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語文教材改革,很多的經典課文都從書中消失了,前者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藥》以及《故鄉》相繼被&34;人教版語文課本,之後《賣油翁》又因其中的一句&39;解牛&39;斫輪&34;被刪減。而此前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又被刪除,引起了大家的一番談論,據說這還是一個大學教授給的建議,其理由有如下幾條。
是的,沒錯,違反交通規則。一個教授居然能把這種理由作為一篇經典課文從教材中刪除的理由。對於這個理由,教授說到:
說得更明白一點,朱自清父親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因為,他的行為有可能觸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車無法正常行駛,破壞火車站的秩序,影響他人的正常旅行。
咱們且不說這個理由有多麼的荒謬,就是這個行為是否真的違法恐怕也有待商榷吧,因為當時的交通規則可能與現代是不一樣的,不知道教授有沒有細細的考究過這個方面。
教授認為朱自清父親為他買橘子的行為,從實際的實用價值來看完全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文中對於父親行為的描寫也不夠&34;,他說: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所批評的國人對於傳統的審美觀:&34;(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九》)我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審美理論。
能夠搬出魯迅先生作為自己的論據,不得不說教授真的是學富五車。
教授在文中寫道:
朱自清的文章,不過是一個身心皆不健康的小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境界不高。充其量,也就是杜甫所說的&34;的小品,而不是&34;的大作。
也就是說在教授的眼中,朱自清的文章其實不過是&34;們的矯揉造作而已,難登大雅之堂。
坦白的說,對於教授的這些理由,我的第一反應是想到了一種叫&34;的動物。其提出的幾樣觀點說實話,我沒有一條是同意的,下面咱們來逐一的進行反駁。
首先說違反交通規則的事。前文說了,朱父的行為本身到底是不是違法行為,這個是有爭議的,因為民國時期的各種法律法規,還有人們的道德標準、行為規範都是與現代不一樣的,不能把現代的標準脫離時代硬扣到上個世紀的背影裡。
第二點那就是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講父愛,是為了讓人們從中學會感恩,這才是主要的。看一篇文章為什麼要砍掉主幹而只要枝葉呢?
第三點就算是朱父真的違反了交通規則,那麼至於因此而將其刪除嗎?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會接受各種法律法規的教育,而且能夠學習到《背影》這篇文章的那基本都是初中生了,已經十幾歲了,此時的他們已經基本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難道會因為一篇文章就被&34;,而去模仿著違反交通規則嗎?如果真能做到,那麼家長還有老師們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了。
然後第二點說朱父的行為沒有價值,舉動不夠&34;。
經歷過異地上學的朋友,應該很多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吧。在臨走的時候,父母大包小包的給自己帶上各種吃的,雖然都是一些不怎麼值錢的東西,雞蛋、牛奶、麵包等等。帶這些東西有意義嗎?反正已經給了足夠的生活費了,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買,至於親自帶上嗎?又沉又累的。
如果按照教授的觀點,那麼所有父母的行為都是沒有價值的,可是這裡面蘊含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與愛,是濃濃的親情。
而至於動作不雅觀,不瀟灑的事,我不想做過多評價,有句話說你是什麼人,眼睛裡看到的就是什麼世界,這個事情就是一種見仁見智的事情。
第三點關於文章的境界。我不知道這位教授有多高的水準,竟然能夠說出這種話,朱自清先生那可是近代知名的愛國文人,在近代那種大師雲集的時代都沒人說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境界低,教授您居然敢開此&34;,說出如此驚世之語,真的不怪網上噴您,因為您實在是&34;。
我不知道教授說出此等觀點到底是出於什麼動機,真的是覺得此文該刪嗎?我想是不是因為教授對於朱自清先生還不是很了解,應該不會吧?但不管是什麼理由,我都覺得,藉助這個機會,國人真的該好好的認識一下朱自清先生,認識他的文章。
朱自清,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立&34;代表作家。
1922年與葉聖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1924年,出版詩文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創作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34;慘案後,他撰寫《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南遷,任西南聯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回北平,受校方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先生一生所著良多,而最為人稱讚的還是先生的民族氣節,就連我們的開國偉人都說: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可是這麼一位有著崇高民族氣節的&34;,居然被說成了&34;,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筆者認為一篇文章是否經典,是否有價值,不能去拘泥於&34;這樣的細節,這是在上綱上線。文學的意義是在於引人共鳴,啟發情感。從這一點來看《背影》完全做到了。
1928年,朱自清的弟弟把《背影》給父親過目,當時朱父已經行動不便,他戴著老花鏡一字一句地讀著兒子的文章,結果潸然淚下。連父親也被《背影》感動了。這足以說明《背影》確實是一篇經典。
不只是《背影》,還有《荷塘月色》、《匆匆》等文章也都是朱自清先生的經典,裡面有著先生對於親情、對於社會的思考,是中國現代散文早期的傑出代表作,被收錄在《朱自清全集》中。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需要與時俱進固然是不假,可是那些&34;的東西是不能被拋棄的,沒有根哪來的枝幹,沒有&34;又哪來的&34;呢,想要發展必須先要繼承。
想要閱讀朱自清先生文章的,可以從下方連結處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