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朱自清《背影》中非常經典的一段話,語言平實質樸,但卻飽含深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學子。但進入21世紀之後,這段話卻為朱自清和《背影》這篇文章招來了不少非議,甚至差點被語文教材刪除。
2003年底,某報紙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在中學生民意測驗中得分相當低,因為落選鄂教版語文教材;中學生不滿的理由是,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又很不瀟灑」(如果買的不是橘子,而是奢侈品,可能會顯得瀟灑很多)。違法交通規則指的是父親穿過鐵道,形象不瀟灑指的是父親木訥、肥胖、蹣跚等。
這一消息傳出之後,引起了軒然大波,無數學生家長和民眾都表示非常氣憤,堅決不同意把《背影》從課本中刪除。之後,鄂教版教科書主編出來「闢謠」說,《背影》已決定列入下一冊語文課本。之所以給闢謠兩個字加上雙引號,大家都懂的。至於為什麼是下一冊,那位主編也沒解釋。
之後《背影》這篇文章得以繼續留在教材中,但專家學者還在爭論這個事情。焦點倒不是父親的形象瀟不瀟灑,行為違不違規,而是要不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畢竟素質教育說要以學生為中心。
在小新看來,真不知道這事兒有啥好爭的,「以學生為中心」也不是說啥都聽學生的,讓學生投票要不要把學校關掉的話,可能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說要關掉學校,尊重學生的選擇?
不過這事兒還沒完,幾年之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丁啟陣教授(當年是副教授,現在應當是教授了)又舊事重提。丁啟陣教授連發多篇文章支持將《背影》剔除,其中一篇的標題就叫《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丁教授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一個父親,可以令兒子感動的行為方式實在是太多了,絕不限於違反交通規則去買橘子一種。比如說,他可以繞遠道、上下臺階去買橘子,然後累得心臟病差點發作……怎麼能夠肯定,輕鬆、輕快、瀟灑地把橘子買來,就不會感動人,就是沒有詩意的呢?
在另外的一篇文章中,丁教授還說:不少人以為,名篇就是傑作,就是聖經寶典,就是他爹媽,就是他家祖墳,是說不得、動不得的。在我看來,朱自清的幾篇散文,可以稱為名篇,但絕不是傑作。
丁教授的意思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被大家吹捧過頭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其實,不止丁教授一個人持有這種觀點。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著名學者、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大家都很熟悉吧)就曾發文稱《背影》水準不高,朱自清也配不上「散文大師」這個名頭。余光中是這樣說的:
就憑了這樣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判斷是否定的。他的觀察頗為精細,宜於靜態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夠充沛……大致平起平落,順序發展,很少採用逆序和旁敲側擊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變化少,有時嫌大俚俗繁瑣,且帶點歐化。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於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大舊。
《背影》這篇名作,也是余光中重點批評的對象。余光中認為,《背影》開篇第一句就不穩妥。以父親為主題,但開篇就先說「我」,有喧賓奪主之嫌。余光中還認為,短短千把字的小品裡,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還要父親這麼照顧,而面臨離別,還要流淚,實在是太軟弱了。
總之,余光中就一個意思:朱自清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看,水準不錯,但現在來看水準太低,朱自清的文章應該留在歷史裡,不應該現在擺出來。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余光中的說法呢?大家覺得《背影》還應繼續留在教材裡嗎?
小新認為,朱自清的散文並未過時,並且永遠不會過時,因為經典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渾然天成,文體完美無瑕,結構縝密、脈絡清晰,能夠抓住細微之處抒發深情及表現人生,一百年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無疑是文學經典。
青少年多讀讀朱自清的散文,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學習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純正樸實鮮活靈動的語言、縝密精巧的文章構思,寫作能力和欣賞能力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