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字佩弦,自清來於《楚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佩弦出自《韓非子》:「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於逆境之中自清,不同流合汙;於耽樂之際佩弦,以鳴音自警。朱自清忠貞的氣節是不可爭辯的,至今仍為人讚賞,但作為近代的著名作家,他最引以為傲的散文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背影》寫於1925年,至今將近百年,可朱自清父親買橘子時在月臺上下攀爬的背影還在感動著讀者,讓人倍感父愛之深沉。「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可就是這開篇的第一句,就受到了來自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質疑。
余光中認為既然主角是父親,那麼「我」字便有喧賓奪主之嫌,因此應該把「我」刪掉,原句就變成:不見父親已二年餘了。余光中對《背影》的另一觀點是:哭戲太多。短短千餘字的文章,朱自清便四次落淚,堂堂大學生怎能如此玻璃心?而且,都成年了,還要父親如此照顧,豈不有些巨嬰的意思?
所以,余光中認為,《背影》應該更加堅韌,不需要那麼感性,畢竟是給當代學生看的。除卻名家的評判,目前在學術界對《背影》的詬病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父親」的形象不太正面;其二,「父親」的違規行為也不怎么正面。說到底,朱自清塑造的父親形象給人一種舊社會的感覺。
朱自清父親名叫朱鴻鈞,曾做過菸酒公賣局長,但因作風問題被開除了,他是典型的封建式家長,對朱自清的個人意志管教甚嚴,甚至鬧得雙方決裂,互不來往,這就是二人「不相見已二年餘了」的原因。
但這些,朱自清並沒寫出來,他寫了外貌:「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木訥、肥胖、臃腫、遲鈍,像極了舊社會的闊地主,這就給了讀者不好的印象。第二方面,父親橫穿鐵路,違反了交通規則,也不是正能量的體現。
所以,不少家長甚至學者教授都建議,刪除《背影》,學生不值得為這樣一個不合格的父親感動。《荷塘月色》同病相憐,同樣遭受到了非議。
最精彩的要數這描寫荷塘景色的一段了,小解記得課本還要求背誦呢。然而,就是這些比喻,被認為過於淺白,屬於比較低級的想像,並無出彩之處。另一方面,朱自清的有些比喻還很低俗,比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像剛出浴的美人」,那個年代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眼都是要被批判的。
這說明,朱自清的用語比較大膽。而到了今天,這樣的比喻應該沒什麼問題,只是不太適合中學生朗讀罷了。有意思的是,本文錄入課本時,關於《採蓮賦》「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那一段本是刪去的,原因是輕度涉色,不過後來又給加回來了。但這也從側面證明,《荷塘月色》的確有這方面的顧慮。
聽完了當代部分讀者對《背影》以及《荷塘月色》的批判聲,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朱自清是否真的該退出課本了?小解認為不是的,至少不全是。朱自清那清麗洗鍊的文筆,那素樸縝密、清雋沉鬱的文風,那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的情感,種種因素構成的文章,放在今天仍不過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對於《背影》,父親雖有過錯,但至少在送別兒子的時刻,他是偉大的,他的形象是光輝的,賞讀一篇散文,不應該跳出散文本身去苛責太多,朱自清想要表達的不是地主階級,不是父親的惡,而是愛啊。
而《荷塘月色》,是有時代色彩的,就像魯迅的文章一樣,在白話文剛剛起步的民國初期,它的光芒無法掩蓋。但退一步講,《荷塘月色》並不像魯迅文一樣堅韌,畢竟描寫風景的散文發展至今,好文章已經太多太多,它已經不具備優勢。
所以,對於朱自清去留的問題,不能全盤否定,而是有的放矢,合情合理合時地選擇,才是對當代讀者最大的負責。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