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與責備》:心理學家支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2021-01-20 庸擾自知

夜已深,林琳家卻在進行著一場母子辯論賽。林琳的兒子小敏,今年十二歲,正是面臨小升初的關鍵時候,偏偏孩子不急,父母急。從表面上看,他們家每天是為了小敏學習上存在的問題而爭執。實際上,真正讓林琳夫婦抓狂的,是不知道該如何與兒子進行友好地溝通。

辯論很快成為爭吵。最後,失敗方小敏躲回了自己的房間,看似勝利的林琳,身心俱疲地倒在床上,她的朋友圈裡發出一條信息:「聲明,從今天起和兒子小敏正式『決裂』,他想幹嘛就幹嘛,我再不管了。署名:心碎老母親。」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作為一名同時擁有兩個青春期女孩的母親,特麗·阿普特將10多年來,跟蹤研究青少年的成果運用於生活中,總結了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同時還將其延伸至夫妻、朋友、同事、甚至是與陌生人的關係之中。她的多篇家庭動力學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國際認可,部分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得到《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衛報》等知名媒體的讚譽。

這本《讚揚與責備》是她30多年研究人際關係的經驗總結。她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看待人類面對評判的態度,如何正確地評判他人,如何給出他人願意接受的評判。

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孩子對父母評判的挑戰,正是無法進行良好溝通的原因。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放下防備,願意和父母溝通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

01特殊生理原因,是思想衝突的根源

我們一直在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總是要與父母反著幹,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感。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叛逆呢?只是因為激素變化引起的嗎?

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青春期的大腦雖然在飛速發育,可以擁有思考抽象概念和複雜邏輯等成人擁有的能力,但在人際交往方面,還遠遠沒有成熟。

在醫學影像研究中,人們發現青春期的大腦與成人大腦有兩個重要區別。一是青春期大腦的連接會不斷發生變化,容易把外界的評價往激動和負面的方面去詮釋。比如,父母評論孩子某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在成人看來,這只是友善的建議,而青春期的孩子卻認為是被父母否定了個人價值,甚至會說出自暴自棄的言語。這也是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情緒激動的原因。

其二,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前額葉皮質正在瘋狂成長,就像一株無人修剪的茂密灌木叢。前額葉皮質的工作正是負責我們調節情緒和控制衝動。直到人類長至24歲,大腦才會對不需要的情緒連接進行刪除。青少年正是被這些神經系統所支配,才會快速進入防禦狀態,敵視被他們視為責備的行為。

所有成人都經歷過青春期,雖然我們在那時並不知道,如此多的麻煩都是因為大腦發育不完善引起。可是,我們也做出過古怪奇特的行為,作為過來人,不是更能理解他們,更能包容他們嗎?

02尋求科學的溝通方法,多讚揚少責備

近年來,有一個心理學名詞流行為父母群裡,就是「標籤」。家長們雖然明白了不能給孩子「貼標籤」,但不明白具體該怎麼做?就像,我們會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如果不聽話呢?就是壞孩子。這是不是就是標籤呢?

《讚揚與責備》指出,在一些家庭裡,評判的詞語像標籤一樣貼在人的身上,比如母親對晚起的女兒說:「又要遲到了,你真是個不懂事的孩子。」而另一些家庭裡,則用積極正面的語言為孩子指明未來的方向。同樣是女兒晚起,母親說:「今天要遲到了,明天可以將鬧鐘再提早十分鐘。」

我們可以看出,標籤與指南的區別在於,標籤是對人品的評判,指南是對行為的評判,並且前者是發洩責備情緒,後者卻需要指明改正的方向。

對於所有家長來說,提出自己孩子的缺點,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然而責備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不僅讓孩子開啟防禦系統,同時也反向傷害了父母自己。我們的大腦在憤怒狀態時,會搜索出很多讓我們憤怒的理由,甚至於讓我們害怕地自問:「要是不改正錯誤,他這一輩子不就全完了嗎?」

負面的責備就像一把雙刃劍,即傷害了被責備的一方,也沒有放過進行責備的一方。

那麼,怎樣把責備正面化呢?其實,只要給責備再加一個改進的方向,那就成了可以鼓勵人的指南,甚至還可以傳遞「你可以做得更好」,這樣讚揚的信息。

當我們把責備的對象認定為一件小而特定的行為,幫助孩子去改正,並及時給予孩子讚揚,那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愛必然會蓬勃生長。

03不做情緒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感受

現實生活中,父母會因為工作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情緒化,無法理解孩子激動或歡快的情感,甚至認為那是無理取鬧。佩格·斯特裡普的《惡母》一書中,斯特裡普的母親會因為女兒的快樂而感到憤怒、氣惱。她的理論是:「假如我覺得煩惱、失望,那麼別人不應該認生活是可愛的。」

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指出,當我們因自己的感情而受到責備的時候,唯一能維護與對方關係的方式,就是從真正的人際關係中脫離出來,讓它變成一個「披著外衣」的人際關係。你為了被對方接受,而寧願拋棄真情實感。

我們不能只歡喜於孩子表面的順從,而忽略他們為了被父母接受,而偽裝起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也封閉起自己的情感。這也是很多家長所說的,孩子越大,和我們的話也就越少了。

當父母的情緒與孩子的情緒不在一個頻道上時,我們先要讓自己恢復冷靜狀態,然後告訴孩子對於他現在的情緒我們能夠理解。可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某些原因,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也希望孩子理解。

溝通是一門藝術,是建立於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青春期的孩子有著他們獨特的視角,但不代表就是壞孩子,反而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與關愛,還有理解與支持。

通過《讚揚與責備》,我們拒絕災難性的評價,摒棄用責備的方式否認別人的感受,不會因為一個錯誤而全盤否定一個人,更不會通過讚揚,把一個人約束在某種角色中。而是通過共情,理解人、打動人,通過恰到好處地誇獎,把責備轉為讚揚。

相關焦點

  • 《讚揚與責備》:心理學家支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 《讚揚與責備》:青春期的狂風驟雨真的無解?如何把責備正面化?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經典俗語歷經時代變遷,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對於讚揚與責備的高度關注,是人類的天性。如果說從先秦典籍到明代啟蒙讀物的改編是這句俗語的歷史文化版,那麼我手頭這本《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可以說是這句俗語的理論和科學版。
  • 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看看心理學專家如何支招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 《讚揚與責備》:真實地讚揚,正面地責備,化解父母孩子溝通難題
    在豆瓣8.4分,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中,我找到了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從評判系統在家庭中的運作來看看,讚揚與責備是如何影響著父母、孩子和家庭的運作的。陳女士說:要讓孩子深刻認識到自己做的事情造成的嚴重後果。在這件事情上,陳女士並不是給孩子下「好」和「壞」的定義,也沒有濫用父母責備孩子的權利,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造成的惡劣後果,以及如何妥善的處理這件事情。經過這樣的經歷,不僅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傷痛,還會讓孩子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
  • 《讚揚與責備》:正確面對讚揚,積極接納責備,化解伴侶溝通難題
    生活中關於評判的現象到處可見:「你這孩子一點兒也不懂事!」「我朋友也太不體諒人了!」「你又漂亮又能說會道。」但我們的評判並不一定就客觀真實。在《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溝通課》一書中,作者特麗·阿普特認為,人類有讚揚和責備兩套評判系統。她用30年的研究成果揭示:讚揚不僅能表達喜愛,還可能會涉及利用與諷刺;責備不僅與不滿有關,還可能隱含著歧視與推脫責任。
  •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如何正確地讚揚與責備你的孩子
    讚揚對孩子的正面影響確實不可小覷,但讚揚不是萬能藥,不能隨便用在孩子身上。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讚揚跟青黴素一樣,必須謹慎地作為處方。使用特效藥有很多規則和注意事項,以及注意可能造成的過敏反應。」祖母過於明顯的熱忱讓梅芙覺得不解,甚至煩躁。她心裡想:「奶奶看出了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嗎?
  • 《讚揚與責備》:如何讓溝通產生更好的效果
    在這本書中,作者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喜歡讚揚,討厭責備的本能是如何形成的?這與人類的生存有什麼關係?在與人溝通時,我們可以如何利用讚揚與責備,讓溝通產生更好的效果?前者是責備,後者是表揚,所以我們天生對這兩種行為敏感。所以,一聽到責備就本能地替自己辯解,潛臺詞就是:這個結果不是我造成的,請不要把我排斥出去。2、如何更有效地溝通在日常生活中,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現象非常普遍,有時候無意的一句話,可能傷害對方,特別是在我們對責備非常敏感的情況下。
  • 如何讚揚和責備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這個回應確實很傷人了……類似的事情可能我們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父母對我們的讚揚抑或是責備總是突如其來防不勝防。如果是合理的評判也就算了,一些不合理的評判真的是讓人頭大。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無論是讚揚還是責備,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 讚揚表達不好,就會變成責備?如何準確評判他人,提升溝通能力?
    《讚揚與責備》探討了在親子、朋友、親密關係、同事之間以及在社交媒體中,讚揚和責備這兩種評判的運作機制,讓我們明白,缺乏共情的讚揚會適得其反,富含共情的責備能讓人心悅誠服,通過剖析讚揚與責備背後的實質,教我們提升共情能力,更科學地與人溝通。
  • 《讚揚與責備》:拒絕災難性評價,讓溝通充滿善意
    評判別人,有讚揚的,也有批評的。並非所有的讚揚都是正面,也不是批評就是負面,評判需要恰到好處。不恰當的讚美會影響親密關係,好的批評也能增進雙方的關係。《讚揚與責備》就告訴我們如何評判別人,才能更容易被接受,更受歡迎。這本書的作者是特麗·阿普特,就職於劍橋大學,是著名的心理學家。
  • 《讚揚與責備》從心理學層面解釋為何我們喜歡讚揚討厭責備
    關於本書這本書討論了一個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讚揚與責備,也就是我們評價時的兩種最基本的態度。為什麼我們都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本書將會從心理學層面給出科學的解釋。同時,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各個溝通場景下,利用好讚揚與責備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與人溝通。
  • 《讚揚與責備》|失調的讚揚與責備,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很難去理解,在孩子眼中,不合適的讚揚可能是強迫與諷刺,過度的責備在孩子眼中可能是暴力與傷害,失調的讚揚與責備,正在毀滅我們孩子的未來,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作品《讚揚與責備》中便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
  • 那是你沒用對讚揚與責備
    孩子犯錯了不知道該如何對待,批評多了怕孩子受不了,不批評又怕下次還犯錯誤。育兒專家都說要多鼓勵孩子,可是一個勁誇孩子也好像沒什麼效果,反而是家裡經常雞飛狗跳、雞犬不寧。推薦給所有家長這本《讚揚與責備》,希望你能和我一樣,從中找到解決親子關係的鑰匙。
  • 《讚揚與責備》:學會正確的讚揚與責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
    我一直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直到這些天,我讀到了這本書:劍橋大學的溝通課·《讚揚與責備》後,才明白了緣由。《讚揚與責備》的作者是[英]特麗·阿普特。為什麼說:正確的讚揚與責備,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呢?這本書中有很好的解釋,我將從以下幾點來簡單介紹。
  • 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多認為父母無法理解自己,和父母無法溝通。同時,很多青春期學生的家長也苦於無法與自己的孩子有效溝通。據了解,青春期的學生在著裝、教育方式、業餘愛好、手機使用、課外讀物和隱私等多方面都和父母存在分歧。本該是家庭教育重要基礎的溝通,如今卻成為了問題。
  • 《讚揚與責備》:貫穿一生的工作,傾聽我們自己的評判表
    說起讚揚與責備,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義,因為這完全在於每個人的想法和不同的經歷。就如同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的書中說多讚揚好,不能責備,而有的書中卻說,讚揚和責備都不能有,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摸索,當他碰壁了以後,他才會懂得到底什麼東西對他來講是最重要的。那到底什麼是讚揚?什麼又是責備呢?
  • 《讚揚與責備》:讚揚教育並非萬能膏藥
    人們總以為最受寵愛的孩子會覺得格外榮幸,像天之驕子,帶著王子般的光環受萬人膜拜,但心理學家已經用大量文獻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很多「媽媽最喜歡」的孩子都有極為清晰的自毀症狀。雖然我也渴望被讚揚,但很多時候人們只會對你不產生讚揚影響的方面進行讚揚,其實這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有時候我們甚至感到這是侮辱,而你需要得到的讚揚他們絕不給予滿足,外人不給你是怕你獲得快樂和向上的能量,父母不給你是怕你得到了你想要的就會變得驕傲。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讚揚與責備往往是本末倒置的,那我們該如何運用讚揚和責備,使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呢?我在《讚揚與責備》這本書中看到了希望。
  • 《讚揚和責備》溝通中讚揚與責備5:1的魔法比例你知道嗎?
    但作者告訴我們,在親子溝通時恰恰不能這樣做。一個健康的家庭評判應該是通融的,而不是嚴格的。嚴格的評判制度,會讓孩子接受讚揚與責備時,像是在跪著接聖旨,他們只能接受家長給自己打上的標籤。如果試圖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得到的會是更糟糕的鎮壓。而在通融的評判制度下,孩子有機會表發自己的觀點,挑戰家長的「絕對權威」。最終的評判結果,是雙方溝通過後都認可的。
  • 《讚揚與責備》夫妻關係和親子教育中,利用評判機制建立良性循環
    英國的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將30年的研究人類對於各種評判的反應以及應對提升凝聚於《讚揚與責備》一書,揭示出讚揚與責備是如何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影響我們做出各種反應的機制及運作。書中從家庭、社交、工作,這3個方面來探討讚揚與責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作機制,如何影響我們做出各種反應,以及我們該如何提升我們自身的評判機制,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感知自我和他人,增強溝通,提升共情能力。作者在書的前三章節對於讚揚與責備的起源和內涵、形成機制和利弊做了深刻的闡述,我們會在具體的生活實際案例中探討,這會使得讀者有更加有直觀的認知和體驗。
  • 《讚揚與責備》學習記錄
    人類無論是在生理層面還是在心理層面,喜歡讚揚、討厭責備,並不是不成熟、不理性的標誌,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最初人們的生存狀況息息相關。讚揚對於大腦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而責備則會在很大程度上,給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