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背後和父親之間的故事,遠比散文內容本身曲折

2020-12-17 觀老師聊一聊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語文教材裡的優秀範文之一,最早刊登在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上,是在50年代被撒出課本,1982年重新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後,曾經引起諸多爭議,2003年還被某地方版本從語文教材裡刪除。

1300多字的《背影》,文字優美,情節真實感人,尤其是描寫父親送「我」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給「我」買橘子等細節,感動一代又一代學生。但是在《背影》的後面,掩藏著朱自清和他的父親朱鴻鈞交惡的辛酸往事。

一、最初的父愛和期望

朱自清出生前,兩個哥哥先後夭折,朱鴻鈞把父愛和期望傾注在朱自清身上,白天送他去新式學堂上學,晚上去夜塾繼續讀文言文。每天放學回家,朱鴻鈞都要檢查朱自清的作文。文章寫得好,朱鴻鈞會拿起桌上的豆腐乾、花生米獎勵兒子;寫得不好,會責備兒子,甚至把文章投進火爐燒掉。

朱鴻鈞是「公務員」,職位是徐州「榷運局長」,相當於現在的「菸酒專賣局長」。因為納妾,被揚州老家的姨太太鬧得滿城風雨,影響惡劣,被革職查辦,丟了仕途,這也是《背影》裡「父親差事也交卸了」的真正原因。

二、朱鴻鈞的封建家長作風

朱鴻鈞安慰兒子「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實際上他只能依靠借貸和變賣家產應對眼前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任務。他勤奮學習,一年修完兩年的課程,1920年從北大哲學系畢業,到杭州第一師範學校擔任教職,每月把自己工資寄一半給父親,留下一半養家。

1921年,朱自清回到揚州任省立第八中學教務主任,升了官,提了收入,妻子武仲謙再次懷孕生子。丟了「官帽子」、卻端著「官架子」的朱鴻鈞一直沒找到工作,整天怨聲載道,脾氣變得暴躁。

朱鴻鈞一直嫌棄他的薪水掙得太少,認為朱自清是北大畢業,應當有更好的前程,現在又因為兒媳懷孕,交給自己的「養老錢」少了,更是氣得要命,封建家長的作風發作,在小妾枕邊風的挑唆下,動用自己與校長的私交,直接把朱自清的工資截留給自己。

朱自清在新思想洗禮下長大,一直想追求人格獨立,本來每月給父親生活費已經是「盡孝」,現在又被老爹半路「截胡」,失去工資的支配權,一肚子不高興。

三、父子的二次僵局

最終引起父子反目的「火藥桶」,是因為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愛笑」。武仲謙多數時候是帶著兩個孩子和朱鴻鈞住在一起,看到包辦婚姻娶進門的武仲謙整天樂呵呵,朱鴻鈞認為兒媳「不懂事宜」,時常冷嘲熱諷,心情鬱悶時會破口大罵。

頗有傳統思想的武仲謙不能開罪公公,又不能告訴朱自清實情,鬱結於心,病倒在床。武仲謙的笑,一直是朱自清生活中最大的一抹陽光,現在陽光變成陰霾,源頭是「氣死祖母、截走工資、辱罵妻子」的父親,朱自清賭氣帶著妻兒辭職離開揚州,去寧波、溫州等地謀職,父子關係第一次陷入了僵局。

1922年,朱自清想主動緩和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暑假時帶著妻兒回到了老家杭州,結果朱鴻鈞先是不讓朱自清一家人進門,後來在家人的勸和下,讓兒子進了家門,卻始終不肯對他說一句話,搞得朱自清「很尷尬」。

朱自清在冷漠的家中待了幾日,父子之間的關係沒有絲毫緩和,最後怏怏返程,半年後鬱悶地寫下長詩《毀滅》,用「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來映射父子之間的矛盾。

四、第三次僵局,父子幾年未見

朱自清心裡一直抱著和父親和解的想法,1923再一次回家探親時,卻與朱鴻鈞發生爭執:工資是該由兒子自由支配,還是「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武仲謙愛笑的性格是不是需要好好管教?

積蓄多年的怨恨徹底撕破兩人的親情,這一次,父子正式決裂。朱自清壓抑自己的悲憤,離開家之後幾年,雖然月月寄錢給父親,但他基本沒與父親聯絡過。這也是《背影》的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和「最近兩年的不見」的背景。

五、《背影》,讓父子和解

1925年10月,朱鴻鈞給在清華教書的朱自清寄來了一封家書,這也是《背影》最後一段提到的內容:「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看到父親的信裡提到哀嘆「大去不遠」,又想到父親一直「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朱自清內心深處的「怨懟和決絕」 瞬間土崩瓦解,「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朱自清以《背影》為題的散文集出版後,拿到書的朱鴻鈞看到《背影》裡最後一句:「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潸然淚下,父親終於讀懂兒子深情的回應告白,「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在那一刻,父子多年的積怨,冰雪消融。

由於彼此的生活理念不同,父母與子女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衝突,子女嫌父母,父母怨子女,歸根到底還是「理解問題的角度不同」。朱自清與父親的能夠和解,原因是兩方各退了一步,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溝通。

天下間,雖然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不同,但矛盾不可能割斷親情。朱自清在《背影》的背後掩藏的真相和解決之道,幾十年之後,依舊有現實的借鑑意義。人生苦短,歲月摧人,子女對父母縱有千般糾葛恩怨,不妨讀一讀《背影》,學一學散文裡流露的父與子之間血濃於水的愛!

相關焦點

  •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背後,一個真實父親的背影
    於是,隨手重新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倒是一樣能緩合疫情的浮躁。人人熟知的那篇署名散文「背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對奔波勞累的父親身影的沉思與感傷。不管是誰,不任是校長,還是組長,不管是首長,還是隊長,你年幼時的成長,都離不了父親那份厚重的滋長。
  • 《背影》的背後:朱自清與父親的真實關係
    那文章背後的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真實的情況是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因為父親是傳統的文化人,朱自清是接受新思想的北大高材生,兩人的時代觀和價值觀天差地別,更是大半輩子都在不斷的衝突中,誰也不服誰。就連《背影》這篇文章,都是在父子不斷爭吵中創作的。
  • 朱自清《背影》的真實背後:父子不和,多年不相見
    朱自清描寫父愛的散文,《背影》,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曾經有過矛盾和誤會,父子之間,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後其實還藏著有另外一個辛酸故事。
  •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田仕飛
  • 張怡微談散文寫作:《背影》被「誤讀」多年,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
    在中國,「創意寫作」這個舶來學科只有十多年歷史,但課程設置已相當豐富,從傳統的詩歌和小說,到頗具中國特色的「影視劇寫作」。而作為一位教授現代散文寫作的老師,張怡微發現,散文這種文類嚴重缺席了中國當代的創意寫作課程。散文是歷史悠久的文體,常稱的「古文」指的就是古代散文。先秦時期盛行古文,其特徵是用準確的表達和嚴密的邏輯來「載道」。
  • 讀朱自清《背影》有感——致父親
    今日又看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有發現了一些新的感受,男人從兒子變為父親,才能深刻體會到人世間父與子的天倫情感是如此深沉。朱自清發自肺腑的深情創作《背影》,不僅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並且入選中學教材,而且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創作者運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文字來撰寫散文。
  • 教授建議刪除教科書中的《背影》?因為朱自清的父親做了這事?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11,閱讀約3分鐘眾所周知,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中學語文課本的必學作品。這是朱自清寫於1925年的一篇回憶散文。
  • 長大後再讀朱自清的《背影》,才明白了父親的偉大,父愛如山
    夜裡再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突然明白了父親的不易,也正是應了那一句老話:父愛如山。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脫俗,在這篇《背影》裡他描寫了父親的背影,而這種背影讓他感動不已,看似很普通的描寫,可是卻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如此,每次出門時父親總是在背後向我們不停地揮手,頻頻回頭張望,父親的眼睛早已溼潤了。
  • 重溫經典散文丨朱自清:背影
    小時候,總覺得父親很高大,盼望著自己快點長大,長得比父親還高。長大後,終於長得比父親高了,卻覺得是父親變矮了……成長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我們長大了,父母卻漸漸變老了。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所以,且行且珍惜吧!
  • 《背影》背後父與子的故事
    走進《背影》背後的故事。掃一掃 看視頻  今年是朱自清誕辰120周年,那個浦口車站月臺上父親的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記憶。有很多人渴望了解這對父子之間更多的故事。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裡回憶童年和父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冬天的夜晚特別的冷,父親便起了爐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爐子太高,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進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 《背影》沒告訴你的事:朱自清與父親的八點檔家庭鬥爭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品,這篇敘述父愛的文章在1925 年發布之後,便引起文壇強烈反響,許多人看了這篇文章後,都大為感嘆朱自清的文筆,竟能將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尤其是父親肥胖的身材翻過月臺的情景,更是令人為之動容。那文章之外,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究竟怎樣呢?
  •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有「聖父病」?
    作為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朱父在「父親」這一身份中,權力是凌駕於親情之上的。他對孩子所有熱切的期望,都是不顧孩子所思所想的「一廂情願」,沉默如鐵的背影,意味著只顧自己付出,不求情感理解,放任感情錯位。 《背影》中的「橘子」,在今天已經成為了網絡流行語。朋友之間互相揶揄,爭當彼此「爸爸」的遊戲,也反映了父親與子女情感關係中權力地位的不平等。
  • 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但是他和父親關係並非想像那樣
    說到散文,不得不提到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的文章雅俗共賞,平淡中流動著感人至深的情韻。他的散文《背影》,寫的是他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特別是父親買橘子時在月臺上下爬攀的描寫,感動了無數人。
  •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原因: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這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的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時,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這篇課文影響了無數人,朱自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子的愛完全表現了出來,打動了無數人。然而,如此經典的一篇散文,卻有大學教授建議刪除掉,這是為何呢?
  • 朱自清:最後一次見你父親的背影是什麼時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開頭,這篇文章曾經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它是無數學生心中關於父愛最初的印象——溫情的心酸。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帶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朱自清的《背影》與其妻子武鍾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動著每個讀過這篇文章的我們,引得無數人淚流滿面。他們父子的感情看上去溫馨而感人,其實《背影》的背後有著另外的故事。《背影》寫於 1925年 10月,朱自清先生談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理由: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而眾多跟父愛有關的詩詞文章之中,現代作家朱自清所作的散文《背影》更是因編入初中教材的緣故而廣為人知。《背影》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寫的回憶性散文,而文中的內容背景,則是1917年冬季。文章通過描寫父親「背影」的平凡以及生活的清苦,在字裡行間透露著父親對兒子的寵愛。
  •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中的火車站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讀者朋友們上中學時都學過現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這篇飽含父子之情的回憶性散文講述的是朱自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時,他的父親在浦口火車站為他送行,照顧他,並替他買橘子的事情。朱自清的父親是一個胖子,為了給兒子買橘子,在高高的站臺上攀爬,他肥胖的身子爬得很吃力,看著父親的背影,不禁朱自清流下了眼淚並永遠記在心間,相信無數的讀者也被深深感染,永遠地記住了這一刻,這就是中國式的父子情深。
  • 讀朱自清的《背影》——憶我的父親
    多年以來,每當我聽到有關父母的故事或歌曲,再或者看到有關父親的文章,我都會莫名的衝動,尤其是多次拜讀了朱自清的回憶性散文《背影》,我心中更加的波瀾酸痛。朱自清的《背影》,敘述了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念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車站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子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不僅是作者淚目,我亦再三淚流滿面。
  • 課本刪除《背影》?著名詩人余光中:朱自清算什麼「散文大師」!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朱自清《背影》中非常經典的一段話,語言平實質樸,但卻飽含深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學子。但進入21世紀之後,這段話卻為朱自清和《背影》這篇文章招來了不少非議,甚至差點被語文教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