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2020-12-16 紅網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相關焦點

  • 69年前的今天,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69年前的今天,1948年8月12日,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江蘇東海,原籍浙江紹興,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現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生活在清華大學裡的朱自清,寫了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文中寫了「日日走過的荷塘」。讀他的散文,我們仿佛能看到荷花朵朵,能聞到荷香悠悠,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典雅極了,美極了。《荷塘月色》多年來被選進高中語文課本,是散文篇章中的第一課,從未被替換,那麼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裡呢?
  • 《荷塘月色》被建議刪除?朱自清得罪了誰?
    近期,關於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中對於父親的一段描述引發爭議。有專家說,建議將背影從中學生課文中刪除。理由是違反交通規則,描述的形象也不夠瀟灑。大家應該記得《背影》中父親去買橘的描寫。文中說:「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 《背影》《荷塘月色》被批俗,「走投無路」的朱自清,該何去何從
    最精彩的要數這描寫荷塘景色的一段了,小解記得課本還要求背誦呢。但這也從側面證明,《荷塘月色》的確有這方面的顧慮。 聽完了當代部分讀者對《背影》以及《荷塘月色》的批判聲,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朱自清是否真的該退出課本了?小解認為不是的,至少不全是。
  • 為何有家長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因文中這8個字?
    一、網友感慨:這屆家長真難帶,同情朱自清先生 我國曆朝歷代、人才輩出,尤其在文學史上的才子佳人更是層出不窮。在近代社會中,很多文人墨客以獨特鮮明的文筆留下了很多經典散文,比如朱自清較為經典的「荷塘月色」。
  •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及優秀教案
    1《荷塘月色》賞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涉黃」被舉報從語文課本中刪除?
    事實上,余光中於1977年寫成、1992年在大陸發表的那篇《論朱自清的散文》中,雖然對《荷塘月色》批評非常嚴厲乃至稱得上刻薄、偏激,但並沒有認為或建議中學課本該刪除這篇文章。仔細讀網傳自媒體文章可以發現,自媒體作者是知道這一事實的,但故意混淆視聽,借余光中的名頭誇大了對《荷塘月色》的非議。
  • 家長聯名建議刪除《荷塘月色》課文,只因朱自清用的這8字比喻?
    讀書時代總有一些課文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與《荷塘月色》。雖然說前者在網絡上走紅是因為「爸爸給你買橘子」這個梗,後者又產生了流行語「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但大家在惡搞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兩篇散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完美體現了作者朱自清散文構思上以小見大的特色。
  • 有家長建議移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因裡面這8字,有理嗎?
    ——朱自清《荷塘月色》 教科書式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編寫的教學用書,它的目的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孩子年幼時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教科書對於他們來說便是權威,因此,教科書式經過了嚴格審查才會被推出來的。裡面的所有文章也都是經過進行挑選的,裡面大多是古代或者現代的經典文章。
  • 你寫我讀·聲臨其境丨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導讀:《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 朱自清《荷塘月色》英文版
  • 從荷塘月色中尋找「文眼」
    就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吧,本來,我在初一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這篇著名的散文了。因為喜歡,我讀過好多好多遍,等到上高一在課堂上正式學習這篇散文的時候,我已經能背誦其中的很多段落了。可是,當李亞魂老師走進教室,放下教案,用他那獨特的四川口音鄭重地和我們問起:「同學們,這篇課文的題目《荷塘月色》是四個字組成的詞組,那麼這個詞組是偏正式的還是聯合式的呢?
  • 朱自清《荷塘月色》絕美英文版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朱純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譯本是這篇名作諸多譯本中不可多得的優秀譯作之一,巧妙地從整體上把握了原作的音韻美和意境美。荷塘月色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這幾天心裡頗不寧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 《荷塘月色》圍繞疊詞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閱讀鑑賞」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一單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寫景狀物散文,這一篇課文是這一單元的重點篇目。朱自清在「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情況下,走向了清華園中的荷塘,又由清華園的荷塘憶想起江南的採蓮,最終道出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 朱自清經典散文賞析——《荷塘月色》
    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
  • 《背影》違反交規,《荷塘月色》低俗,朱自清會被移除課本嗎
    受此對待的,還有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朱自清是一位可以與魯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巴金並駕齊驅的頂尖作家,但與魯迅相比,卻有十幾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朱自清選入教科書的文章很少,只有少數幾篇,如《背影》、《荷塘月色》,但也頗具爭議。《背影》是我們初中時學到的一本經典教材。文章中的「我」考入北京大學,父親來到南京浦口火車站送「我」回家。
  •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
    作為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熟悉,他的許多作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等,給予了我們諸多的啟發,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人回味。朱自清的散文在線索的貫穿上也十分的巧妙,每一篇散文都有很好的主題服務,線索將生活當中的片段進行密切的結合,進而構成一幅結構優美的散文。如果文章沒有線索,整篇文章將會像一盤散沙,毫無邏輯性,更加不會具有語言魅力。朱自清散文的線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即「橫貫式」和「縱貫式」,其中《背影》這篇散文就是「縱貫式」線索結構的經典代表。
  • 家長建議把《荷塘月色》移出課本,只因文中提到美人,有道理嗎?
    ——《荷塘月色》節選(聲明:本文內容並非新聞,望周知)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這篇文章《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也被選入初中的課本中,它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散文。讀過文章的人都應該知道,朱自清當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寫的這篇文章,文章中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足以見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後來這篇文章被收錄在中學語文教材。眾所周知,能夠被收錄在課本中的文章,必定是經過無數次討論和研究後才做的決定,必定這關乎青少年的學習成長健康,所以選文格外嚴格。
  • 為什麼荷塘月色經過刪改才進入語文教材?因為引用的古文太汙了
    畢業之後林庚留校任教,成為了朱自清的助教。後來林庚的中國文學史問世,朱自清親自為這本書寫序。朱自清以散文著稱,最著名的當屬背影。背影以及朱自清親身經歷為創作藍本,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表達了父親的愛子之心,兒子對父親的愧疚和懷念。文中的買橘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梗,流傳於網絡。除了背影之外,朱自清最為人熟知的散文就要數荷塘月色了。
  • 2013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試講稿楊鈞同學們大家好,現在我們開始上課。上節課我們對文章結構進行了梳理,了解了本文按作者的行蹤和心情雙重展開的圓形結構。首先請你們回憶一下:作者的行蹤怎樣?請這位學生回答,嗯,他說得對,全文是遵循了「家——荷塘——回家」的圓形結構。那麼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你們能在文中找到原文嗎?這位同學找到了:「頗不寧靜——暫時寧靜,淡淡喜悅——失去寧靜,難以遣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由此看來,作者的情緒隨景物的轉化在發生著改變,情景相融,物我為一。今天再讓我們繼續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欣賞淡淡的景,去品味淡淡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