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看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有發現了一些新的感受,男人從兒子變為父親,才能深刻體會到人世間父與子的天倫情感是如此深沉。
朱自清發自肺腑的深情創作《背影》,不僅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並且入選中學教材,而且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創作者運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文字來撰寫散文。
我還是鍾情於散文,散文文字簡單樸實,仿似簡單直敘,但卻得有深刻功底才能把自己思想傳遞其中,保證文章歷久彌新。
我看了一下朱自清為何如此感傷於父子之情,後來才知道,他與父親之間有過深深的矛盾。
朱自清的父親由於失業賦閒在家,家中經濟壓力巨大,父親以封建家長之尊,不提前告知朱自清就把他的工資取了,朱自清作為受新時代思想薰陶的青年,肯定極為的不滿,兩人便爆發了衝突。
朱自清便脫離家庭束縛,攜妻兒去往外地謀生了,自此父子失和,父親也是在乎面子的人,兒子也是倔強的人,從此長達八年父子才冰釋前嫌。
說到底,也不是因為金錢的原因,是因為朱自清感覺不被尊重,根本舊社會封建專制思想與新時代思想的對壘。
我認為《背影》是反應中華文化中的父子天倫感情的代表作,其中父親對於家中的壓力儘是一肩抗,對於家中的負面情況總是竭盡掩蓋,就算家中已經家徒四壁了,也仍然為兒子添置物件。
而兒子則恰恰相反,作為剛剛二十歲的年輕人往往心比天高,處處都願意表現自己,對於父親的種種關懷總是顯得不屑。
文章一開頭便交代了作者家庭的時代背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已經在走下坡了。
不過父親卻安慰他,「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而且父親還給他買了衣服,見文中「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
確實與中國傳統父母是一樣的,就像一顆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子孫,中國人始終把家族與傳承的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行李太多,得向腳夫11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這一段話,我能深刻的體會,就是男人在二十來歲的時候,總是以天真而又偏頗的世界觀來衡量世界,總是想發聲,總是想證明自己,男性是雄性的動物,似乎必須以推到一堵高牆來證明自己,而那一堵高牆就是父親,儘管那堵高牆為自己庇護過風雨。
父與子就像是天敵,始終想搶奪權力的手杖,如果能有母親來調和可能會削弱矛盾,可是朱自清卻遇到小媽來挑撥,父子終將失和。
就跟《動物世界》裡面一樣,年輕的雄獅終將會挑戰獅王,來奠定自己的位置,畢竟權力是鬥爭中來的,獅王戰敗之日,就是雄獅立王之日。
不過朱自清的父親終將老去,父親從封建家長的位置上下來,變成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並家書一封給朱自清,其中「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一句話猶如晴天霹靂砸向朱自清的腦袋,頓時對於父親的感情才猶如洪水泛濫,寫下佳作《背影》。
文中「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作者在回憶中把父親的衣著一併著在文中,我可以想像到一位肥胖蹣跚的老人試圖越過障礙物的情形,甚至有些「滑稽」 卻帶著可愛的模樣,在兒子面前一副炙熱的心腸,盡掏自己的心血也無所謂。
以我愚鈍的資質來看,散文始終以細節和情感來取勝,如果沒有細膩的筆觸和充盈的感情來著作,散文必定是無病呻吟或日記式記錄。
文中有很多細節的敘述,看似平淡卻讓人淚目,特別是男人成長為了父親,不禁鼻酸,父愛如山,就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也給與了《背影》高度的評價。
想想那時我們或我們,都是從一路「鬥爭」、「妥協」中過來的,在這一路上,父親始終給與我們堅強後盾,不遺餘力的幫助子女。
年輕時候甚至會對父親憎恨、埋怨等,不過有一天自己做了父親,才明白父親對兒子的感情是如此的深沉,猶如高山巍峨,海水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