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篇涉及《荷塘月色》的自媒體文章,引發部分讀者關注。這篇文章宣稱,有家長和專家建議將《荷塘月色》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原因是認為「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八個字「涉黃」。這個「建議」引發了網友的一致反對,文章引述的專家代表、著名詩人余光中也遭到抨擊。不過,這個建議真的存在嗎?
一、「專家和家長建議刪除荷塘月色」不實,是自媒體生造的說法
以「建議刪除」和「荷塘月色」作為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中檢索,可以發現,絕大部分結果指向的是《家長建議教材刪除<荷塘月色>,只因文中8個字》(8個字即「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類似標題的文章。點開可以發現,這些都是典型的自媒體文,沒有一篇是新聞報導——所謂的「家長建議」,完全沒有提何時何地哪位家長提了這個建議。例如,檢索到的這一說法的最早母本文章,於2020年2月18日刊在某網站,只是非常籠統地說「因為這八個字,不少家長甚至建議將這篇文章移出課本」。而在此前的日期中,完全檢索不到這個說法。
那麼余光中建議刪除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呢?其實也是訛傳,最初的母本自媒體文章,雖然提到了余光中,但也沒說余光中建議將其從課本中刪除,是傳著傳著,「建議刪除」的發起者除「家長」外又添加了「專家」,而余光中成為了專家代表。事實上,余光中於1977年寫成、1992年在大陸發表的那篇《論朱自清的散文》中,雖然對《荷塘月色》批評非常嚴厲乃至稱得上刻薄、偏激,但並沒有認為或建議中學課本該刪除這篇文章。仔細讀網傳自媒體文章可以發現,自媒體作者是知道這一事實的,但故意混淆視聽,借余光中的名頭誇大了對《荷塘月色》的非議。
所以結論就是,至少在近期,並沒有什麼家長或專家「建議刪除荷塘月色」的說法,純屬自媒體生造了一個說法,搏取眼球。
二、歷史上,《荷塘月色》確實曾被頻繁刪改過
「建議刪除《荷塘月色》」這一說法之所以能在自媒體平臺輾轉傳抄,搏得眼球,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近些年,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魯迅的部分文章被刪了,嶽飛也不再被稱為「民族英雄」,而被改稱為「英雄嶽飛」。朱自清的文章也引起了一些爭論,比如北外副教授丁啟陣2010年曾說,《背影》裡的父親橫穿鐵路去買橘子是不遵守交通規則,對小學生是種不好的示範,因此呼籲刪除。
而更大的背景是,《荷塘月色》歷史上確實曾遭到過刪改。從民國時期開始,《荷塘月色》就開始入選語文課本,並因為各種形形色色的理由被刪來改去的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首發於《小說月報》1927年第7期,作者署名是「佩弦」。不久,文章憑藉對景物出色的描寫,「創造了一個藝術世界」,因此成為了白話文散文的典範,在國內膾炙人口。
1931年開始,陸續有各種國文教科書將《荷塘月色》選作課文,最早的是1931年1月出版的《新學制中學教科書初中國文》。據統計,民國時期有不下21種國文教科書將其選作課文,比如《創造國文讀本》《初中國文教科書》《朱氏初中國文》等等。而這21種課本裡,只有1934年之前的9種,對《荷塘月色》的原文原封不動地納入,剩下的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刪改。
民國當時的教材選編標準,包括「思想純正,組織完備」「不致發生惡影響」「內容以合於青年心理和青年境遇為準」「無浮薄淫靡或消極厭世之色彩」等。而《荷塘月色》根據這些標準,並非完美無缺。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包括最近被家長投訴的「涉黃內容」:說白色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引用的六朝江南梁元帝的《採蓮賦》:「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在民國時期,大多數語文課本也都將「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八個字用省略號代替,至於《採蓮賦》,則連同其上下的作者聯想,都一併被刪掉了。
圖註:1932年《初級中學北新文選》中選用的《荷塘月色》,就刪掉了「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句話
在民國時期的教材編者看來,《荷塘月色》的缺點不僅是「淫靡」,還包括「提倡迷信」,甚至還包括「傳播負能量」。
1930到1940年代,對《荷塘月色》的刪改,除了以上內容外還有兩處。一處是描寫月下灌木叢影子的比喻:「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因為提到了鬼,涉嫌「提倡迷信」。
另一處居然是文章開頭的「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大概是編書者認為,給學生看的文章一開頭就垂頭喪氣的,顯得萎靡不振,更嚴重點說,甚至可能另有所指,所以有的版本把這句也給刪掉了。
而集這四處刪改之大成的教材版本,應該就是1947年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初級中學國文(修訂本)甲編》了,這一版教材是奉蔣介石手令編寫的,這一版創造了對《荷塘月色》刪改幅度的記錄。
既然《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有這麼多問題,那不要了行不行?當時有這樣一種邏輯:「一般志力未定的青年……雖然你禁止他讀,他偏要讀。」所以當時對這類有問題的好文章,認為還是要選進來,然後再加以「整理」,整理就是刪改。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葉聖陶等諸多專家推薦和社會認可,閱讀朱自清的熱度仍然不減。1979年,隨著教育恢復正常,語文課本中也恢復了《荷塘月色》,但是選編時做了大幅刪改,多達6處,一共1600多字的文章,共刪掉270多字。除了上面提到的地方外,還包括「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以及「這就是獨處的妙處」。或許當時的編者認為這兩處是在提倡懶惰和孤僻的生活方式。
三、《荷塘月色》「頑固」地以原貌留在教材中,這是一件好事
《荷塘月色》在課本中恢復原貌,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1997年的關於語文教育的大討論,當時就有人對人教版《荷塘月色》的刪節提出了批評。因此在1998年版的語文教科書試驗本中,對《荷塘月色》進行了全文收錄,沒有做任何刪改,這種做法一直保留到了現在。經過長期探索,語文教育界越來越認同這樣一個原則:既然決定選入課本,就要尊重作者和尊重原文。
2019年,由國家教材委員會(2017年成立)審核通過的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中,《荷塘月色》被移到了上冊的第七章,唯一的區別是從必讀篇目變成了選讀。雖然《荷塘月色》地位有所下降,但可以說是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仍然「頑固」地以原貌留在教材中。
無論是在民國還是現在,對《荷塘月色》的各處細節都有不同的看法。總體上來說,今天課本中的《荷塘月色》能夠恢復原貌是一件好事。「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只是尋常的比喻;《採蓮賦》雖然豔麗,但是表達的是對愛情大膽的、健康的態度,這些對高中生來說已經算不上很不妥的內容。
另外,從文章整體藝術性角度來說,恢復《荷塘月色》的原貌也是一件好事。還記得《荷塘月色》內容的人會發現,朱自清試圖在寫景中找到審美快感和情緒出口,但是這種嘗試失敗了,所以作者說「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然後才有了文章下半部分對江南和南朝詩詞的聯想,正是因為這種聯想,才讓《荷塘月色》變得豐富動人。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試驗本)第一冊說明》,1997。
[2]羅宇文,《編選中學教材不能因噎廢食——對刪節荷塘月色的一些看法》,《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0。
[3]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欣賞》,1992。
[4]張心科、戴元枝,《<荷塘月色>在民國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本呈現》,《中學語文教學》,2011。
[5]劉紅,《從<荷塘月色>被刪的文字談其教學重點》,《語文建設》,2013
[6]藺雪楠,《<荷塘月色>的閱讀史》,《名作欣賞》,2014。
[7]商金林,《名作自有尊嚴——有關<荷塘月色>的若干史料與評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
[8]鄒佳叡、馬紅麗、馬長安,《統編版與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 「同文異樣」比較研究——以朱自清<荷塘月色>為例》,《教學研究》,2020。
本文編輯:ryanding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平臺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