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的「彭波語文工作室」馬上關注公眾號
■■■■■
第13課 背影文 |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批註]「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有餘了」,為什麼不相見?「那年冬天」是哪一年?讀文章時,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查找朱自清年譜,我們會發現:1915年,因為父親包辦婚姻,朱自清不願意,父子生隙。那年冬天,父親在徐州因為娶妾搞出一場鬧劇,賠了錢,失了業,祖母去世,那一年是1917年。此後由於家庭經濟等諸多原因,父子之間矛盾重重。1922年,朱自清帶妻兒回家,父親拒不相見。1925 年, 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所以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批註]「再三囑咐」「終於不放心」「怕」「躊躇」,這些表現更像細碎的母親。也許是家中光景的慘澹,也許是禍不單行的窘境,讓父親內心承受著難以言說的痛苦與愧疚,這些複雜的情緒轉化為對兒子細膩的叮囑,轉化為優柔寡斷的決定,在兒子心中,父親不再是那個少年出外謀生,幹了許多大事獨立支撐全家的父親!教學時,不要僅僅停留在對父愛的理解上,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朱自清這樣描寫背後的情感。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批註]兩處心理描寫:「總覺得他說話不漂亮」,「暗笑他的迂」。舊式文化薰陶出來的父親自有自己說話辦事的方式,新文化教育出來的兒子總會看不慣父親,父子之間的隔閡隨著孩子的長大俞見清晰。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批註]圈畫父親的表現:「忙著照看行李」「忙著講價」「揀定靠車門的椅子」「紫毛大衣」「囑我」「囑託茶房」。從這些詞語句子中去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情感。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批註]「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無論孩子有多大,在父親眼裡和心裡,都永遠是一個孩子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批註]這是文中第二次流淚。第一次是面對祖母的去世,家境的慘澹,心理悲傷而流淚。父親到車站送我,無微不至地替兒子安排好一切,然而年輕的兒子並不領情,在內心裡暗笑父親,覺得父親不體面。但是,一個蹣跚的艱難的背影,卻讓我「很快地流下淚來」,眼淚究竟為何而流?從這個背影裡,作者究竟看到了什麼?我想,不是簡單的父愛吧!也許,這個背影濃縮了父親艱難的一生,這個背影裡我看到父親不再強大,看到父親日漸弱小,這個背影讓作者感受到生存之艱難。 關於背影的描寫,歷來是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反覆研讀「背影」描寫,調動學生體驗,體會作者流淚的真正原因。也可以從質疑朱自清流淚的角度來分析。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批註]這是第三處關於流淚的描寫,來來往往的人群中,我們都各自奔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個體是多麼的渺小,屬於父親的風光的時代,就這樣混入人群,淹沒在時間的河流裡了嗎?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批註]近幾年來,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糾葛: 1915 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父子生隙。 1916 年,朱自清上北大後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 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 庭經濟的緊張私自扣留了他的工資。父子間發生 激烈衝突,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 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同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予理睬。 父子間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 年, 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1928 年,朱自清父親讀到《背影》。 父子冷戰解凍。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批註]矛盾重重的家書!身體平安,怕兒子擔心,為何又提「膀子疼痛厲害」?僅僅膀子疼痛,竟然與大去之期直接勾連!父親的信為何如此書寫?聯繫文章開篇所提「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有餘了」,這二年,父子之間有怎樣的矛盾導致父子不見,那麼,父親的書信,是一個舊式的,尊嚴地位不可撼動的父親在向兒子暗示妥協吧!是父親老了,主動表達自己對兒子一家的思念,表達自己想見兒子的急切吧!己已為人父的朱自清,讀懂了父親的低頭與老去的悲哀。流淚,奠定了全文敘述的感情基調。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1.差使(chāi shi)
2.交卸(xiè)
3.禍不單行
4.奔喪(sāng)
5.狼藉(jí)
6.簌簌(sù)
7.典質
8.虧空(kōng)
9.慘澹
10.賦閒
11.遊逛(guàng)
12.勾留(gōu)
13.妥帖(tuǒ tiē)
14.頗(pō)
15.躊躇(chóu chú)
16.迂(yū)
17.柵欄(zhà)
18.馬褂(guà)
19.蹣跚(pán shān)
20.拭(shì)
21.光景
22.頹唐(tuí)
23.觸目傷懷
24.情不能自已
25.情鬱於中(yù)
26.瑣屑(suǒ xiè)
27.惦記(diàn)
28.舉箸提筆(zhù)
29.晶瑩
1.交卸:卸去職務交付於後任。
2.禍不單行:指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3.狼藉:雜亂不堪;亂七八糟。
4.簌簌:形容眼淚等紛紛落下的樣子。
5.典質:以物為抵押換錢,可在限期內贖回。
6.虧空:支出超過收入,因而欠人財物。
7.賦閒:沒有職業在家閒著。
8.勾留:停留;耽擱。
9.躊躇:猶豫;停留。
10.迂:拘泥保守、不切實際的。
11.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12.光景:境況;狀況;情景。
13.頹唐:頹喪;精神萎靡不振。
14.觸目傷懷: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傷悲。
15.情不能自已: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16.情鬱於中:指濃鬱的情感,積聚於心裡或文章裡或圖畫裡。
17.舉箸提筆:拿筷子和提筆。
掃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好友,我將可編輯的文件和朗讀音頻免費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