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作家——朱自清,我想沒有人不知道的,他的一篇散文:《背影》就摘錄在學生必學的課本當中,主要講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前往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翻過月臺替他買橘子的情形,當時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親的背影。
上學的時候讀到這篇課文,老師讀到:」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不管老師讀得有多聲情並茂,都無法get到這篇文章的亮點到底在哪裡。我們每一天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背影,不覺得有什麼可寫的。可是當歲月增長,於是對各種情感的體會也越來越深,曾經一些視若無暏的小事情,也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當父母卻一天天變老,原本烏黑的頭髮慢慢地露出了銀白色的髮絲,原本健步如飛的步伐也慢慢地慢下來了,以前直挺挺的背影慢慢地也有些佝僂;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在家做飯、打掃衛生、出門買菜和前段時間坐高鐵回老家時離去時的背影,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也能再次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當時的情感。
龍應臺的散文《目送》裡面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即使看著父母的背影會漸行漸遠,但還是希望時光能慢些走,讓我能緊緊得跟隨在他們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