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滿滿的父愛,包容了無限的人生

2020-12-10 吃瓜少年文文

多少人,在聽到崔京浩《父親》中那句「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哪拉車的牛。」不禁心頭一酸,潸然淚下。不曾想到父親竟是如此形象,曾經那個高大偉岸的父親形象也在日漸消無,留下的是滿滿的感動。

如果說母愛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偉大,那麼父愛便是無言的深沉。是山,深沉博大,是海,無邊無垠,是烈酒,回味無窮

已是成年的朱自清,回想起19歲時所見到的父親的背影,體會到了滿滿的父愛。從作為兒子的他到八個兒子的父親,朱自清儼然讀懂了深藏在背影之後的含義。也是這篇《背影》,打破了父子之間的隔閡,緩解了父子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良好的家教,童年的引領。

1898年11月,哇哇啼叫的聲音從江蘇省東海縣朱家傳出,書香門第自此又增添了一分活力。長輩為他起名「朱自華」,想必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緣由吧。

父親對於朱自清寄予厚望,希望他長大後能有一番大作為,光宗耀祖。朱自清也陷入到封建社會的舊制教育之中。父親朱鴻鈞對於小"自華"的學習管教甚嚴,小「自華」也是在無憂無慮之中的私塾度過童年。

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將來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從小就對朱自清既格外寶貝,又嚴加培養,一方面盡力保證小朱自清的生活無憂,同時對小朱自清學習督教甚嚴。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水煮豆zhi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上和爐子都燻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這是朱自清的文章《冬天》中的一段,這部分講了兒時的朱自清在寒冷的冬天裡和父親圍坐在屋裡一起吃白水煮豆腐的情景,這一段描寫為我們帶來春一般的溫暖情感,溫馨的畫面蕩漾在腦海裡久久無法消去。

背影,便是無言的愛。

朱自清的《背影》曾是中學階段學過的一篇文章,至今讀起,文中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也是一個冬天,祖母過世增添了一絲悲涼。辦完喪事,父親與我同行,送朱自清去往北京的火車站,

父親忙著與腳夫講價格,「我」大抵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

更是催促說道:「爸爸,你走吧。」父親看了看車外,想要去買幾個橘子。

誰會想到,多年之後,朱自清將父親買橘子的情形與背影寫進散文。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彼時的朱自清以為父親不如自己懂世故人情,面對父親講價,聰明的自己卻認為父親說話不漂亮。直到他看到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時,才懂得了背影的珍貴,父親用自己的背影包容了無數的風霜,想必朱自清回憶起來,也是感慨萬千,無數股感動湧上心頭吧。

雖然朱自清不滿父親陳舊觀念的那一套,卻又十分的思念自己的父親。朱鴻鈞也是如此,雖然表面上對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厲,但朱鴻鈞卻以惦記孫子的名義和朱自清書信往來。也不禁令人感嘆,濃鬱的父愛可以包容一切。

背影,便是無言的愛。

我們長大了,總會嫌父母囉嗦,做事不盡人意。卻始終未曾肯放棄依賴父母。我們的父母大多不善言辭,他們總會將自己的愛編織成種種無言的禮物送給我們。總還是會看到的。

優秀的教育,一生的影響。

朱自清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便接受著良好的教育。當他自己成為父親,有了孩子時,面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他依舊會寫信向父親請教。良好的家教、優秀的教育、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抵達長沙來到昆明,擔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一職。即使在這般艱苦的條件下,朱自清仍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並與與葉聖陶完成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10月,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朱自清身患重病卻拒絕籤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告誡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的一個夜晚,朱自清先生安靜地走了。享年50歲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沒有辜負「自華」二字,他一生用自己的滿腹經綸育人著書,同時他也保持「自清」,至死不接受救濟糧,愛國分子的一腔熱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在父親母親的眼中,我們永遠是孩子,無論歲月如何的變遷。在他們心中,我們依然需要呵護,依然在成長的路上徘徊,殊不知,我們早已經成為了他們,經歷他們所經歷。當我們回憶起往事時,也會心頭一震,為之觸動。

天底下沒有父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杜甫也曾在《又示宗武》中對孩子寄予了無限期望:"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遊夏,達者得升堂。"

杜甫在詩中告誡自己的孩子學習要專心,生活要有節律,要像曾參、子夏、子遊這樣的先賢為楷模,持之以恆,才能登堂入室。

又是一年的父親節,祝福與讚頌總是不會缺少的,祝願全天下的父親身體健康,幸福開心。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支持!

我會不定期為大家獻上精彩的文章,歡迎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您的點讚、收藏、轉發、評論,將會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朱自清《背影》: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這首歌也唱出了1917年,在南京浦口火車站的月臺上,一位趕往北京求學的青年正看著自己父親背影的那一幕。彼時19歲的朱自清,還是個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的兒子,直到十一年後,他收到了一封信,經歷了為人父,他在信中讀懂了父親的和解,而當初的那道「背影」,也終於讓這段倔強的父子情得以釋然。
  • 讀朱自清《背影》,體味中國式父愛
    提起父愛,我相信很多人會不自覺的聯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散文中那拖著蹣跚的步伐逐漸遠去的身影,勾起了人們無限的傷感。文中的老先生大約是無數中國式父愛的縮影,為了維護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威嚴與距離,他們固執的擺出一副拒人千裡的模樣。明明離我們是那麼近,卻讓父愛總是顯得陌生而又疏離。
  • 朱自清《背影》父愛偉大感動中國 是誰不健康
    近日,朱自清的父親又引來話題——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同樣建議中學課本刪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6月30日《法制晚報》)  相關推薦: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 朱自清《背影》:父愛,是需要用時間來讀懂的!
    文:十裡插圖:來源於網絡曾經聽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突然讀懂了朱自清的《背影》,那就說明他已經不再年輕了。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幾分調侃的味道,其實這才是最真實的感受。小時候大家都曾讀過《背影》,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太深的感受,朱自清在這篇課文當中為大家描述的是一個非常平常的畫面。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離別,父親看著兒子即將離開的背影,很是不舍,他身材有些胖,於是步履蹣跚的去給兒子買橘子。
  • 朱自清的父愛:背影消失成為影子,天安門哨兵的父愛:隔空比愛心
    都說父愛如山。時代不同,父愛的表達方式也不同。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更不同。01朱自清的父愛:漸漸消失的背影多少人,第一次聽許飛唱《父親寫的散文詩》,到了那句「我的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個影子」時,忍不住潸然淚下。
  • 朱自清的父愛之作《背影》記錄了父子矛盾的和解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不僅描寫了父愛,而且描述了父子之間的衝突與和解。看到父親在站臺上為他移動著肥胖的身體買橘子,他的心裡充滿了複雜的感情。朱自清回家探親,但與父親的矛盾升級。朱自清覺得自己的工資由自己支配,而父親卻認為父親花了兒子的錢天經地義。父親還請朱自清做管教愛笑的好妻子。朱自清很生氣,他對父親直接從學校拿的薪水和對妻子的態度感到不滿。所以我離開家兩年沒聯繫父親。在後面1925。身體欠佳的朱自清寫信說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朱自清回憶起父子情深的細節,寫下背影,回憶父親給他的那一幕。
  • 長大後再讀朱自清的《背影》,才明白了父親的偉大,父愛如山
    夜裡再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突然明白了父親的不易,也正是應了那一句老話:父愛如山。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脫俗,在這篇《背影》裡他描寫了父親的背影,而這種背影讓他感動不已,看似很普通的描寫,可是卻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如此,每次出門時父親總是在背後向我們不停地揮手,頻頻回頭張望,父親的眼睛早已溼潤了。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網友:豁達的人看到的是父愛
    《背影》這篇課文我想絕大多數90後和00後都有印象,該文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內容就是說自己當時要到北京求學,父親到火車站送他的故事。整篇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藻,但讀起來每每讓人動容。這樣一篇很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也一直是語文課本中的必讀課文。
  • 朱自清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商報記者 肖風偉  教授博文  《背影》應從課本中刪除  在貓撲網上,一個《因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將〈背影〉從課本中刪除?》的帖子最近很火。
  • 《背影》by 朱自清|我的父親不是超級英雄,他是我的英雄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每每說到這沉甸甸的父愛,都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背影》。朱自清先生一代大家。《背影》中的故事發生在他20歲的時候。祖母過世,父親的差事也沒了。朱自清先生在八年之後,將這件事情寫成散文,記錄了下來。故事發生在先生青年時期,散文寫在年近中年的時候。隨著年紀增長,對於事情的感受和體會自然不同,對於父親的愛,對於父愛的表達,可能會有更深的體會。全文絲毫沒有華麗的辭藻,考究的詞句堆砌,僅僅用白描的手法,簡簡單單,輕描淡寫,將整個故事,如山的父愛描寫的淋漓盡致。
  • 朱自清《背影》簡案
    教學目標1寫背影 明深情2人物描寫方法3作者介紹 交卸等導入>第一種:作者導入 《春》——朱自清——提問、補充總結。第二種:課前導言第三種:為什麼以背影為題(假設預習過,存疑,在課中解決)活動一瀏覽課文,找出課文寫了哪幾次背影,概括說明。
  • 朱自清《背影》教學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筆樸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細膩真摯而不矯揉造作。此文不論欣賞閱讀亦或教學分析都價值極高,因此被認為現代經典散文,也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下從寫作背景、整體把握和細節分析、作者對父親感情變化三個方面入手對此文進行賞析。
  •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背後,一個真實父親的背影
    於是,隨手重新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倒是一樣能緩合疫情的浮躁。人人熟知的那篇署名散文「背影」,不知觸動了多少人對奔波勞累的父親身影的沉思與感傷。不管是誰,不任是校長,還是組長,不管是首長,還是隊長,你年幼時的成長,都離不了父親那份厚重的滋長。
  • 朱自清《背影》:年少只知父愛深,中年方懂書中人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於北平。 近幾年《背影》又出現在大眾面前,不過是因為那句「你就站在此地不要動」,一群擁有童心的中年人,少年人在網絡上互相「抄便宜」。
  • 「背影」也許是父愛最好的形容詞
    原標題:「背影」也許是父愛最好的形容詞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在《背影》中描繪了這樣一個有些笨拙、不盡完美卻竭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兒子的愛的、不善言談的父親形象。相比於《荷塘月色》的清新優雅,《背影》中的文字樸實無華,顯示出不經雕琢、一氣呵成的順暢與平淡。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理由: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談起父愛這個話題,歷史上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動容,或以詩詞吟詠,或以文章頌傳。每每讀之,便忍不住渾然落淚。而眾多跟父愛有關的詩詞文章之中,現代作家朱自清所作的散文《背影》更是因編入初中教材的緣故而廣為人知。《背影》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寫的回憶性散文,而文中的內容背景,則是1917年冬季。
  • 朱自清的《背影》被移除初中教材?理由:違反交通規則
    導語相比起濃烈而炙熱的母愛,父愛通常更加深沉和不易察覺。也因此,從古自今,歌頌父愛的詩詞歌賦相對較少。但來自現代作家朱自清先生做作的一篇散文《背影》,卻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朱自清《背影》介紹《背影》是朱自清在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主要敘述了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
  • 朱自清《背影》:平凡的父親,帶給我不平凡的愛
    冰心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曾經我一度很認同這句話,但後來發現,其實父愛確實是可以感覺到的,只有自己有心,比如朱自清先生的這篇《背影》就用父親的細節表現出了滿滿的父愛。一直很喜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的散文都有一股難以言說的味道,讓人會不自覺地沉浸到其中。之前讀他的《背影》,我感受到了父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但也只有這樣的感覺,直到最近因為在重溫他的作品,讀到了這篇之後,我突然有了一點不一樣的感覺。
  • 朱自清《背影》故事背景發生的時間,正是父子產生隔閡的時候
    最近看到一件令人附睪發炎的新聞,北京外國語大學某副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小學課本中刪除,其理由是,認為父親的行為違反交通規則,且跨欄動作又很不專業!教授覺得父親的行為觸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車無法正常行駛,破壞車站的秩序,影響他人旅行。
  •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讀bèi yǐng;劉明父親的背影,該讀bēi yǐng,背東西的身影。我第一時間閱讀了劉明這篇文章,滿滿都是感動。並自然而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兩相比照,劉明的《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