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語文教材裡的優秀範文之一,最早刊登在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上,是在50年代被撒出課本,1982年重新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後,曾經引起諸多爭議,2003年還被某地方版本從語文教材裡刪除。
1300多字的《背影》,文字優美,情節真實感人,尤其是描寫父親送「我」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給「我」買橘子等細節,感動一代又一代學生。但是在《背影》的後面,掩藏著朱自清和他的父親朱鴻鈞交惡的辛酸往事。
一、最初的父愛和期望
朱自清出生前,兩個哥哥先後夭折,朱鴻鈞把父愛和期望傾注在朱自清身上,白天送他去新式學堂上學,晚上去夜塾繼續讀文言文。每天放學回家,朱鴻鈞都要檢查朱自清的作文。文章寫得好,朱鴻鈞會拿起桌上的豆腐乾、花生米獎勵兒子;寫得不好,會責備兒子,甚至把文章投進火爐燒掉。
朱鴻鈞是「公務員」,職位是徐州「榷運局長」,相當於現在的「菸酒專賣局長」。因為納妾,被揚州老家的姨太太鬧得滿城風雨,影響惡劣,被革職查辦,丟了仕途,這也是《背影》裡「父親差事也交卸了」的真正原因。
二、朱鴻鈞的封建家長作風
朱鴻鈞安慰兒子「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實際上他只能依靠借貸和變賣家產應對眼前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任務。他勤奮學習,一年修完兩年的課程,1920年從北大哲學系畢業,到杭州第一師範學校擔任教職,每月把自己工資寄一半給父親,留下一半養家。
1921年,朱自清回到揚州任省立第八中學教務主任,升了官,提了收入,妻子武仲謙再次懷孕生子。丟了「官帽子」、卻端著「官架子」的朱鴻鈞一直沒找到工作,整天怨聲載道,脾氣變得暴躁。
朱鴻鈞一直嫌棄他的薪水掙得太少,認為朱自清是北大畢業,應當有更好的前程,現在又因為兒媳懷孕,交給自己的「養老錢」少了,更是氣得要命,封建家長的作風發作,在小妾枕邊風的挑唆下,動用自己與校長的私交,直接把朱自清的工資截留給自己。
朱自清在新思想洗禮下長大,一直想追求人格獨立,本來每月給父親生活費已經是「盡孝」,現在又被老爹半路「截胡」,失去工資的支配權,一肚子不高興。
三、父子的二次僵局
最終引起父子反目的「火藥桶」,是因為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愛笑」。武仲謙多數時候是帶著兩個孩子和朱鴻鈞住在一起,看到包辦婚姻娶進門的武仲謙整天樂呵呵,朱鴻鈞認為兒媳「不懂事宜」,時常冷嘲熱諷,心情鬱悶時會破口大罵。
頗有傳統思想的武仲謙不能開罪公公,又不能告訴朱自清實情,鬱結於心,病倒在床。武仲謙的笑,一直是朱自清生活中最大的一抹陽光,現在陽光變成陰霾,源頭是「氣死祖母、截走工資、辱罵妻子」的父親,朱自清賭氣帶著妻兒辭職離開揚州,去寧波、溫州等地謀職,父子關係第一次陷入了僵局。
1922年,朱自清想主動緩和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暑假時帶著妻兒回到了老家杭州,結果朱鴻鈞先是不讓朱自清一家人進門,後來在家人的勸和下,讓兒子進了家門,卻始終不肯對他說一句話,搞得朱自清「很尷尬」。
朱自清在冷漠的家中待了幾日,父子之間的關係沒有絲毫緩和,最後怏怏返程,半年後鬱悶地寫下長詩《毀滅》,用「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來映射父子之間的矛盾。
四、第三次僵局,父子幾年未見
朱自清心裡一直抱著和父親和解的想法,1923再一次回家探親時,卻與朱鴻鈞發生爭執:工資是該由兒子自由支配,還是「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武仲謙愛笑的性格是不是需要好好管教?
積蓄多年的怨恨徹底撕破兩人的親情,這一次,父子正式決裂。朱自清壓抑自己的悲憤,離開家之後幾年,雖然月月寄錢給父親,但他基本沒與父親聯絡過。這也是《背影》的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和「最近兩年的不見」的背景。
五、《背影》,讓父子和解
1925年10月,朱鴻鈞給在清華教書的朱自清寄來了一封家書,這也是《背影》最後一段提到的內容:「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看到父親的信裡提到哀嘆「大去不遠」,又想到父親一直「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朱自清內心深處的「怨懟和決絕」 瞬間土崩瓦解,「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朱自清以《背影》為題的散文集出版後,拿到書的朱鴻鈞看到《背影》裡最後一句:「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潸然淚下,父親終於讀懂兒子深情的回應告白,「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在那一刻,父子多年的積怨,冰雪消融。
由於彼此的生活理念不同,父母與子女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衝突,子女嫌父母,父母怨子女,歸根到底還是「理解問題的角度不同」。朱自清與父親的能夠和解,原因是兩方各退了一步,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溝通。
天下間,雖然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不同,但矛盾不可能割斷親情。朱自清在《背影》的背後掩藏的真相和解決之道,幾十年之後,依舊有現實的借鑑意義。人生苦短,歲月摧人,子女對父母縱有千般糾葛恩怨,不妨讀一讀《背影》,學一學散文裡流露的父與子之間血濃於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