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林琳家卻在進行著一場母子辯論賽。林琳的兒子小敏,今年十二歲,正是面臨小升初的關鍵時候,偏偏孩子不急,父母急。從表面上看,他們家每天是為了小敏學習上存在的問題而爭執。實際上,真正讓林琳夫婦抓狂的,是不知道該如何與兒子進行友好地溝通。
辯論很快成為爭吵。最後,失敗方小敏躲回了自己的房間,看似勝利的林琳,身心俱疲地倒在床上,她的朋友圈裡發出一條信息:「聲明,從今天起和兒子小敏正式『決裂』,他想幹嘛就幹嘛,我再不管了。署名:心碎老母親。」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作為一名同時擁有兩個青春期女孩的母親,特麗·阿普特將10多年來,跟蹤研究青少年的成果運用於生活中,總結了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同時還將其延伸至夫妻、朋友、同事、甚至是與陌生人的關係之中。她的多篇家庭動力學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國際認可,部分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得到《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衛報》等知名媒體的讚譽。
這本《讚揚與責備》是她30多年研究人際關係的經驗總結。她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看待人類面對評判的態度,如何正確地評判他人,如何給出他人願意接受的評判。
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孩子對父母評判的挑戰,正是無法進行良好溝通的原因。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放下防備,願意和父母溝通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
01特殊生理原因,是思想衝突的根源
我們一直在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總是要與父母反著幹,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感。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叛逆呢?只是因為激素變化引起的嗎?
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青春期的大腦雖然在飛速發育,可以擁有思考抽象概念和複雜邏輯等成人擁有的能力,但在人際交往方面,還遠遠沒有成熟。
在醫學影像研究中,人們發現青春期的大腦與成人大腦有兩個重要區別。一是青春期大腦的連接會不斷發生變化,容易把外界的評價往激動和負面的方面去詮釋。比如,父母評論孩子某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在成人看來,這只是友善的建議,而青春期的孩子卻認為是被父母否定了個人價值,甚至會說出自暴自棄的言語。這也是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情緒激動的原因。
其二,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前額葉皮質正在瘋狂成長,就像一株無人修剪的茂密灌木叢。前額葉皮質的工作正是負責我們調節情緒和控制衝動。直到人類長至24歲,大腦才會對不需要的情緒連接進行刪除。青少年正是被這些神經系統所支配,才會快速進入防禦狀態,敵視被他們視為責備的行為。
所有成人都經歷過青春期,雖然我們在那時並不知道,如此多的麻煩都是因為大腦發育不完善引起。可是,我們也做出過古怪奇特的行為,作為過來人,不是更能理解他們,更能包容他們嗎?
02尋求科學的溝通方法,多讚揚少責備
近年來,有一個心理學名詞流行為父母群裡,就是「標籤」。家長們雖然明白了不能給孩子「貼標籤」,但不明白具體該怎麼做?就像,我們會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如果不聽話呢?就是壞孩子。這是不是就是標籤呢?
《讚揚與責備》指出,在一些家庭裡,評判的詞語像標籤一樣貼在人的身上,比如母親對晚起的女兒說:「又要遲到了,你真是個不懂事的孩子。」而另一些家庭裡,則用積極正面的語言為孩子指明未來的方向。同樣是女兒晚起,母親說:「今天要遲到了,明天可以將鬧鐘再提早十分鐘。」
我們可以看出,標籤與指南的區別在於,標籤是對人品的評判,指南是對行為的評判,並且前者是發洩責備情緒,後者卻需要指明改正的方向。
對於所有家長來說,提出自己孩子的缺點,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然而責備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不僅讓孩子開啟防禦系統,同時也反向傷害了父母自己。我們的大腦在憤怒狀態時,會搜索出很多讓我們憤怒的理由,甚至於讓我們害怕地自問:「要是不改正錯誤,他這一輩子不就全完了嗎?」
負面的責備就像一把雙刃劍,即傷害了被責備的一方,也沒有放過進行責備的一方。
那麼,怎樣把責備正面化呢?其實,只要給責備再加一個改進的方向,那就成了可以鼓勵人的指南,甚至還可以傳遞「你可以做得更好」,這樣讚揚的信息。
當我們把責備的對象認定為一件小而特定的行為,幫助孩子去改正,並及時給予孩子讚揚,那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愛必然會蓬勃生長。
03不做情緒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感受
現實生活中,父母會因為工作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情緒化,無法理解孩子激動或歡快的情感,甚至認為那是無理取鬧。佩格·斯特裡普的《惡母》一書中,斯特裡普的母親會因為女兒的快樂而感到憤怒、氣惱。她的理論是:「假如我覺得煩惱、失望,那麼別人不應該認生活是可愛的。」
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指出,當我們因自己的感情而受到責備的時候,唯一能維護與對方關係的方式,就是從真正的人際關係中脫離出來,讓它變成一個「披著外衣」的人際關係。你為了被對方接受,而寧願拋棄真情實感。
我們不能只歡喜於孩子表面的順從,而忽略他們為了被父母接受,而偽裝起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也封閉起自己的情感。這也是很多家長所說的,孩子越大,和我們的話也就越少了。
當父母的情緒與孩子的情緒不在一個頻道上時,我們先要讓自己恢復冷靜狀態,然後告訴孩子對於他現在的情緒我們能夠理解。可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某些原因,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也希望孩子理解。
溝通是一門藝術,是建立於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青春期的孩子有著他們獨特的視角,但不代表就是壞孩子,反而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與關愛,還有理解與支持。
通過《讚揚與責備》,我們拒絕災難性的評價,摒棄用責備的方式否認別人的感受,不會因為一個錯誤而全盤否定一個人,更不會通過讚揚,把一個人約束在某種角色中。而是通過共情,理解人、打動人,通過恰到好處地誇獎,把責備轉為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