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字精煉優美,畫面感強,通篇抒發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之情, 此文以情感人,是那個年代寫照,用散文形式記錄了朱自清在心中對父親送站時的回憶,字字透著父子間默默不語又沉甸甸的愛。
《背影》那一篇課文我至今記憶猶新,90年代出生的我依稀記得「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樣寫實的課文一定要學,百善孝為先,父親對我們是一座大山,父親漸漸老去之後,我們呢,是不是應該用自己的肩膀為父親付出,讓他們能安享晚年。這篇文章全文都是朱自清先生對父親的愛,下筆精妙,字字戳心。即使過去了十多年,我還記得,甚至還記得插畫。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於1925年創作的,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幾十年後,一北外大學教授卻建議課本將《背影》這篇散文刪除。
北外丁副教授曾公開表示,他建議刪除教科書中的《背影》一文,他還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背影》中的父親很顯然違反了交通規則。在眾目睽睽之下跳下月臺,越過鐵路去買橙子。這種行為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其次,那個臃腫的「父愛背影」只屬於朱自清,是朱自清本人的「無病呻吟」,充其量可以看作杜甫詩中「翡翠蘭苕上」般的小品,難登大雅之堂。
其實,世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人和事。雞蛋裡挑骨頭,這種對人對事的態度未免太苛刻。平心而論,《背影》這篇散文寫出了真情實感,對學生的親情教育無疑具有積極的正面導向作用。
反而,丁副教授的思想應該反思,在那個混沌的特殊年代,哪還有什麼交通規則;為了生計、疲於奔波,哪還有條件注重形象,至於父子之情豈有虛偽之嫌?
朱自清是紀實,教授覺得他違反交通規則,可以拿這篇文章從遵守交通方面批評朱自清的父親,但是對於用動作描寫父愛如山,時光荏苒,這個就得大家好好學習,所以,刪掉文章無疑掩耳盜鈴,既虛偽,也沒教育意義。
父親把長大的兒子當小孩般呵護,詮釋的父愛每個娃都能感受到,並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幾代人都在品讀,已成共同話題。這樣的文筆哪裡還有更甚一籌的例子。
時代背景,不能用現代的標準去評判
時代背景,不能用現代的標準去評判,更不能抓住文章一點去否定,既要真情實感,真實的,才打動人。古今中外名著,都有時代,國情,民族風俗,難道都要否定,書都白讀了?
從一個「刪」字可見自古而然的文人相輕……我堅信一代文豪的經典之作,不論是「風吹」還是「浪打」,一定會經久不衰,永遠傳承下去的!
歷史名篇中有些雖然已不符合現代的理念,但它保留了那個時代的風貌,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思想痕跡,只要教師在講授時能指出這些不合時宜之處即可。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又不是把它當作行為的指南。
經典作品都有其所屬的時代背景,例如,出師表在三國時期,自不會表現有現代人的自由民主。《背影》出自民國時,鐵路哪裡會像現在這般規範發達!若按某教授所論,因現在提倡環保,戰爭自然是不環保的,現在是民主集中,是不是不符合這一觀點的都應該一一清除出教科書?……想想都讓人覺得滑稽。
這篇《背影》,同學們一般都是在中學時期學的,就我而言,當時預習的時候看了沒什麼感覺,不就是一個當爸爸的給自己孩子買橘子的事嗎,可是課堂上老師講解完就知道這文章難能可貴之處了。即便許多年後再讀一遍,當日情景歷歷在目。隨著年齡的見長越發覺得這篇文章的寶貴。
魯迅的文章不合時宜刪去了,魏巍的最可愛的人拿掉了,再把朱自清從教材中趕走,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魯迅的文章如同標槍,分析抨擊無不精彩。魏巍通過戰爭實事來描寫志願軍戰士怎麼就把他的文章去掉了呢?朱自清,一位有氣節的文人,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有誰沒挨過餓的,餓的滋味好受嗎?漫長無力一點一點感受生命流逝。為什麼要把他的文章拿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