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死的時候叫做「七」(也可以稱為「頭七」),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地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淡忘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我國民間一直有燒五七、七七的習俗。據說人死了以後,靈魂眷顧家人子女,不忍離去。要過了五七35天,有的地方是七七49天才肯離開去天堂。因此,五七成了我國喪葬文化的重要環節而倍受重視。這一習俗源遠流長,明人張宣在《疑曜·七七》中寫到:「裡俗死人,每遇七日,輒設祭。」五七儀式需要什麼呢?我們把要準備的東西分為三大類。比如,可以燒一些紙錢,一般是將白紙或淺黃色火紙剪成銅錢的形狀,焚化給死者(只要是冥幣就行)。還有給死者上香,表達對死者的尊敬、感激與懷念。
同時,感悟人生,其實就是去??淨與奉獻的真諦。另外,準備些祭品火化給死者。這些祭獻給神靈、死者的供品,是讓他們享受供奉、保佑全家平安、消災祈福,隱含著人們的誠孝之心。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獻給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期盼著他們降下福祿,安享吉詳。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