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筆樸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細膩真摯而不矯揉造作。此文不論欣賞閱讀亦或教學分析都價值極高,因此被認為現代經典散文,也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下從寫作背景、整體把握和細節分析、作者對父親感情變化三個方面入手對此文進行賞析。
寫作背景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只是寫實。」 《背影》篇末寫到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於1916年考上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暑假,考入哲學系,這一年冬天,71歲的祖母在揚州病逝,朱自清趕到徐州與父親朱鴻鈞回家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謀事,朱自清回北京念書,《背影》寫的便是父子倆在南京浦口分別的情景。
整體把握和細節分析
文章整體從回憶往事的角度,回憶父子車站分別,對父親背影的觸動,對父親感情態度的變化。朱自清生平經歷中,曾與父親有過隔閡,隨著父子境遇的變遷,作者對父親的感情由不認同不在意及不滿冷漠,慢慢變為理解和思念。
作者基本上是以敘述代描寫來表現出父親的關愛。父親的囑咐猶豫變化和動作,作者都觀察細緻,這些看似細碎的敘述卻恰恰是父親真實的內心活動,是父愛的外在流露。
父親有事「已說定不送我」,卻「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作者的敘述反映了父親的反覆猶豫的心理活動,表現了父親對作者的擔心和照顧。父親先讓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並且「再三囑咐」,可又「終於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還是「自己送我去」說「他們去不好」。通過這些言行,能看出父親是極細緻之人,即使作者已不是首次北上,父親依然緊張不安,簡單的話語淡淡的筆墨將慈父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作者寫父親的背影,先描寫外貌衣著「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然後描寫動作,蹣跚走路,探身下去,攀著邊沿,雙腳上縮,身子傾斜。細緻地描寫將父親的形象如慢鏡頭展現在讀者眼前。而作者並未再做贅述,而是通過自己看得流淚的感情波動的描述襯託了這個背影,使得父親買橘子攀爬月臺的背影定格留在讀者心中。
作者對父親感情的變化
起初作者對父親各處都要照顧保護的感情並不在意,在父親頗躊躇了一會兒,還是「自己送我去」時,作者「再三勸他不必去」,因為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覺得沒什麼要緊的。而父親還是親自送到車站。在車站父親和腳夫將價錢,作者又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上了車,父親給兒子「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後對兒子和茶房又反覆叮囑,而作者卻並不領情,「心裡暗笑他的迂」。此時的作者依然未對父親隨時保護和關照的感情並不理解並「自作聰明」。父親要給兒子買幾個橘子,還不忘叮囑「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看到父親肥胖的並不優美的笨拙的攀爬月臺的背影后深深觸動,父親言語不多卻對子女事事關心,照顧的周到又細緻。
《背影》主要表達對父親的回憶理解和思念,但作者並未大篇幅全面描寫父親或堆砌事件來表現父愛,而是從一個小的切入點著筆,車站送別尤其是父親蹣跚背影的重點描寫,將筆力集中於一點,用僅一千多字的篇幅將一個人一件事寫好,綜合使用動作、語言、事物等細節的描寫展現父親的形象和對作者含蓄的呵護。在寫作時可以借鑑學習,切入點小並不代表文章的立意淺或境界低,而是將筆墨集中,使文章精煉不冗長,主題突出有靈魂。
作者: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