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閱讀鑑賞」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一單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寫景狀物散文,這一篇課文是這一單元的重點篇目。朱自清在「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情況下,走向了清華園中的荷塘,又由清華園的荷塘憶想起江南的採蓮,最終道出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文中表達出來的情感是複雜的,由開篇的「不寧靜」,到走在荷塘小路上的「寂寞」,看到「荷塘月色」時的淡淡喜悅,情感是而矛盾中的淡淡哀愁,到文末的苦悶、孤獨以及無奈之情。
《荷塘月色》在景物描寫上精雕細刻,細膩傳神:
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荷塘月色」細分為「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文中的第四段,以月色為背景,重點描寫了荷葉與荷花。第五段,以荷塘為背景,重點描寫了月色的層次變化。
其次,朱自清先生對「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作了非常細緻的刻畫,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等角度去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變化。
最後,《荷塘月色》中的「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非常高超。作者在文中構築了衣服淡雅恬靜的「荷塘月色圖」,在圖中融進了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抒寫了他微妙難達的心緒,塑造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荷塘月色》的語言特色:
一是樸素美。《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開篇就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似乎是把讀者當作是朋友一樣在傾訴,讓人讀來覺得誠懇自然,一下子就進入那種情境中。朱自清先生一向追求「談話風」的語言境界,認為文學只有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才親近有味」。
二是凝練美。朱自清先生具有極強的語言駕馭能力。他的語言看似普通,卻經過了精心錘鍊。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緊扣「月光如流水一般」這個比喻,寫月光照耀,一覽無餘的景象。
三是音樂美。《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二十六個疊詞,按詞性分有名詞類、副詞類、量詞類和形容詞類;按字數分,有二字疊(AA)、三字疊(ABB)、四字疊(AABB);按內容分,一用於寫景,一用於寫人。
大量疊詞的使用突破了單純視覺上對無邊靜美的荷塘月色直觀畫面感受,繼而從聽覺上給讀者營造了一個迴環往復、不絕於耳、餘音繞梁富有音樂美的荷塘景色,使讀者從單純的視覺感受,轉到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的藝術感受。多方位藝術空間的呈現,使作者之於荷塘月色的欣賞,不再是單純而客觀的「我觀物」,真切地呈現出了「物我交融」後的荷塘景色之於作者心靈的慰藉和震撼。
四是修辭美。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荷塘月色》語言的一大特點。一千三百多字的《荷塘月色》裡, 運用了十多個新鮮比喻。朱自清的比喻, 誘人的底力在於: 他不僅嫻熟於比喻的技巧性, 而且嫻熟於比喻的藝術性, 從而使其產生新穎、獨特的美感。譬如: 寫出水很高的荷葉, 作者將其比喻成「像亭亭舞女的裙」, 賦予荷葉似旋轉著的綠色的舞裙的美感。同時,作者為了更完美地狀物抒情, 作者在運用比喻中還常夾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為了襯託心情, 作者還使用了對比法。《荷塘月色》裡寫了很多景物: 靜夜、小路、樹、影、月、雲、花、葉等, 所有這些都是用來襯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的。
另外,朱自清先生也運用了通感手法來塑造「荷塘月色」的形象美。敘事狀物時, 用形象的詞語使感覺轉移, 把某一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去的修辭手法稱為「通感」。在《荷塘月色》中, 有兩處運用了通感。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 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是嗅覺, 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用渺茫的歌聲描繪若斷若續、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 這是將嗅覺感官上的感受轉移到聽覺感官上來, 這種通感手法的運用, 使人對淡淡荷香的體味更為真切。
學情分析前測題:
分析下面句子中的疊詞妙處:
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鬆、沉甸甸的雪球。(《第一場雪》)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聲聲慢》)基於以上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為:分析4——6段中的疊詞在描寫「月下荷塘圖」中突出景物特徵的作用通過首段的「日日」「悄悄」和尾段中的「輕輕」這三個疊詞,體會作者內心的「不寧靜」教學目標1、語言目標
疊詞在景物刻畫與情感表達上的作用——
——重點研讀4——6段、第1段和第10段,採用批註法,勾畫出文段中疊詞,能夠分析出這些疊詞在景物描寫上、節奏韻律和情感表達上的作用。
2、思維目標
形象思維
——在具體賞析了文中寫景與寫人的疊詞基礎上,採用朗讀的方法,並結合「拍手」的方式,體會第4段的強烈節奏感,欣賞它的音樂美。
3、價值目標
——觀看幻燈片所呈現的「月下荷塘圖」,寫一段200字以內的文字,刻畫你心中的「荷塘月色」,使用6個不同於作者運用過的疊詞,要求這些疊詞能夠刻畫出景物的特點,表達出你的情感,並使這一片段富有節奏感。
課時分解《荷塘月色》分為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是解決4——6段中疊詞的在景物描寫中的作用,作者是如何運用疊詞突出月下荷塘的景物特徵的以及使文段行文舒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和富有音樂美的作用。總結疊詞在景物刻畫和節奏音韻上的作用。
第二課時,從首尾段入手,以「日日」「悄悄地」「輕輕地」這三個疊詞,反襯作者內心的「不寧靜」,以此來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的「不寧靜」,從而就可以介紹關於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發情感的不同理解,學生自行選擇自己可以接受的理解,或是有理有據地說出自己對本文情感的理解。
教學過程導入疊詞遊戲:
它們該如何重疊:偷 嫩 綠 輕 軟
用以上詞語的疊詞填空:「小草______從土裡鑽出來,______,_______。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______的,草_______的。」
——(選自於《春》)
1、教、學的活動
我們剛剛做疊詞遊戲的文章是我們在初中學習了的一篇課文朱自清的《春》,多用並且善用疊詞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一大閃光點。今天我們就從疊詞入手,一起走進《荷塘月色》,去品味朱自清先生這篇散文中的疊詞之美。
2、研讀4——6段,找出文段中的疊詞,並分析疊詞的作用
問題1:勾畫出4——6段中的疊詞
明確: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層層 一粒粒 星星 縷縷 密密
靜靜 薄薄 淡淡的 峭楞楞 彎彎 遠遠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
陰陰的 隱隱約約
三段文字就用到了18個疊詞,我們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對於疊詞的喜愛。為什麼朱自清先生會如此喜愛疊詞呢?肯定是疊詞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問題2:這些疊詞在文中有什麼作用?選擇某具體一個或幾個來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舉例賞析:
「田田」二字,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寫出了荷葉的茂密,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明確:
「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的廣度、曲度,繪出了荷塘的形狀。
「亭亭」,表現荷葉臨風搖曳,風姿綽約的美麗形態。
「層層」表明荷葉長得非常茂密,生命力非常旺盛。
「一粒粒」寫出荷花的花苞長得非常飽滿,晶瑩剔透。
「星星」寫出了朦朧月光照射之下白色荷花閃爍的光色與形態。
「縷縷」寫出了荷香的細長與連綿不斷。
「密密」寫出了荷葉相連的密度。
「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裡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像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靜靜」,強調了「瀉」這一動作是悄無聲息進行的,增添了月色的恬淡、靜美。
「薄薄」,這一詞語來修飾青霧,使「月下荷塘圖」更具特色,荷塘上氤氳水汽,在月光的映照下,形成一團霧氣,下面是青綠的荷塘,而霧是薄薄的,更加凸顯了月光下荷塘輕柔、縹緲的特點。
「淡淡的」,寫出了在滿月之下,雲變得稀淡,它直接繪出了「不能朗照」的月光的色調,同時也點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中夾有的淡淡的哀愁。
「峭楞楞」「彎彎的」寫出了樹影寂然無聲地直立貌和楊柳的彎曲度。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從空間位置上來寫樹,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形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月下樹景既開闊又有立體感。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調了月下的陰森氛圍,這種陰森的氣氛,透露了作者沉悶的心境。
3、「拍手朗讀」第4段,體會疊詞運用對增強節奏感和音樂美的作用
我們一起賞析了4——6段的疊詞,相比與其餘的兩段,第4段的疊詞比較多的。因此,我們就來朗讀以下這一段,體會疊詞帶來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首先,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這一段。
其次,小組自己內部先劃分節奏進行朗讀,完成過後展示。
最後,選出一個節奏劃分最好的小組,並配合這個節奏一起拍手,帶領全班一起朗讀。從而體會「疊詞」帶來的效果。
4、總結疊詞在描繪「月下荷塘圖」中的作用
從以上我們對具體疊詞的作用分析,那麼小組討論「疊詞」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先,疊詞能夠形象地描寫出月下荷塘中景物的特徵。
其次,疊詞的運用,使文章音節舒展悠揚,富有節奏感,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產生音韻美、音樂美。
最後,疊詞使文中在內在情感向度上趨於明朗、歡快,在淡淡的喜悅中又蘊含了淡淡的喜悅。
5、分析「日日」、「悄悄地」和「輕輕地」這三個疊詞在表達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月下荷塘圖」運用了18個疊詞,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恬淡靜美的圖畫,疊詞的連用,也讓我們在讀起這三段來朗朗上口。這三段主要是刻畫景物的疊詞,但是整篇文中還有寫人的疊詞。
問題1:快速瀏覽全文,找出寫人的疊詞。
明確:日日、迷迷糊糊、悄悄地、輕輕地
問題2:這四個疊詞中,那幾個是寫作者的?
明確:日日、悄悄地、輕輕地
問題3:這些疊詞,在抒發作者情感上有什麼作用?
明確:
「日日」相當於每日,表明頻率高,可見這荷塘是作者天天都要經過的地方,而這天天見的荷塘,卻讓作者在「不寧靜」的情緒中想到了它,想要在月夜中卻那兒尋找寧靜。
「悄悄地」描摹的不僅僅是披大衫﹑帶上門﹑出去這一系列的動作,寫出了這一系列的動作的悄然無聲。同時也描摹出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種心情是作者當時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表體現。一方面作者他渴求著一種超脫世俗喧囂的寧靜,所以想出去尋找屬於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現實又不容他去,因為他是具有良知的愛國者,不能對耳聞目睹的現實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驚起了家人。表面上寫的是作者從家到荷塘,實質上說的是作者從現實跨入了夢境。
「輕輕地」一詞表面上寫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裡,而實質上說的則是作者從美夢中又回歸到了現實。「輕輕地」不僅是在寫推門進去動作狀況,而且也是在狀描作者的內心。作者剛才好像是做了一個美夢,之所以「輕輕地」,是因為怕夢被驚醒了,他「但願長醉不願醒」不願意從夢中醒過來。然而,回歸到現實又是不可避免得。所以「輕輕地」突出地表現了朱自清先生當時的苦悶﹑孤獨和無奈之情。
「悄悄地」和「輕輕地」分別在文中的首尾兩段,動作的「靜」和「輕」,反襯出作者內心的「不寧靜」。那麼,作者為何開篇即說「這幾天心情頗不寧靜」呢?
問題4:「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中的「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
教師點撥:
第一種理解:人教社和錢理群先生「政治苦悶彷徨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認為,朱自清先生「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因為「四·一二」政變,使他非常痛苦。但是他有不能像其他激進知識分子一樣參加革命,所以他陷入不知往「哪裡去」的「惶惶然」中。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不寧靜的。尤其是想到自己曾經流連過的江南地區,是政變發生的主要地方,陷入了政治的混亂之中,從而由「月下荷塘圖」跳躍到「江南採蓮圖」,從而陷入了無限的「苦悶」之中。
第二種理解,是孫紹振先生的「家庭責任說」,他根據朱自清先生的一些資料,認為朱自清先生「不寧靜」是主要是源於家庭生活的不和諧。持有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文中明確提到作者心緒不寧靜的時間是「這幾天」,而此篇文章寫於1927年7月,距離「四·一二」政變發生已經有幾個月了。因此,把作者「不寧靜」的主要原因歸於政治的苦悶是不對的,應該把「不寧靜」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日常生活中煩惱。所以,作者在文中表現的「苦悶」是倫理上的,而並非是政治上的。
第三種理解,是「女性美說」。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朱自清先生心緒「不寧靜」的原因是「不自由」。而這種「不自由」,就是作者囿於社會俗世道德的評判,不能大膽地表示對於自然、清新、純潔的少女形象的追求。所以作者在這月夜下的荷塘,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他把荷花、月色、流水和楊柳都女性化了,最後通過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表達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女性美的追求。
教師總結:
關於這「不寧靜」的原因呢,各個研究者的說法都不一樣。我想這就是源自文學文本自身的魅力,它是可以多元解讀的,而不是停留在一面的,單一的。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比較認同的某一解讀觀點來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可以搜集資料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看法。
作業嘗試寫一個景物描寫片段,要求至少使用6個疊詞來表達景物的特點,要求這些疊詞能夠刻畫出景物的特點,表達出你的情感,並使這一片段富有節奏感。評價分析這段文字中「疊詞」的作用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頗象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鬱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
——(選自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教學反思這一學期,迎來了我最想學習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記得兩年前,自己想要進一步學習的原因,也是自己在兩年教學工作中,發現寫教案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每次看到一篇課文,我總是反覆讀,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總是沒有辦法非常準確地達到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沒有自己的原創教案,是我兩年教學工作中最為痛苦的一件事。所以,當參加研究生複試的時候,面試老師問我為什麼要考研究生的時候,我非常堅定地說道:「我想通過研究生的學習,能夠寫出自己的教案」。這學期,能夠給我們開設這門課程,我是非常高興的。當然,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也開始學會了拋棄網上的「優秀教案」,自己編寫教案。
選定《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是因為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覺得老師沒有把這篇課文教好,讓我對這篇文章存在著非常多的疑問。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寫出一篇教學設計,一是解決自己學生時代留下的疑問,二是這篇課文是一篇非常優秀的寫景抒情文章。
這篇教學設計的成形,我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不同的環節上我都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讀懂」《荷塘月色》。初讀課文時,我就非常不理解為什麼作者寫著清華園的「荷塘月色」,一下子就跳躍到「江南採蓮」。在查找了朱自清先生的相關資料後,我認為作者作為一位南方人,而當時的「四·一二」政變主場主要是在南方。南方政局的混亂,人們不安寧的生活,是作者最為擔心的,所以從清華荷塘寫到了江南採蓮,是表達對南方政局的擔憂,也是表對於家鄉的思念。然而,在我看了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文章後,我發現原來對這一篇課文的情感理解,共有三類理解,一是「政治彷徨苦悶說」,一是「家庭責任說」,一是「女性美說」。
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我讀了很多遍這篇文章後,覺得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主要是大量的修辭和疊詞運用。但是,我剛開始是從這篇文章的修辭特色入手來編制教學內容的。可是,在分析前測題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是掌握的這些修辭的。於是我推倒我的這一設計,認真讀了一遍又一遍這篇課文,於是我決定嘗試從「疊詞」這一角度去設計。這一次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學生對於「疊詞」的掌握非常少。同時,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幾篇經典的寫景抒情文章,發現「疊詞」的使用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語言特色。這也讓我收穫頗多。
我非常困惑,不知道真麼才算是「教的活動」。通過查閱一些資料,我認為「教的活動」可能是教師在課堂上的「點撥」「總結」。但是,我也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正確的。
總的來說,通過這次自己獨立編制《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我對本學期的這門課程的理解就比較深刻了。當然,這也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要有自己原創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