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也要推出推出小程序了。
目前,360 移動開放平臺的官方網站上已經上線了「360 小程序開放公測」的通知。而在開發文檔中,360 這樣描述即將公測的小程序:
360 小程序是運行在 PC 端 360 安全瀏覽器內的一種輕型應用。不同於網頁和客戶端應用,360 小程序既有豐富的客戶端獨有的能力,又不需要安裝,支持即開即用。更輕更快的同時還能提供出色的使用體驗。
在這裡做個預告,知曉程序將受邀出席 7 月 5 日 360 小程序的公測發布會,到時會有全面的關於這個新平臺的資訊、解讀和相關負責人的專訪,歡迎到時關注。
在 PC 瀏覽器上推出小程序,聽起來是個有些怪異的事情。不過,如果把「小程序」替換為「免安裝應用」,那早在微信、支付寶、360 之前,就有很多平臺做過這樣的探索。
免安裝應用的本質,是以更輕量化的方式,提供和客戶端、app 接近或相同的體驗,不管是對開發者還是消費者來說,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受限於當時的帶寬、計算性能、終端設備等的發展階段,免安裝應用的發展也一波三折。歸根結底,免安裝應用要依託於背後的平臺,而每個不同的階段,平臺的角色也在不斷發生轉變。
爭做作業系統和用戶之間的「系統應用」
在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前,軟體行業是沒有「服務」這個概念的。和其他非科技產品一樣,軟體也是「一錘子買賣」,開發人員製作軟體,銷售人員賣出去,生意就做成了。
在這個時期,直接調用計算機的 CPU、GPU 的計算資源的作業系統本身就是唯一的平臺,微軟是這個時期最大的平臺型公司,開發者依託平臺出售軟體。
▲ 微軟前任 CEO 史蒂夫·鮑爾默是最頂級的銷售員. 圖片來自:Wikipedia
殺毒軟體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360 創始人周鴻禕曾經在書裡諷刺過殺毒軟體的售賣方式:每年第四季度,殺毒軟體廠商包下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宴會廳,邀請經銷商和媒體,通過製作精良、文辭浮誇的 PPT 介紹即將推出的新殺毒軟體。隨後,廠商會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讓公眾為殺毒軟體買單。
網際網路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情況。比如 360 恰恰是這種模式的終結者之一,「野蠻人」周鴻禕用免費徹底擊潰了傳統殺毒軟體市場。今天,360 安全衛士在中國有超過 95% 的滲透率,360 瀏覽器、360 搜索也以安全衛士為基礎發展起來,和門戶網站、搜尋引擎一樣,360 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接觸網際網路的一個大「入口」。
也就是說,在作業系統和用戶之間,多了類似「系統軟體」的一層。用戶使用計算機的絕大多數場景是為了使用網際網路,使用網際網路就必須經過這一層。
2010 年的「3Q 大戰」是 360 進一步爭奪在用戶計算機上的底層權限的突出表現,它試圖將用戶量更大、使用頻次更高的應用也置於自己的「系統軟體層」之上。儘管它失敗了,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360 是 BAT 之外被討論最多、市值最高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之一。
但這一時期,不管是門戶網站、搜尋引擎,還是像 360 這樣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平臺,它們都沒能建立起開發者生態,強工具的屬性讓它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佔據市場,而無需和其他人分享利益。
當 Facebook、騰訊成為個人信息的「託管所」
社交網絡是網際網路的又一次革命。
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複雜,簡單的瀏覽、搜索已經不夠了,社交網絡就是把用戶的日常行為和關係網絡搬到線上,它大幅增加了人們待在線上的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獲取信息的方式。
Facebook 是社交網絡的代名詞,它也成了新的平臺。而且,和過去的入口不同,Facebook 的黏性更高,用戶的個人信息、愛好、政治觀點、關係網絡,都被投射到這個新平臺上,Facebook 成了用戶信息的「託管所」。
一個平臺能形成生態的條件有兩個:1)它有足夠多的用戶;2)它能夠吸引開發者。兩個條件相輔相成。Facebook 無疑有成為生態的潛力,它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2007 年,在第一屆 F8 大會(Facebook 開發者大會)上,馬克·扎克伯格描繪了將 Facebook 打造成一個開放平臺的宏大計劃,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每一個開發者嗯,都可以在 Facebook Platform 的基礎框架下,為這個巨大的社交圖譜開發多元化的應用。
▲ 在第一屆 F8 大會上的馬克·扎克伯格. 圖片來自:AndersFrick
曾有開發者激動地說,「Facebook 的開放平臺政策是繼 PC、Windows、Web 之後的最偉大的發明。」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把時間往後撥一點。2011 年,也就是「3Q 大戰」之後的那年,騰訊正式開啟了全面開放的序幕,第一個動作,是正式推出「連接 QQ 空間」的服務,允許第三方在其網站上實現 QQ 的一站式登錄,這和 Facebook 的開放平臺政策如出一轍。
▲ 從開放 QQ 空間開始,騰訊開始了全面開放之路,最近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想要開放中臺能力
儘管主要產品不同,但 Facebook 和 QQ 實現了同樣的結果:它們有海量的用戶,同時把用戶的行為和社交關係搬到了平臺上。
對於開發者來說,以更低的成本去接觸最廣泛的用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直接連接用戶量最大的社交網絡,而不是自行建立一套帳戶體系,並基於 Web 端開發應用是一件投入產出比頗高的事情。
這個時期,技術的進步也在推動 Web 應用進一步發展,例如,HTML 語言的進步,用於解決身份驗證、開發授權的 OpenID、OAuth 等協議的成熟,都在推動 Web 生態的成熟。
2010 年前後,社交網絡上出現了非常多基於網頁的殺手級應用,比如風靡人人網的「偷菜」。最早在 Facebook 推出這類遊戲的公司 Zynga 就是憑藉在平臺上的優異表現成功上市。
有個小插曲,在 Facebook 開放平臺告訴發展的過程中,平臺自身一些和最初的開放原則不符的舉動也惹惱了不少開發者,例如抄襲開發者應用,封殺有競爭關係的對手等。
但總體上,在 PC 網際網路時代,以 Facebook 為代表的社交網絡的開放平臺戰略是成功的。這樣的成功也有副作用,它直接導致了 Facebook 在移動網際網路初期錯失發展先機。
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Facebook 在移動平臺上推出了基於 HTML 5 的 Facebook Home,它是一個 Android 的 Launcher。Facebook 希望通過取代手機原有 UI 來改變用戶使用 Facebook 的路徑,讓用戶更依賴 Facebook、黏度更高。
理論上,開發者也可以像在 Web 上一樣,用同樣簡單的前端語言完成複雜的應用,並直接在移動端運行。
但這一次 Facebook 的計劃沒有成功。在那個時期,HTML 語言的成熟度、硬體性能都遠遠無法支撐 Web 應用能獲得和原生 app 接近或相同的體驗。
iPhone 推出一年後的 2008 年,App Store 正式推出,它也拉開了 app 的十年黃金期的帷幕,相比之下,基於前端語言的免安裝應用似乎被慢慢遺忘了。
超級 App 成為新的平臺
但 app 存在的問題也在近年越來越顯現出來,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開發 app 依然門檻頗高,同時很多人不原意再下載新應用了。
為了挽救這樣的頹勢,Google 和蘋果都進行過努力。例如,Google 推出了無需下載安裝的 Instant App;蘋果在今年推出了讓應用開發更簡單的 SwiftUI。
但在本質上,它們都是在為 app 服務。例如,Instant App 在 Google 應用商店中被定義為獨立 app 的「試玩版」,你可以在下載應用前,無需安裝就能預先體驗部分功能。
▲ Google 的 Instant App
由微信定義的小程序則是另外一條路子。本質上,它和 Facebook 的開放平臺沒有區別,都是開放平臺用戶資料的一部分,同時提供基於前端語言的 WXML(微信標記語言,相比之下 Facebook 是 FBML),使得開發成本大幅度降低。
和 Facebook 推出開放平臺的時間不同的是,當前智慧型手機的性能已經足夠強勁,4G 和家庭光纖寬帶的普及讓用戶所在的網絡環境大大改善。在這樣的條件下,相比 app,開發者在很短時間內開發出的小程序,也能夠擁有類似的體驗。
其實在小程序推出前,微信在服務號中已經提供了很多方便開發者的能力。HTML5 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安在《小程序技術演進史》一文中表示,「作為國內事實上最大的手機瀏覽器,微信為它的瀏覽器內核擴充了大量 JavaScript API,讓開發者可以用 JS 調用微信支付、掃碼等眾多 HTML5 做不到的功能。」
這個能力對應的是微信錢包九宮格裡的打車、理財、購物等功能,它們是一些功能更強大的 HTML5 應用,但仍然會有加載慢、性能低等缺點。
為了讓 Web 應用的體驗更接近原生 app,微信推出了基於 JavaScript 的類似 Hybrid 應用(介於 web-app、native-app 這兩者之間的混合模式移動應用)的小程序。和 HTML5 應用不同,小程序不是運行在內置瀏覽器上的單個網頁,而是和 app 無限接近的多 WebView 模式,原生接管轉場動畫、下拉刷新、Tab 分頁,預載 WebView……這些優化技術的迭代,也讓體驗更加完善。
當然,免安裝應用並不是微信首創。早在 2013 年,百度就推出了無需下載、即點即用的輕應用;另外,手機廠商也曾聯合 HTML 5 聯盟推動類似輕應用的免安裝應用;甚至早在 2011 年,FireFox 瀏覽器就推出了支持 HTML5 應用的 Firefox OS,所有應用都基於網絡,希望用戶一引導就能夠連接上網際網路。
這些當時理念超前的嘗試最終都沒能形成一個大的生態。簡單回顧一下不同時期平臺生態的變遷,我們會發現,不管是普通消費者,還是開發者和服務提供者,永遠都對開發簡單、下載便捷甚至無需下載、性能強勁的應用充滿渴望。
但是,一個平臺能夠最終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取決於它是否有足夠龐大的用戶規模,並在此基礎上吸引開發者湧入。另外,每一個平臺都試圖成為用戶和計算機作業系統層之間的中間層,但這通常意味著計算資源的大幅損耗,所以,超前的理念通常也受制於計算設備性能的發展階段。
微信小程序的推出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它的階段性成功是多放因素共作用的結果。如果往後看,移動網際網路很可能會和 PC 生態一樣,除非是像 Photoshop、Final Cut Pro 一樣的專業工具,普通消費者會越來越少地去下載「客戶端」、app,絕大多數需求會以更輕量化的方式得到滿足。所以,在微信之外,手機廠商、支付寶、今日頭條、抖音,甚至 360 都緊隨其後。每一個超級 app,都想成為小程序平臺。
本文特別鳴謝愛範兒 CTO 何世友。