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有「聖父病」?

2020-12-11 新京報

撰文 | 李汶芮

談起父愛,有一篇存在於我們共同記憶中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學生時代對這篇課文的閱讀理解,呈現的是一種單向度的解讀,即表達了某種不容置疑、不可辯駁的父愛。雖然可以稍微補綴一些父親的傷感成色或知識分子在時代語境中沉默的姿態,但出於標準答案的考慮,對《背影》的理解,大方向不能跑偏。

然而如今再次審視課文中的情境,同時參考朱自清的生平側記,你會發現,上述單向度的溫柔進入到一種複雜的局面當中。朱自清成長於一個嚴厲的封建家庭,父親在大部分時間裡呈現的不是關愛,而是專橫。作為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朱父在「父親」這一身份中,權力是凌駕於親情之上的。他對孩子所有熱切的期望,都是不顧孩子所思所想的「一廂情願」,沉默如鐵的背影,意味著只顧自己付出,不求情感理解,放任感情錯位。

《背影》中的「橘子」,在今天已經成為了網絡流行語。朋友之間互相揶揄,爭當彼此「爸爸」的遊戲,也反映了父親與子女情感關係中權力地位的不平等。今天推送的文章是一篇舊文,作者分析了《背影》中不平等的父子關係,思考了文化中的「聖父病」。在父親節這天,我們將這篇文章再度分享與你,但願它能有助於你的思考。

父親的三重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這是小時候讀課文的重點段落,要挖空了動詞來考試,一字字分析其中精妙到不勝其煩。

少年子弟江湖老,成年以後卻久久逡巡於整篇短文,直至渲染出新的一重背影:祖母死了,父親賦閒,家道離散,老境頹唐……簡直字字驚心,哪一件都是錐心泣血的大事,就這樣慘澹的光景,看兒子當年言行之間的神氣,還未有太多陰霾橫於心上,就覺得父親顯然承擔了許多。父之慈在雲淡風輕,子之孝在幡然回首。

《背影》

再了解得多一點就更加唏噓,更多沉重。同樣是這一位父親,在大部分時間中所呈現的不是庇護和關愛,而是專橫。在這一場送別之前,父親曾包辦兒子朱自清的婚姻,在這次送別之後,父親理所當然拿走他的工資充作家用,在他憤而出走外出搵食時累及在家的妻子多受長輩責難,他離家立業,再回祖地父親甚至拒絕與他相見。這次送別的機緣說起來更是與接受新式思想的朱自清格格不入,父親因為家妾爭風吃醋影響不好而被革職,才離開徐州取道南京謀事。

這是一個嚴厲的封建家庭,少有輕鬆氣氛,也許最佳的和解之道也不過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去理解,將父親放置於社會的光譜裡——即使是一個陌生人,也足以引起人的喟嘆同情,如此才能讓感情流溢紙面,鋪陳出那一幅著名的父愛圖景。那倔強的背影,比起心酸溫柔一刻,更多的時候令人生畏,沉默如鐵。

令人望而生畏的「聖父病」

早在建國初期,葉聖陶先生將《背影》編選入基礎教育課本時,對它自然而感恩的理解到底令人難以信服。每一次課改對《背影》篇的存廢都不乏猜測和訛傳,晚近的典型是2010年發生的一場爭論,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授丁啟陣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題為《我贊成把朱自清從語文課本中刪去》的文章,認為「父親背影之美關乎民族病態審美」,「

(朱自清)

孱弱病態的文風,也並不是學生學習漢語後值得追求和提倡的正確方向」。丁教授的文章,原是讀到福建師範大學的教授孫紹振《的美學問題》有感而發,這篇文章將背影作為「不平衡的父子之情轉化為平衡的關鍵」加以肯定,也是基於對父子感情的不同步的事實的承認:「把兒子當做小孩子,是一種真誠的意向,在父親雖然是一貫的,在兒子卻是從不接受到被感動的。」

這種堅持未必需要的付出,不求溝通和理解而放任感情錯位的現象,不妨命名為「聖父病」。值得關注的是,何以感情不能同步,何以成「病」:「孱弱病態的文風」背後孱弱病態的感情甚至孱弱病態的兒子。如果說理想的父親承認孩子是有自由意志的個體,而他自己能夠在親子關係中感到愉快,「聖父病」則在孩子身上寄予巨大的期望,對孩子的付出作為純粹的犧牲,太容易引起自矜和埋怨,形成情感壓迫乃至勒索。

朱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在這一重身份裡,權力是凌駕於親情之上的。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庇護總是不能克制在溫柔而走向幹涉,由是令慈愛與加害出於同一個人——這不僅是作為兒子的朱自清一個人的困擾。權力的支配性乃是西方文化淵流中一重要母題,古希臘神話的開端便是殺子與弒父的呈現,權力無法從容退出與讓渡的局面一直僵持於文明源頭之中。

弗洛伊德所提到的俄狄浦斯情結,所指即是超越母性的天然聯繫而完成對父性秩序的認同。成長就是這種認同的過程,它兇險而極易引發焦慮和歇斯底裡。而在中國古代的家國秩序中,往往呈現出這樣一種解決方式:親情意味著家業與祭祀的繼承和傳遞,親情本身反倒是無足輕重、囫圇吞棗的,它是退隱的,卻要以一點天然之心牽繫從現實的財產繼承到精神上的祖宗崇拜,全方位地使用那一點情愛。就像錢鍾書先生談到吃飯——「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成為附屬品」。

父權的覆巢之下,叛逆而憂傷的年輕人

「父慈子孝」從規範轉向自然時是需要能量的。然而權力比愛要根本得多,權力是單向的權力,情感亦是單向的情感。在這裡兒子永遠不是一個需要理解的人,沒有平等的對話資格,更說不上獨立的人格了。這樣的關係讓人透不過氣來想要逃離,隔著月臺,隔著時光,隔著離家的千山萬水,才能有那麼一個從權力序列裡脫離出來的時刻,那個背影,是一個人從失序的家族身份社會身份中掙扎出來,留下「父親」的影像。

只能沉默擁有父親背影的,何止朱自清一個呢?說起愛孩子、扶助孩子成長和承擔自己的責任,仿佛沒有什麼人比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更懂了,面對「不知好歹」的孩子,嚴厲而痛心的家長還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如果說親輩的權力在前現代社會由於財產分配高度綁縛而格外強大,現今它的籌碼已經大大減弱,權力的欲望卻並不會因此輕易消退,作為集體潛意識的一個剪影,表現出來的是望子成龍的焦慮,是控制和不耐煩,在新時代十分強調自由和尊重的青年人中,激起的反叛程度不亞於那時衝出深宅大院的革命一代。

相比於傳統社會權力和資源的繼承,長輩以實際的力量掌控家庭,在力量式微的趨勢下就呈現這樣一種情況:人難免調用情感的能量,透支情感,譬如拿著《背影》這樣的文章煞有介事地告訴孩子要感恩。這時即使深愛著他們,並且會為親情圖像所感動的孩子,內心還是會逃避和矛盾。強權令人不舒服。暴躁和逃離是一種淺層的反抗,而當反抗無法實行而鬱積於心時,它就轉而傷害自己,怯懦和抑鬱都是人格和情緒中的自殺。

個中肯綮,是長輩能否克制天然的優勢,來承認孩子靈魂的平等。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情感的交流和自然的血脈傳遞,理想的父親人格是自然的親子感情表現,而「聖父病」則買櫝還珠,壓抑了感情的內在珍貴而去追求其工具價值,也就打斷了這種自然,以愛的名義放逐了愛。對體會不到支持和尊重的孩子,短暫的是感動,漫長的是恐懼、厭煩、僵硬乃至逃離;對陷於自己的控制欲的家長來說,滿足很少,漏洞很多。

愛是一種植物,本身是需要呵護、需要培育才能健康生長的。這種呵護和培育,要讓繫於血脈中的關切和相互依偎自然地奔流,更要克制那個「嚴厲的父親」,他的權力退一點,愛就能進一點,直到愛的表達稀鬆平常,不需要從強勢要求的縫隙中探頭探腦,不需要作為難得一刻放入大喜大悲的戲劇中,不需要成為隔著沉默隔著距離觀看的盆栽。

避免文化「聖父病」

毫無疑問《背影》是經典的,但對這種經典的認同,是作為愛的典範配備著標準的解讀答案出現在課本中,還是對其暗流湧動的複雜性的接納,這考驗著我們的文化品質。這一幀背影中,父親的關愛和兒子的懷念,作為自然的親子之情流露,是適合為青少年所了解的,無論是不允許「小資產階級的頹廢」,還是某些教學指導中不允許不感動,這兩種教學取向可以說是青少年教育中比較明顯的「聖父病」。

而另外一種更加隱蔽的「聖父病」是將讀者想得太簡單,覺得這篇文章太過沉重而不應當為人所廣泛傳閱。我對剛參加完中考的弟弟講起上述關於《背影》的爭議,愛意和權力的分際,他回應了一些他覺得相似的圖景,譬如媽媽的某種情緒失控,爸爸的某一次生意失敗,他早就在練習顧念他們的辛苦和好意的同時不為他們的情緒所「帶偏」,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懂得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所謂「經典」,就是那些可以一遍遍重讀的文本,它攜帶著一個群體共通的情感和記憶,而任何一個經典形象都不可能作為一種單向度的形象刻畫,參差多態才是教育的本源和依憑,更遑論歲月罅隙中這一幀複雜的背影.。多年以後,去審視那些親子關係中的彆扭時,有這樣一個形象浮現,那個父親,那個兒子,都靜默等待人來懂。不強行幹預,讓父親的背影漸次浮現,這是對讀者群體鑑賞能力的信任,對成長的預期和等待。不因為容易導偏而放棄美好,並不因為過於隱晦而失去耐心,這才是對讀者的尊重,是對思想性的信任,也是對「聖父病」的克服。而重新發現父親,是獨立人格成長的開始,也是走向健康的現代生活秩序必修的一課。

作者:李汶芮

編輯:何安安 校對:薛京寧

相關焦點

  •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讀bèi yǐng;劉明父親的背影,該讀bēi yǐng,背東西的身影。相同點頗多:都是父親,都感人至深,都和背bèi有關。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一些個語文教育大家也多以《背影》來上公開課、展示課。大家都知道,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展示課背後,必有一篇經得起檢驗的好文章。農曆八月,劉明回到父親的山寨,陪父母過中秋,幫父親掰包穀,背包穀,寫了篇《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
  • 《背影》的背後:朱自清與父親的真實關係
    那文章背後的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真實的情況是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因為父親是傳統的文化人,朱自清是接受新思想的北大高材生,兩人的時代觀和價值觀天差地別,更是大半輩子都在不斷的衝突中,誰也不服誰。就連《背影》這篇文章,都是在父子不斷爭吵中創作的。
  •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背後,一個真實父親的背影
    當下是快節奏的新時代,在疫情籠罩的春節,宅在家中,靜下心來讀那些像《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這樣的長篇巨署,好像不太時宜。於是,隨手重新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倒是一樣能緩合疫情的浮躁。人人熟知的那篇署名散文「背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對奔波勞累的父親身影的沉思與感傷。
  • 讀朱自清《背影》有感——致父親
    今日又看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有發現了一些新的感受,男人從兒子變為父親,才能深刻體會到人世間父與子的天倫情感是如此深沉。朱自清發自肺腑的深情創作《背影》,不僅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並且入選中學教材,而且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創作者運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文字來撰寫散文。
  • 朱自清《背影》的秘密:與父親和解,與艾巖和好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幾千字生動地描繪了父親對兒子細膩而濃重的愛,時至今日,無數人仍為父親笨拙地爬上站臺的背影所感動。與父親疏遠的玉玲姐,尤其羨慕朱自清先生有這麼好的父親。根據玉玲姐的說法,如果她的父親能在《背影》中與父親一起對待朱自清,那麼她的家庭將是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沒有那麼多爭吵和憤世嫉俗的敵意。
  • 教授建議刪除教科書中的《背影》?因為朱自清的父親做了這事?
    講述了作者離開南京去北大時,父親把他送到浦口火車站照顧他上車,給他買橘子的故事。這篇課文影響了無數人。朱自清用平實的文字充分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動了無數人。然而,有大學教授建議刪除這樣一篇經典散文。為什麼?筆者注意到,早在2003年,武漢某晚報就有這樣一篇報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中學生投票測試中得票率很低。
  • 因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法規,專家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創造了很多的文學作品,除了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朱自清還是位有骨氣的文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接受美國的麵粉。這樣一位有文人骨氣的作家,為何今天要找這位有名的歷史人物的「茬」呢?
  • 朱自清的父親納妾丟官,氣死祖母,朱自清為何還寫《背影》讚美他
    朱自清的《背影》是講述父愛的經典,還被收入過中學語文課本,曾經感動了無數人,大家都為文中那位樸實的父親的愛子之行感動。但是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的關係一度並不好,他父親的品行方面也令人大跌眼鏡,簡直跟《背影》中的印象判若兩人。
  • 朱自清《背影》(獻給天下所有的父親)
    朱自清《背影》(獻給天下所有的父親) 2020-06-21 0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自清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商報記者 肖風偉  教授博文  《背影》應從課本中刪除  在貓撲網上,一個《因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將〈背影〉從課本中刪除?》的帖子最近很火。
  • 朱自清:最後一次見你父親的背影是什麼時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開頭,這篇文章曾經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它是無數學生心中關於父愛最初的印象——溫情的心酸。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帶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朱自清:一場離別,四次落淚,父親的背影最難忘
    父子倆本該各自啟程,可父親終不放心,執意要為朱自清送行,於是便有了潸然淚下的一幕: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 朱自清這個「騙子」,把父親的《背影》寫得那麼好!
    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的時候,自己的年齡也才二十多歲,可這個二十多歲的「騙子」,從沒有承認過自己父親老了的事實,一味地騙自己父親還是那個父親,高大威猛,還是那麼能幹,幫自己做這做那,像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英雄,又像一個巨人,凡事自己做不了的,父親總是能做到。
  • 讀朱自清的《背影》——憶我的父親
    多年以來,每當我聽到有關父母的故事或歌曲,再或者看到有關父親的文章,我都會莫名的衝動,尤其是多次拜讀了朱自清的回憶性散文《背影》,我心中更加的波瀾酸痛。朱自清的《背影》,敘述了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念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車站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子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不僅是作者淚目,我亦再三淚流滿面。
  • 大學教授因朱自清父親行為不雅,覺得中學課本中,該刪掉《背影》
    眾所周知,中學課本中必學的課文中有朱自清的《背影》。這是1925年時朱自清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的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時,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丁教授贊同把《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其實理由也非常簡單,因為朱自清的父親穿越火車道買橘子違反交通規則,其實說白了,朱自清父親已經違法了。畢竟他的行為有可能會對他人的利益產生影響,讓火車不能正常行駛,由此火車站的秩序也得到破壞,讓他人無法正常旅行。
  • 《背影》沒告訴你的事:朱自清與父親的八點檔家庭鬥爭
    其實朱自清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緊張,朱自清的父親是迂腐的舊時代文人,而朱自清卻是新時代的北大青年,兩人因為價值觀的不同,大半輩子都是在拗脾氣中度過的,就連《背影》的創作背景,其實也和父子雙方的挑唇料嘴密不可分。若要細說朱自清與他爸爸的關係,就必須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
  • 《背影》中的父親,真的對朱自清那麼好嗎?他們父子數年互不往來
    朱自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而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那篇膾炙人口的《背影》。幾乎從發表之後起,它就成為了中小學語文課中必讀之作。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也由此為後人所知,所有人都不會忘記,散文中那位老人的形象: 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 大學教授建議從課本中刪除《背影》,原因很簡單:朱自清父親違反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中學課本上朱自清的文章《背影》非常熟悉吧,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內容是講述自己離開南京到北京上大學的時候,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的場景,照顧自己並去買橘子的一件事
  • 朱自清與他父親關係視同仇人,為何還要寫下感人肺腑的《背影》?
    朱自清與他父親關係視同仇人,為何還要寫下感人肺腑的《背影》?曾經課本上的那一篇《背影》,令多少人潸然淚下,尤其是那一段爬欄杆的背影直擊淚點:「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理由: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然而,如此一篇「至真至切」彰顯父愛的文章,為何被大學教授丁啟陣贊同從教科書中刪除呢?從他自己的文章來看,他贊同從教科書中刪除朱自清的《背影》有三個理由。一、贊同刪除《背影》的理由2003年9月12日,中國青年報披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並未入選粵教版中學生教材。其原因是有七成中學生認為朱自清的父親買橘子時,沒有遵守交通規則,形象也不夠瀟灑,沒有美感。於是,為了尊重學生的意見,這篇名作落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