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在聽到崔京浩《父親》中那句「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哪拉車的牛。」不禁心頭一酸,潸然淚下。不曾想到父親竟是如此形象,曾經那個高大偉岸的父親形象也在日漸消無,留下的是滿滿的感動。
如果說母愛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偉大,那麼父愛便是無言的深沉。是山,深沉博大,是海,無邊無垠,是烈酒,回味無窮
已是成年的朱自清,回想起19歲時所見到的父親的背影,體會到了滿滿的父愛。從作為兒子的他到八個兒子的父親,朱自清儼然讀懂了深藏在背影之後的含義。也是這篇《背影》,打破了父子之間的隔閡,緩解了父子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良好的家教,童年的引領。
1898年11月,哇哇啼叫的聲音從江蘇省東海縣朱家傳出,書香門第自此又增添了一分活力。長輩為他起名「朱自華」,想必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緣由吧。
父親對於朱自清寄予厚望,希望他長大後能有一番大作為,光宗耀祖。朱自清也陷入到封建社會的舊制教育之中。父親朱鴻鈞對於小"自華"的學習管教甚嚴,小「自華」也是在無憂無慮之中的私塾度過童年。
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將來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從小就對朱自清既格外寶貝,又嚴加培養,一方面盡力保證小朱自清的生活無憂,同時對小朱自清學習督教甚嚴。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水煮豆zhi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上和爐子都燻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這是朱自清的文章《冬天》中的一段,這部分講了兒時的朱自清在寒冷的冬天裡和父親圍坐在屋裡一起吃白水煮豆腐的情景,這一段描寫為我們帶來春一般的溫暖情感,溫馨的畫面蕩漾在腦海裡久久無法消去。
背影,便是無言的愛。
朱自清的《背影》曾是中學階段學過的一篇文章,至今讀起,文中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也是一個冬天,祖母過世增添了一絲悲涼。辦完喪事,父親與我同行,送朱自清去往北京的火車站,
父親忙著與腳夫講價格,「我」大抵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
更是催促說道:「爸爸,你走吧。」父親看了看車外,想要去買幾個橘子。
誰會想到,多年之後,朱自清將父親買橘子的情形與背影寫進散文。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彼時的朱自清以為父親不如自己懂世故人情,面對父親講價,聰明的自己卻認為父親說話不漂亮。直到他看到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時,才懂得了背影的珍貴,父親用自己的背影包容了無數的風霜,想必朱自清回憶起來,也是感慨萬千,無數股感動湧上心頭吧。
雖然朱自清不滿父親陳舊觀念的那一套,卻又十分的思念自己的父親。朱鴻鈞也是如此,雖然表面上對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厲,但朱鴻鈞卻以惦記孫子的名義和朱自清書信往來。也不禁令人感嘆,濃鬱的父愛可以包容一切。
背影,便是無言的愛。
我們長大了,總會嫌父母囉嗦,做事不盡人意。卻始終未曾肯放棄依賴父母。我們的父母大多不善言辭,他們總會將自己的愛編織成種種無言的禮物送給我們。總還是會看到的。
優秀的教育,一生的影響。
朱自清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便接受著良好的教育。當他自己成為父親,有了孩子時,面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他依舊會寫信向父親請教。良好的家教、優秀的教育、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抵達長沙來到昆明,擔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一職。即使在這般艱苦的條件下,朱自清仍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並與與葉聖陶完成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10月,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朱自清身患重病卻拒絕籤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告誡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的一個夜晚,朱自清先生安靜地走了。享年50歲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沒有辜負「自華」二字,他一生用自己的滿腹經綸育人著書,同時他也保持「自清」,至死不接受救濟糧,愛國分子的一腔熱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在父親母親的眼中,我們永遠是孩子,無論歲月如何的變遷。在他們心中,我們依然需要呵護,依然在成長的路上徘徊,殊不知,我們早已經成為了他們,經歷他們所經歷。當我們回憶起往事時,也會心頭一震,為之觸動。
天底下沒有父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杜甫也曾在《又示宗武》中對孩子寄予了無限期望:"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遊夏,達者得升堂。"
杜甫在詩中告誡自己的孩子學習要專心,生活要有節律,要像曾參、子夏、子遊這樣的先賢為楷模,持之以恆,才能登堂入室。
又是一年的父親節,祝福與讚頌總是不會缺少的,祝願全天下的父親身體健康,幸福開心。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支持!
我會不定期為大家獻上精彩的文章,歡迎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您的點讚、收藏、轉發、評論,將會是對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