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1月22日,被譽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的朱自清出生了。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裡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揚州的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帳。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臥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裡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一個陰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朱自清在大學讀書最後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在華洋書莊見到一部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14元。這對一個學生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麼多錢,可書又實在捨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製作的時候,父親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捨不得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又想到將來準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柜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頗豐。他不僅重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更注重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極力主張通讀的方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錢基博在《朗誦法》序中介紹的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兩種讀書方法。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大部分白話詩文還是只宜於讀。就白話文作品而論,讀是主腔,說有輔腔;我們自當更著重在讀上。」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了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怎樣學習國文》)。因此,必須注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彙、字句、篇章、聲調裡」。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係,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裡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而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覆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指出:「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詩文主要是靠了聲調,小說主要是靠了情節。」
朱自清讀書,不只是體現在勤與苦上,他還有自己獨特的徑和舟,這就是:把讀書和做人結合起來,把讀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讀書伴隨著朱自清走過了一生。
來源:人民網、揚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