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與責備》:拒絕災難性評價,讓溝通充滿善意

2020-09-05 青苔的光影

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嬰兒的時候,忍不住的會誇讚:小傢伙肉嘟嘟的真可愛;皮膚好白哦,真好看;或者會說:小傢伙好像不太胖哦;頭髮長的不大好,多推光幾次就會好些了。

人,從一出生就要接受別人的評判;在成長過程中,也在評判著別人。

評判別人,有讚揚的,也有批評的。並非所有的讚揚都是正面,也不是批評就是負面,評判需要恰到好處。不恰當的讚美會影響親密關係,好的批評也能增進雙方的關係。

《讚揚與責備》就告訴我們如何評判別人,才能更容易被接受,更受歡迎。

這本書的作者是特麗·阿普特,就職於劍橋大學,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她對於人際關係的研究的著作,獲得《紐約時報》、《衛報》等多家國際知名媒體的讚譽。



而這本《讚揚與批評》又被叫作《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從朋友、同事、親子、夫妻之間的交流,探討評判力的威力,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偏見,包容他人的觀點,理解我們對自己及他人產生的強烈卻莫名其妙的反應。


01認識評判力


「我們的評判所表達的是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從兒時就開始記錄的關於愛與接納,信任與焦慮、恐懼與被拒絕的經歷。」

當我們在生活中,被評判或評判別人的時候,是一個有關信任度的討論。

現在當紅的李子柒,在剛開始走紅的時候,遭到很多質疑,說李子柒是擺拍,是團隊包裝,還有人說是作秀等等。

這些人對李子柒沒有信任度,持否定態度。也有一部分人認可李子柒,覺得她有特點,視頻也很好看。

現在李子柒被寫進語文考試卷,引起質疑。

浙江寧波一個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期末試卷上,閱讀理解題中,將李子柒袁隆平和雷海為三人並列,並讓學生從中推薦一位心目中的風雲人物。



有家長就開始質疑,網紅是不是可以成為孩子的偶像?是否會對孩子的價值觀造成偏差?

很多媒體就家長的質疑做出了回應,與其怕動畫片和影視劇帶壞孩子,怕李子柒帶歪孩子,怕這怕那,不如打開心扉,秉持開放心態,和孩子一起成長,直面這個世界。


評判力從來就有兩個方面:讚揚和批評。

其實一味的讚揚,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有些恰當的批評,人們也會很樂意接受。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讚揚更加合適,怎樣批評更容易被接受。


02拒絕災難性的評判

朋友小靜,是一個特別獨立的女孩子。她結婚後,老公就好言相勸,讓小靜放下工作,做全職太太。

小靜老公總是很溫和的說:「家裡離不開你啊。」「你總是那麼體貼。」「你一定是一個很棒的媽媽,一定能把寶寶照顧好。」

老公的話,讓小靜很煩躁。她想工作,可是老公不讓;她不想總是做一些家務事,可是老公總說她體貼、賢惠;她想讓婆婆幫忙照顧寶寶,可是老公說她一定可以把寶寶照顧好。這些話,看似都是鼓勵、讚揚、溫柔,可是這這種讚揚,不是小靜想要的,是老公給小靜的定位,讓小靜無條件的答應他。

這些讚揚不但給了小靜壓力,也限制了小靜的行動。

不考慮對方感受的讚揚,就是一種獨主義式讚揚。讓一個人被迫順從另一個的思想,這比責備還讓人討厭。



如果小靜想和老公分享自己的想法時,老公總是先入為主的說:「你知道多少人羨慕你嗎?」「你以前不是這樣的呀?」「你還真想去工作呀?」「你捨不得離開寶寶嗎?」

每次小靜和老公談論她的工作計劃時,還沒等小靜說幾句話,老公就開始這樣說。

他覺得,小靜是不知足,並拒絕傾聽小靜的感受,也拒絕接受小靜不快樂的感受。

總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對方的感受,並且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這就是侵入式評判。

侵入式評判,一般是用責備的語氣否定別人的感受。經常說的話有:你不應該如何如何!你怎麼能怎樣怎樣!



生活中,要想避免災難性的評判,還有一種就是倒後帳。

當愛人把結婚紀念日忘記的時候,我們習慣性說:「反正我們也習慣了,你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上次我生日,你也忘了。情人節你從來沒給我買過禮物。這次結婚紀念日,你還是忘了。我真懷疑你心裡有沒有我。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兩個關係越來越冷淡,就是因為你從來不注重儀式感。」

就因為一件事,我們能夠把上輩子的事情,拉出來溜一遍。這樣評判有失偏頗,不客觀,太過籠統了。

評判籠統化,就是因為一個錯誤,而全盤否定這個人。「你這輩子都無可救藥了。」「你太自私了,從來不懂得體諒別人。」類似這樣的話,既傷感情又起不到實質作用的話儘量不說。

在我們對別人做評判的時候,儘量避免這三種評判方式:獨裁主義式評判,侵入式評判和籠統化評判。



03做一個好的評判者

缺乏互相讚揚的婚姻不過是一張苦澀、討厭的契約而已。

越來越多的婚姻,很多都忘了最初的美好,婚姻關係越來越差,以至於離婚率高於結婚率。在婚姻中,爭吵,大喊大叫,甚至摔碎東西,這些都不是衡量婚姻是否走到終點的標準。

其實在婚姻中有一種「維繫或摧毀婚姻的無形力量」之謎。

這個謎底被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揭開了。他通過數據整理發現,

在一對伴侶交流中,當讚揚與責備的比例超過為5:1時,他們的婚姻就更可能茁壯成長。這個數字現在被稱為「魔法比例」。



相對於侵入式評判,大家更願意接受回應式評判。回應式評判就是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允許提出異議。只有這樣,思想的碰撞,才能讓雙方達成更好的關係。一方控制一方,天平終究會失去平衡,只有來回互相的討論,才能維繫一段關係的長久;也才能得到一個雙方都認可的結果。

相對於籠統化評判,我們更應該就事論事,說明表揚的具體事情,或者責備的具體原因。不擴大範圍,不涉及人品,不否定未來。

不論是生活還是職場,評判一直都在,想要做好評判,我們要學會一個萬能公式,就是三明治法。三明治法談話,就是對某人先讚揚,在批評,在鼓勵的方式。



這樣的談話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避免災難式的評判,要學會以上四種評判方式,在溝通過程中,互動能達到溝通效果,一方壓倒一方的談話方式,是不可取的。

04學會傾聽

說話是一門藝術,我不僅對別人進行評判,也有時刻接受別人的評判。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理解評判,接納評判。

我們可以試著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接納別人的評價。也許一句責備的話,就能變成一句讚揚,給我們鼓勵,為以後的路不再犯錯。

讀一讀這本《讚揚與責備》,一定會有收穫。

相關焦點

  • 《讚揚與責備》:心理學家支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 《讚揚與責備》:心理學家支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 《讚揚與責備》:正確面對讚揚,積極接納責備,化解伴侶溝通難題
    在《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溝通課》一書中,作者特麗·阿普特認為,人類有讚揚和責備兩套評判系統。她用30年的研究成果揭示:讚揚不僅能表達喜愛,還可能會涉及利用與諷刺;責備不僅與不滿有關,還可能隱含著歧視與推脫責任。只有充分了解讚揚與責備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才能幫助我們實現良性有效的溝通。
  • 《讚揚和責備》溝通中讚揚與責備5:1的魔法比例你知道嗎?
    但作者告訴我們,在親子溝通時恰恰不能這樣做。一個健康的家庭評判應該是通融的,而不是嚴格的。嚴格的評判制度,會讓孩子接受讚揚與責備時,像是在跪著接聖旨,他們只能接受家長給自己打上的標籤。如果試圖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得到的會是更糟糕的鎮壓。而在通融的評判制度下,孩子有機會表發自己的觀點,挑戰家長的「絕對權威」。最終的評判結果,是雙方溝通過後都認可的。
  • 《讚揚與責備》:真實地讚揚,正面地責備,化解父母孩子溝通難題
    在家裡,你會經常評價你的孩子:這孩子一點兒都不懂事!在和朋友相處時,你會評價說;你也太會體諒人了吧。那麼這張評判表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在豆瓣8.4分,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中,我找到了答案。
  • 《讚揚與責備》:如何讓溝通產生更好的效果
    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應該算是本能了,似乎沒有什麼可討論的。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還沒有誰能夠對讚揚有抵抗力,哪怕這個讚揚遮蓋了部分真相;但還有一句話叫「忠言逆耳」,言外之意,排斥責備,很可能不利於我們了解到有幫助的信息。
  • 《讚揚與責備》從心理學層面解釋為何我們喜歡讚揚討厭責備
    關於本書這本書討論了一個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讚揚與責備,也就是我們評價時的兩種最基本的態度。為什麼我們都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本書將會從心理學層面給出科學的解釋。同時,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各個溝通場景下,利用好讚揚與責備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與人溝通。
  • 《讚揚與責備》|失調的讚揚與責備,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很難去理解,在孩子眼中,不合適的讚揚可能是強迫與諷刺,過度的責備在孩子眼中可能是暴力與傷害,失調的讚揚與責備,正在毀滅我們孩子的未來,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作品《讚揚與責備》中便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
  • 豆瓣9.0《讚揚與責備》:被表揚就尷尬,受責備就委屈,怎麼破?
    那麼如何才能利用評判——合宜的讚揚和責備,來給我們建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這本《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就給了我們答案。本書通過分析人類評判的起源來談評判的工作方式,以期讓讀者學會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善用評判——使得讚揚合適合宜、責備助人助己。
  • 《讚揚與責備》:讚揚教育並非萬能膏藥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對外界做出評判:讚揚和責備。這是由我們的生存狀態決定的,自古以來這張評價表就是保證人類生存的重要工具,它要我們能隨時判斷出我們的潛在威脅:面前的人是敵是友、是應該接近還是退避三舍。在講溝通術的書本裡,都要求我們用陳述事實的方式與別人溝通,不要輕易評價別人,但我們在說話時總是免不了使用了評價性的語言,就是因為這是由基因的自動模式決定的,我們很難與之抗衡。
  • 「讚揚」與「責備」怎麼更好的利用?
    在我們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也有一套類似的反應機制,那就是讚揚和責備。不管是動作、語言還是微表情,我們會下意識地把這兩種態度帶到每一次交流中。我們會更願意接近相互讚揚的人,躲避相互責備的人,也因此將這兩種極端反應放在了左右半腦。但讚揚與責備不是二選一那麼簡單,只有掌握了二者之間的平衡,才能保證良好的人際關係。
  •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如何正確地讚揚與責備你的孩子
    他想從母親那裡聽到更具針對性的評價而不是一句泛泛的讚美。母親誇獎中的寵溺,反而詆毀了他的志氣。與讚揚相同,責備也需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注意事項。50多歲的多拉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在她的意識表層,總被內疚感所控制。這種內疚感來自於兒時她母親對她的責備。
  • 讚揚表達不好,就會變成責備?如何準確評判他人,提升溝通能力?
    《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以下簡稱《讚揚與責備》)指出,這是因為:讚揚的功能很多,它可以用來施展權力,賦予角色或侵佔別人的評判表。當讚揚關閉了它的聆聽功能,不再依照他人的願望與需求改變時,它就變成了獨裁主義式讚揚——霸道、專制,有時甚至是恐怖的。
  • 《讚揚與責備》:青春期的狂風驟雨真的無解?如何把責備正面化?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經典俗語歷經時代變遷,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對於讚揚與責備的高度關注,是人類的天性。如果說從先秦典籍到明代啟蒙讀物的改編是這句俗語的歷史文化版,那麼我手頭這本《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可以說是這句俗語的理論和科學版。
  • 《讚揚與責備》:使誇獎恰到好處,讓批評利人利己
    而馬修老師採用的是讚揚式教育,他從尊重孩子心理出發,拒絕採用強制型教育,讓孩子們在肯定中找回自己,找到信心。其實不單是在教育中可以運用讚揚與責備,在家庭、伴侶、朋友、職場等等的交流裡都充溢著讚揚與責備。總體來說,我們在交流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將讚揚與責備運用在其中。
  • 《讚揚與責備》夫妻關係和親子教育中,利用評判機制建立良性循環
    我們總是很在意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哪怕我們嘴裡說著:誰會管別人怎麼評價我呢!可是我們依舊每天生活在各種評價中,也許是對外界的,也許是對我們自己本身的。我們自身或者別人的胖瘦、貧富、聰明或者愚蠢,具有同情心或者冷血、社交活躍或者內向孤獨,事業有成或者業績平平……只要我們身處社會中,評價就無處不在。
  • 《讚揚與責備》:學會正確的讚揚與責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
    文 | 怡冉圖 | 網絡讚揚,在字面上的解釋為對一個人進行稱讚;表揚。我們從小就能感受到家人對我們的讚揚。而責備的意思,解釋為:批評、指責。我一直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直到這些天,我讀到了這本書:劍橋大學的溝通課·《讚揚與責備》後,才明白了緣由。《讚揚與責備》的作者是[英]特麗·阿普特。
  • 《讚揚與責備》學習記錄
    人類無論是在生理層面還是在心理層面,喜歡讚揚、討厭責備,並不是不成熟、不理性的標誌,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最初人們的生存狀況息息相關。讚揚對於大腦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而責備則會在很大程度上,給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威脅。
  • 婚姻的秘密:讚揚不僅是喜愛,責備不僅是不滿
    很多人會告訴你,經營婚姻的秘訣是:夫妻之間多讚揚,少責備。可問題是,如今社會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人類的大腦也進化出了更細膩、更有深入的思維模式。讚揚不僅代表著喜愛,同時,責備也不僅僅是不滿。這本由劍橋大學資深導師特麗·阿普特寫的《讚揚與責備》便了更具時代性、更科學的向我們更深入的解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讚揚和責備。
  • 《讚揚與責備》:下屬不服批評?3招擺脫「責備招黑」,重建勢能
    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資深導師——特麗·阿普特在《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毫不客氣地指出:人腦會以自利的方式拉抬自尊,也會通過「把別人眼中我們的錯誤,變成是他人行為的結果」來抵抗責備,從而證明自己的無辜。不一定,不少70後的領導是80後,80後的領導是90後,那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更珍貴的年輕歲月,就變得更加在乎別人的評價。無意間給一句讚揚,他們會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所以,人到中年並非足夠灑脫、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而是希望受到讚揚,而且一個人受到的責備會極大地影響其健康狀況與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