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田仕飛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讀bèi yǐng;劉明父親的背影,該讀bēi yǐng,背東西的身影。讀音有別,詞性也有別,bèi名詞,bēi動詞。相同點頗多:都是父親,都感人至深,都和背bèi有關。
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一些個語文教育大家也多以《背影》來上公開課、展示課。大家都知道,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展示課背後,必有一篇經得起檢驗的好文章。
農曆八月,劉明回到父親的山寨,陪父母過中秋,幫父親掰包穀,背包穀,寫了篇《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
我第一時間閱讀了劉明這篇文章,滿滿都是感動。並自然而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兩相比照,劉明的《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1869—1945),1917年冬,其母病逝,朱鴻鈞與長子朱自清從徐州一道返揚州奔喪。借錢辦完喪事,朱自清返校,朱鴻鈞去南京謀職,於是父子同行,至浦口車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於此。可以看出,1917年的朱父48歲,人事蹉跎,未老先衰,論年齡畢竟還正當壯年。
劉明的父親劉興志,出生於1947年,如今已是七旬老人。人生七十古來稀,年過七旬的劉父不是坐在家裡頤養天年,而是像個年輕人一樣在湘西馬湖寨戰天鬥地,躬耕南畝,餵豬養牛。不是沒有條件享受,劉父是捨不得那些熟悉的土地,不忍心讓其荒蕪,劉父是想讓家人們吃上綠色環保的農家米、農家肉、農家菜,劉父是想守護那些長眠於此的先人……劉父滄桑的面孔下是一顆仍然年輕的心。
最讓朱自清難忘的,是朱父越過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最讓劉明動情的,是劉父從劉家坡往家裡背包穀的身影——背影:只見他低著頭,躬著身,一步一步地走著,包穀袋子幾乎壓過頭頂。下巖坎時,我看他左手拿了根樹棍拄著,左腳尖先落地,然後抬起右腳,身體幾乎半蹲著,慢慢地趟了下來……我的眼淚不由地奪眶而出……我行車途中,接到父親電話,醫生說他那腳痛沒事,只是勞動強度大,休息幾天就好了。我開著車,聽著他在手機那頭斷斷續續的話音,眼淚不由地再次流了出來。在晶瑩淚光中,我又看見父親那背著包穀的身影:低頭躬身,一瘸一拐,左右搖晃。唉!父親,您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歇下來!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1300餘字,簡短,精煉。劉明的《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3600餘字,並不覺得有一字多餘,一口氣讀完,意猶未盡。
在我看來,劉明父親背包穀走山路的身影更動人心弦。沒到過湘西的人不知道,湘西好歸好——山清水秀,就是路難走——荒蕪、崎嶇、陡峭、狹窄是湘西山路的常態。
文中,劉明滿懷深情地寫道:我是在父母背簍裡長大的,然後背著背籠去求學,直到考學走出大山,才慢慢不再「背」。背,需要結實的肩、紮實的腰和厚實的腳,還少不了一顆堅實的心。我對「背」的經歷刻骨銘心,對外人介紹「背」字時也常說,它和卑微的「卑」讀音一樣,意思也差不多。當然,它也意味著責任,是不忘初心、負重前行的「背」。父親給我的印象,永遠都是負重前行的「背」,很少見他肩背上閒著。我們兄弟姊妹四人慢慢長大了,他背著,背著,也就七十多歲了,背亦有點駝了。
劉明父親沒有忘本。七十多歲的人,耙田、種地樣樣內行,掰下包穀,打包時,隨手扯了些野草,便嫻熟地捆住了口袋,無可挑剔的老把式。
劉明沒有忘本。父親的腳受傷了,山路太難走,無疑給背包穀帶來巨大困難。劉明寫道:我們從木屋到包穀地,手機顯示,走了一千八百多步,大約有六百多米。我藉口說有點渴了,想回家喝水去,就背著一袋包穀走了。轉身回來,我對父親說,這樣吧,我們分一下工,您負責在地裡掰,我怕包穀葉子「癢」人,就只負責背。沒聽清楚他說了什麼,我抱起一袋包穀,放在背籠上,背起來就走。包穀重量通過背籠細子,把我的肩膀勒出了一道道血印,不知為何,我並不覺得像原來那麼疼痛。我加快了步伐,心中也只有一個念頭,快點把父親掰的包穀背回家。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前前後後背了五回,一塊地基本掰完了。
陽春三月,劉明回到父親的山寨,赤膊上陣幫父親耙田,驕陽下曬脫了一層皮。八月中秋,劉明回到父親的山寨,一天來回數趟幫父親背包穀,肩膀上勒出了紅紅的印跡。劉明有句口頭禪:有情哪怕千裡路,身前行孝不能等。他的一片孝心,讓他不僅收穫了親情、讀者,還幫他找回了初心、信心。
也許有人納悶,劉明父親是大男人,劉明是大男人,怎麼都喜歡背背簍呢?要知道,湘西處在武陵山脈腹地,開門見山,進出都是山路,生活在這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祖祖輩輩都練就了一身「背」功。歌曲《採蘑菇的小姑娘》開頭便是:採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小背簍》的歌詞:小背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就是宋祖英童年生活的寫照。
事實上,在民國時期,像朱自清父親那樣的老人一定還有不少。現如今,在湘西,在全國範圍內,像劉明父親這樣的老人一定還有很多。可是像朱自清,像劉明這樣的文章大家卻太少,以至於太多的父親都默默無聞。
劉明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敢於吃苦的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十年的國家通訊社記者生涯,長期的生活體驗;每月一次回到父親的山寨,豐厚的情感積累;讀沈從文、讀朱自清、讀一切偉大的作品,不倦的閱讀思考……這個湘西後生元氣滿滿,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信然。
據我所知,《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在微信公眾號「劉明」首發。緊接著,新華網、中新網、紅網等紛紛轉發,閱讀量蹭蹭蹭都超過十萬加。這不是偶然,正能量的好文章就是這麼搶手,就是這麼頂呱呱!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已進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本裡很多年,期待劉明父親的背影早日進駐孩子們的心田,它們都堪稱經典。
作者簡介:田仕飛,湘西沅陵人,中山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學語文教師。作品散見於《中山日報》《中山商報》《香山文學》《廣東第二課堂》等,輔導學生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