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的教材變化很大,「中國人的脊梁」魯迅先生,由於文章深奧乏味,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材上的部分內容被刪去了,我們的民族英雄嶽飛,因為有個別專家認為,南宋和後金,都是我們民族的一部分,他們之間的戰爭屬於內戰,因此嶽飛也從民族英雄變成了英雄。
受此對待的,還有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朱自清是一位可以與魯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巴金並駕齊驅的頂尖作家,但與魯迅相比,卻有十幾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朱自清選入教科書的文章很少,只有少數幾篇,如《背影》、《荷塘月色》,但也頗具爭議。《背影》是我們初中時學到的一本經典教材。文章中的「我」考入北京大學,父親來到南京浦口火車站送「我」回家。文章中的父親,和生活中的大多數父親一樣,都是不善於表達自己,寡言的人,所以在送別時,沒有千辛萬苦,哭哭啼啼的感人場面,也沒有依依不捨的留念,一切都很平淡。
當父親往車外看的時候,他忽然說道:「我去買幾個桔子。您在這兒,別動.」購物的小販在平臺的柵欄外,爸爸要去買桔子,需要走到那邊的平臺,要穿過鐵路,要跳下來再爬上去。爸爸是個胖子,走了很麻煩,所以「我」要去買,可是爸爸不肯,只好讓他去。「我」在車裡看著父親,他拖著肥大的身軀,努力爬上站臺的背影,忽然「我」淚流滿面。爸爸把桔子抱過鐵軌,他先把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去,再把桔子抱走。爸爸回來的時候,我悄悄抹去了眼淚,急忙去扶他。爸爸把桔子給了我之後,簡單地說:「我要去那兒寫信!」
這整個過程很稀鬆平常,沒有任何煽情之處,但卻把父愛細膩地表現了出來,是一篇非常樸實動人的文章。但是,這本書很好,北外的一位教授建議把《背影》從教科書上刪除,他給出了兩個理由,一是他認為書中的父親過鐵路的行為,違反了交通規則。第二,這篇文章有點無病呻吟。
就目前看來,過鐵路的行為確實違反了交通規則,但是我們不能按照現在的規則去要求古人的行為,否則,古代皇帝就會犯重婚罪,長城、故宮等建築就會因為沒有審批手續而成為違建。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位父親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常理。沒有生病呻吟這個理由,更是顯得有點「亂彈琴」,所以當丁啟陣教授提出要把《背影》從教科書上刪掉時,立刻遭到網友的反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除了「背影」外,還面臨著危機。寫於1927年的《荷塘月色》,恰巧發生了「四一二事件」。作者在面對這個事件時感到悲傷,不滿。與此同時,作者又陷入了對現實無法理解的憂鬱與仿徨中,於是寫下了《荷塘月色》一文,以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與憂鬱。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建議把這樣的好作品從教科書中刪去。「荷塘月色」是描寫清華園荷塘風光的一篇文字,同時,又把作者當時的心情,以及內心的憂傷,都融入其中。但此文因其隱喻「如洗過澡的美人」,被個別人認為很俗氣,要求將《荷塘月色》從教科書中刪除。
事實上,這是有點小題大做,畢竟翻閱我們的文學著作,《紅樓夢》中有許多比這個比喻更直白的描寫,《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也有許多打打殺殺的場面,難道我們因此把《紅樓夢》定為低俗之作,把《水滸傳》、《三國演義》定為血腥暴力之作,卻又不讓學生接觸?
?我們又該如何定義,因為一個句子「如沐浴的美人」,它把《荷塘月色》這首低俗作品的詞句,內容包括了「雲鬢花顏金步,芙蓉帳暖春宵」等,這是我們對經典名作《長恨歌》的定義?因此,對《荷塘月色》這類經典作品,我們不必吹毛求疵,過分解讀,更不必把它當作洪水猛獸、虎視眈眈,阻止孩子接觸。閱讀荷塘月色」這樣的文章,要比讓孩子去刷視頻看網文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