之後,海爾緊隨其後推出了「蒸汽轉波爐」,格蘭仕推出了微波爐 「蒸善美」,LG也基於圓形內膽技術,推出微波爐新品「蒸神煎霸」,而松下變頻蒸汽微波爐的面世,更是將這一場「蒸」戰推向白熱化。就連筆者也禁不住忽悠,把某知名品牌具有蒸汽和燒烤功能的微波爐請回了家。
在仔細地閱讀了說明書後,筆者認認真真地實踐了一把。先是用那個大蒸籠熱了個已經蒸好的饅頭,別說,暄暄騰騰的大饅頭還真跟以前用微波爐幹轉不一樣。初步的成功讓筆者有了信心,於是信誓旦旦地告訴兒子,媽媽要用微波爐給他做 「蒜蓉粉絲蒸扇貝」。兒子的欣喜鼓舞著筆者,4個大扇貝很快裝盤上了籠屜,20分鐘後新鮮出爐,但筆者發現貝肉已變成了貝幹。
據說,微波爐「蒸」標準是由美的微波爐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同負責起草的全球微波爐行業第一部標準,相關部門檢測表明,帶有「蒸」功能的微波爐比普通微波爐對植物性食物水分保留增加100%,維生素B1、B2分別增加15%、25%以上。對動物性食品的水分、維生素B1、B2分別提高6%,8%,5%以上。還有中國營養研究所營養分析師也指出,微波爐「蒸」標準的效果已經達到了跟傳統的「蒸」相一致的地步。
但以筆者隨後堅持不懈的實踐經驗來看,微波爐蒸食品,一不留神就會讓食品中的水分都蒸發掉而讓食品變得幹硬,而一位用微波爐蒸過饅頭的朋友告訴筆者,她蒸出的饅頭口感有些像新疆的名吃——烤饢。這讓筆者迅速地打消了當初買微波爐時想把家裡的蒸鍋賣了廢品的打算。筆者以為,不論產品是否從檢測指標上達到了標準,對於食品來說,好吃才是硬道理,能蒸出松鬆軟軟的大饅頭的微波爐才能算是符合標準的蒸汽微波爐。
筆者發現,除了蒸的功能,目前市場上的微波爐還都增加了燒烤功能。筆者也曾興致勃勃地用微波爐烤過肉串等食品,但多次實踐之後,最終還是為家裡又添置了一臺真正的電烤箱。不知在不久的將來,微波爐「烤」標準是否也會隨之出臺。但這一標準是否能讓微波爐烤好肉串,筆者心中也頗存疑問。
標準滯後曾一度被指為家電業發展之痛,一切的問題追根溯源都會歸結到標準的缺失與滯後。但標準真就能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嗎?當標準成為了市場炒作的工具後,也就會和產品的這些附加功能一樣成為一種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